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承古今 “博”大精深!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今日开馆

2021-05-15 07:59 青岛早报阅读 (103320) 扫描到手机

今年5月18日将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今日,全国高校博物馆中唯一的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正式开放。这里到底珍藏着什么样的珍宝和故事,才能一跃成为全国高校博物馆中的“唯一”?近日,早报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到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听工作人员讲述这座博物馆与青岛息息相关的故事……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外形设计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国家一级博物馆青岛开馆

“一所伟大的大学要有一座伟大的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见证了山东大学在人文科学上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在自然科学上的博大精深,见证了一所百年老校向世界一流名校攀越的征程。 2018年,山东大学博物馆入选国家二级博物馆;去年1月,国家文物局开展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中国博物馆协会最终核定74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位列其中。

山东大学博物馆收藏文物和标本总计4万多件,展览面积9000多平方米,文物保护实验室5000平方米。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不仅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更是目前国内高校单体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其中,出土自青岛的文物,将这座城市的历史前推至约6000年前。

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位于校区南北向主轴的重要节点位置,走到博物馆门前,就能感受到这座厚重而宏大的建筑所带来的强大气场。肖贵田介绍,博物馆设计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考古现场遗留的大大小小的柱洞中得到灵感,基座部分结合内部功能需要设计出凹洞,解决了大体量基座中房间采光问题。

外观博物馆的建筑造型,建筑形体体块是由“鼎”字的形状演变而来,表达出厚重的文化内涵。博物馆东西方向打造为一条包含历史、现在、未来的时空轴,暗合“乾”这一中国传统哲学象形。博物馆在校园文化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硬件设施文化内涵全面提升

山东大学博物馆为何能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高校中唯一的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博物馆?

据了解,博物馆的定级评估工作有一套完备复杂的标准体系,各项指标中包括馆藏标本的数量和质量、藏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以及博物馆的业务和管理人员数量、观众流量,举办展览和活动的情况,开展社会服务的情况,取得的科研成果,对藏品的学术研究水准等。

“这两年间,山东大学博物馆在硬件设施、文化内涵、学术支撑等方面实现了全面提升,特别是青岛校区博物馆的建成,使我们成为目前国内高校最大的博物馆。”肖贵田介绍,2020年9月,山东大学博物馆馆藏书画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顺利通过结项验收。该项目与2019年底通过验收的山东大学博物馆青铜器及陶器保护修复项目,是目前国内高校博物馆中唯一获批的国家文物局专项文物保护补助资金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延长了文物的保存寿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展示起到了重要作用。

山大历史传承博览文明

山东大学百余年历程波澜起伏,这其中还汇聚着中国早期博物馆的沧桑与斑驳。博物馆开启民智、传播知识的特殊作用在山东大学的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历经半世纪的战乱沧桑,山东大学迎来新时代,各学科教育展示资源逐渐充实,老教授们志趣广博、收藏丰厚,考古学科的开设更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山东大学博物馆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工作人员举例说,上世纪50年代,曾于30年代在山大任教的沈从文先生在北京为山大历史系购买了大批文物,包括珍贵的陶瓷器、字画丝织品等。至今,一件日本丝织品的轴还附有沈从文先生对中日交流的评述,字迹工整秀美,内容谈古论今。

1972年,山东大学历史系成立考古专业,开始进行广泛的文物收藏;1986年9月山东大学考古教研室文物陈列室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成为考古专业师生的“第二课堂”;1995年10月,山东大学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面积800多平方米,展示书法艺术、文物精品等。考古学科自建立以来,有8次田野发掘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项目包括山东邹平丁公龙山城址(1991年)、山东长清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1995年)、山东长清双乳山西汉王陵(1996年)、山东章丘洛庄汉墓(2000年)、河南鹤壁刘庄先商文化墓地(2005年)、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2010年)、良渚水利工程(2015年)、济南焦家遗址(2017年)。这些考古发掘项目使山东大学博物馆考古文物的收藏量和质量居于全国高校之冠,馆藏文物近3万件,包括陶瓷、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甲骨、砖瓦、墓志铭、钱币、书画等众多门类。

馆藏文物多为考古师生发掘

青岛校区博物馆馆藏当中,最能代表山大特色的,无疑当属考古文化成果展,也是青岛校区博物馆基本陈列当中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展出形式最多样的。工作人员介绍,文物展分为五大单元:启明、大东、天下、物化、山大考古,以齐鲁文明史为主线,以山大考古学科对齐鲁文明史乃至中华文明史的贡献为辅线。每个单元基本都有馆藏代表作,彰显特定时期文明发展进程。展出的文物分别来自大辛庄遗址、月庄遗址、焦家遗址、仙人台遗址……各个遗址均有代表性的文物;从石器、陶罐、铜器到玉器,讲述不同时期人类历史文明演化的历程。记者看到,博物馆馆藏的一件白陶鬶,出土于章丘黄桑院遗址,非常具有代表性。与其他白陶鬶明显不同,它的口沿处做了镂空雕饰,在造型上宛如伸展的鸟一般,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代表作品,也是博物馆内馆藏精品代表之一。

记者了解到,博物馆内的这些精品馆藏,基本都是考古学科的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发掘而来,既是历史文明演化进程的见证,更是山大考古系发展的证明。自1928年吴金鼎先生调查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起,山大考古学科已经走过九十余载春秋。目前,山东大学博物馆有国家一级文物16件、二级166件、三级234件。

/延伸/

承启历史未来连接名校名城

记者从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获悉,博物馆不但是山大考古科研的见证,更承载着青岛城市历史文明的印记。

为了更好诠释城市文化,讲述青岛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博物馆在布展时融入青岛元素,不但设置了秦始皇登临琅琊台场景,在声光投影下用雕塑加布景还原历史,还在考古文物成果展的“启明”板块,展示了即墨北阡遗址出土的文物,并进行场景还原。

据介绍,即墨北阡遗址是本地早期文明代表,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证明在很早之前该地区即有先民生活。据介绍,北阡遗址位于即墨区金口镇北阡村,2007年至2013年,山大师生先后在此进行4次发掘,发现围沟、广场、房址及墓葬等古代遗存。其中发现房址90座、中心广场2个、墓葬196座以及数量庞大的动物遗骸,初步统计有27万余件标本和文物。该遗址最显著的特征是出土大量人类食用后的贝壳堆积,是一处典型的大汶口文化早期贝丘遗址,距今约6000年。

青岛校区博物馆正式开馆后,作为名城和名校间联系的纽带,将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综合功能,以文化引领激活周边城市和校园空间,为学生和公众创造更为便利的历史科普知识学习条件。

本版撰稿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钟尚蕾 摄影 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