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一个个红色遗迹见证光辉历史,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着过往峥嵘岁月,穿越时空仍然激励我们前行。建党百年来,追寻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胶东大地上留下的光辉足迹,半岛网推出“奋斗百...
追寻党的足迹·感悟沂蒙变迁 | 支部强村庄富:沂南后峪子社区“后进”变“先进”的密码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红梅
驱车出孟良崮高速路口,一个个村庄犹如“明珠”,星罗棋布。“爱尚沂南 红色之旅”环线宛如一条项链,将沿线的“明珠”串起。后峪子社区,就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6月10日上午,“追寻党的足迹·感悟沂蒙变迁”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社区。绿树成荫,洋楼列排,道路洁净……放眼望去,一幅新农村画卷正在后峪子社区徐徐展开。来到这里的人,总会惊叹村庄的巨大变化。每到此时,村民们都骄傲地说,我们有个好书记。支部书记梁兆利则说,感谢有个坚强的党组织班子。
过去,由于山多地少、交通闭塞等原因,后峪子是当地有名的穷山村、光棍村、乱腾村。为了“摘穷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梁兆利带领下,村党组织一班人团结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几十年的时间整山治水、修路架桥,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后峪子社区更是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林果蔬菜、服装玩具、乡村旅游三大产业,走出了一条党群连心、强村富民的路子。
采访团在后峪子村史馆参观
治水修路,“干巴庄”换新颜
“闲时吃稀,忙时吃干;井底刮水,井里冒烟。”这句曾经口耳相传的民谣,诉说着后峪子人的过去。
在村民们的记忆中,以前有来后峪子走亲戚的,挑担水就是最好的礼物。那时候,村中只有一口井,村里人为等半天泉一点的水,有时要蹲在井底大半天,有烟瘾的老汉耐不住性子,索性插空抽袋烟。后峪子村“井底冒烟”的故事由此而来。
村民王本泉头上的疤痕,更将后峪子缺水的窘境展现得淋漓尽致。那年,他蹲在井底等水,突然,一个水桶从天而降,王本泉顿时鲜血直流。“想想那时候的日子,简直不堪回首。”那些年,王本泉总是憧憬不再刮水的日子。
后峪子穷,根在水上,影响却深。外村闺女找婆家,媒人一提后峪子村就摇头。最多的时候,全村36个小伙说不上媳妇,打了“光棍子”。“那时候,我们村是有名的穷山村、乱腾村,没有水的干巴村和光棍子村。”这一切,刺激着梁兆利。
1988年,后峪子村党支部书记梁兆利把村干部和骨干党员组织起来,立下军令状,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改变村庄面貌。此后,在党员干部带领下,村里先后建成6处水利设施,修建水渠铺设输水管道,建成蓄水池,总蓄水量达到3.2万平方米,千亩帅李园实现了灌溉,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全村所有地块实现自流灌溉。
“井底冒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王本泉感慨万千。
“要想富,先修路。”如今,后峪子道路顺畅,直达山顶。可在以前,蜿蜒曲折的羊肠道,堵塞着村里与外界的交流。为了改变村里交通闭塞情况,梁兆利和“两委”班子决定把修路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可面对既无钱也无材料的现实,群众响应不高。针对群众疑虑,梁兆利和村“两委”干部做起了工作:先从党员户开始,没几天就筹集了大部分工程款。面对资金缺口,梁兆利毅然卖掉新买的拖拉机,并从家中拿钱补贴。施工期间,梁兆利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和老伴提着灯打石料。看到领头雁努力,村民们加入其中,几千方石料很快筹齐。
30多年来,后峪子整修道路、建设桥涵,水泥路修到地头、通到家门口。同时,绿化荒山2000余亩,告别了“出村没有路、浇地没有水、山上没有树”的历史,摘掉了穷山村、“干巴村”的帽子。
梁兆利向采访团介绍后峪子村发展历程。
三产一社,培育富民强村机制
“自己富了不算富,群众富了才是真的富。”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在梁兆利带领下,村党组织把发展本地特色产业确定为强村富民的路子,把乡亲们从“穷窝”里拽出来。
一方面,由村党组织出面,领办成立合作社发展帅李种植,由合作社为社员提供育苗、技术、销售服务,注册“阳都帅李”商标。目前,已经发展帅李种植1700多亩,是临沂市最大的帅李种植基地,并通过了有机品牌认证,产品远销到东北三省。仅此一项,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另一方面,组织“两委”干部走出去招商,先后引进了玩具厂和服装加工厂,吸纳本村劳动力60余人就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15万元,群众人均增收350元。
每到春季,总有游人漫步“千亩李花”园,徜徉其中细嗅花的芬芳,流连忘返。围绕生态富民,后峪子社区打造了“千亩李花”观光带,建设了2处精品林果采摘园,兴办了3处农家乐,吸引游客观光赏景、采摘体验。“保底估计,一亩地能产7000斤帅李,每斤1.5元,一亩收入就能达到一万块,这个数字,对我们山地来说,收入就很可观。”梁兆利说,每年帅李还不等成熟,客商就来提前订购。
2018年,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6万元,涌现出一批百万元户、十万元户,彻底甩掉了“穷山村”的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截至目前,后峪子社区形成了以林果蔬菜、服装玩具、乡村旅游三大产业为支撑,以“兆利合作社”为配套的“三产一社”增收模式,实现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旧村搬迁后,后峪子社区建起现代化村居。
文明和谐,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抓发展,不忘树新风。同致富,不忘促和谐。
一直以来,后峪子社区注重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民主协商机制,坚持党员和干部带头,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不断加强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了和谐、有序、民主的乡风文明新风尚。
为了促进家庭和睦,从1991年开始,后峪子社区连续30年公开评选“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并敲锣打鼓送喜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多年来,家庭和睦的风尚一直持续至今。过去的“好媳妇”,如今变成了“好婆婆”。近几年,社区又把“好媳妇”评选标准细分为“好媳妇”“优秀媳妇”“明星媳妇”三个等级。8年以下的为“好媳妇”,连续8年以上12年以下的是“优秀媳妇”,连续12年以上的为“明星媳妇”。
在后峪子村民眼中,孟兆慧是公认的“好媳妇”。不仅常年给公婆打洗脸水,若公婆回家晚了,还会到外面去迎接。因为孝顺无微不至,孟兆慧连续20余年当选“好媳妇”,成为“好媳妇中的好媳妇”,成为村民们学习的榜样。“大家都差不多,我只不过做了该做的。”面对赞誉,孟兆慧淡淡一笑,坦率地说。
截至2018年底,后峪子社区累计共评选出各类荣誉户近300家,先进个人600余人次,树立了学先进、讲文明、讲道德、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气,营造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浓厚氛围。
村风正,则民风淳。为了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社区组建了“庄户剧团”,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了形成尊老爱幼的风尚,组建了党员志愿者队伍,照顾老人和儿童,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按月发放生活补贴、物品。为了增加群众的安全,组织两位干部轮流带班、党员群众义务站岗巡逻。30多年来,未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
为改善群众居住环境、转变生活方式,后峪子进行了旧村搬迁,建起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青年楼169座、中年房76套、老年公寓一处,配套了文化广场、服务大厅、电子屏、农家书屋、卫生室、幼儿园、保洁队等。
“村庄富不富,首看支部强不强。这些年,党支部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干事创业。”梁兆利说,后峪子社区尝到了抓党建带来的甜头。下一步,将继续以党建引领各方面工作,让后峪子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