讲校史,学党史|铭记革命历史,担当时代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第一所完全中学的红色故事

2021-04-15 20:3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35106) 扫描到手机

开栏语: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在2021年喜迎建党100周年之际,半岛全媒体记者走进岛城百余所学校,邀请学校校长、书记以“讲校史,学党史”为题,讲述百所学校的党史故事。历史并不遥远,就在你我身边,希望广大青少年从党史、校史中汲取营养,奋力前行,争做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郝春梅 钟迎雪

“讲校史,学党史”第一站走进青岛实验高中,青岛实验高中的前身是山东省青岛第十五中学,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省人民政府所创办的第一所完全中学。用校长孙睿的话来说,“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在近70年的办学历史中,这所学校一直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形成了九条家风,即:家国天下、人文民主、开放求变、厚德博学、踏实奉献、敬业爱生、勤奋持恒、自强担当、行知合一”。

青岛十五中是一座宏伟壮阔的红色基因宝库,如果说什么是十五中精神,一代代的十五中学子早就用行动加以了诠释,那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十五中风骨,那就是坚守传承、矢志不渝的十五中精神。在青岛实验高中校史馆,面对着记录着烈士事迹的照片墙,青岛实验高中思政课教师、课题支持中心负责人杨梦云给记者讲述了一段十五中的光辉历史。

1978年,高连峰和周茂盛、房兆瑞等42名十五中校友一起报名参军,坐上了南下的火车,驶离故乡,奔赴军营。高连峰乘坐的绿皮火车一路南下,遥遥无期的归期让高家人满心惦念。终于,第一封家书到来,简洁凝练,一切平安;不久,第二封信从广西寄来,一切平安。过了几个月,第三封家书才迟迟到达,高母小心翼翼地打开信,让大女儿读给她听。但大女儿高丽丽一看到信的内容就瘫坐在地上,隔了十几秒钟才开始放声大哭,掉落在身旁的家书上写着:“高连峰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高连峰的好友张新年说,战前一晚,听到远方的炮弹和枪声,自己害怕得躲在被窝里掉眼泪,高连峰拍了拍他的肩膀:“新年,你别怕,就算天塌下来还有我这个大哥给你顶着呢。战场上枪炮不长眼,万一有个意外,我们俩约好了,剩下的那个人要照顾两家的父母,这样也没了后顾之忧,明天上了战场,我们好好打仗”。可没想到一语成谶,高连峰在枪林弹雨里再也没能回来。

1979年2月,周茂盛、房兆瑞和高连峰3个十五中校友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功烈士荣誉称号,是整个青岛市、十五中的骄傲。

杨梦云老师告诉我们,早有说法,人的死亡分为三次:第一次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离开;第二次是葬礼上亲朋的告别;第三次是人间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也离开了,一切告终。为了学习三位烈士的革命精神,为了不让第三次发生,让烈士们永远“在场”,十五中把他们当年所在的班级更换成了以他们名字命名的“高连峰班”、“周茂盛班”、“房兆瑞班”,让他们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

如今的青岛实验高中,将继续秉承三个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忘时代使命,担当千钧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