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党的足迹·感悟沂蒙变迁 | “沂蒙红嫂”故事催人泪下 “新红嫂”讲给更多人听

2021-06-15 20:09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9471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红梅

6月10日上午,“追寻党的足迹·感悟沂蒙变迁”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位于沂南县的沂蒙红嫂纪念馆,追寻红嫂的足迹,重温烽火岁月里的红色故事。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愿亲人早日养好……”这首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沂蒙颂》,歌颂的就是抗战时期沂蒙山区的一个特殊群体——“红嫂”。

沂蒙红嫂纪念馆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是面向全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和党性教育的省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也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

沂蒙红嫂群体展室。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采访团一行走进纪念馆,聆听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件件展品真实再现了沂蒙人民“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壮举,“红嫂”的事迹触及灵魂、催人泪下。

两次用乳汁救活小八路的哑女明德英、儿女遍天下的沂蒙母亲王换于、“谁第一个报名参军就嫁给谁”的梁怀玉……当她们的男人在战场上与敌人拼命的时候,她们把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支持抗战。

沂蒙母亲王换于展室。

如今,在新的历史时期,革命老区各行各业的女性楷模,成为“新红嫂”的新典范。作为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百岁红嫂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始终把弘扬“红嫂精神”和“沂蒙精神”作为人生追求。她常年拥军,长期坚持到学校、企业等单位宣传“红嫂”精神,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被誉为新时代“沂蒙红嫂”。

沂蒙母亲王换于展室。

“沂蒙精神不仅是千万临沂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沂蒙红嫂的后代,把他们的精神宣传、弘扬、传承下去,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沂蒙老区人民的共同心愿。”于爱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