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一个个红色遗迹见证光辉历史,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着过往峥嵘岁月,穿越时空仍然激励我们前行。建党百年来,追寻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胶东大地上留下的光辉足迹,半岛网推出“奋斗百...
丹心一片 风华百年 | 92岁老党员孟广恕:头顶炮火冒死援救敌军伤兵 共产党是一生信仰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好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延珉
“太阳那个出来照四方.....”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前夕,在位于青岛市市北区黄台路上的一处普通民宅里,沐浴着从窗户射进来的明媚阳光,92岁的孟广恕老人用一曲在部队当宣传队长时教唱的红歌,向前来探访的“丹心一片 风华百年——听老党员讲那过去的故事”采访组抒发着对于党的赤子情怀。
记者从老人家属处了解到,对于此次约访,老人十分高兴和期盼,提前数天便开始准备。在老人的笔记本上,一段段用钢笔工整书写的讲述提纲,从解放前的入党经过,到入党后的革命战斗经历,诉说着这位18岁入党,有着74年党龄的老党员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革命军人的点点滴滴。
老人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告诉更多人,不要忘党恩,永远跟党走。
入伍前递交入党申请完成“最后心愿”
1929年,孟广恕出生在热河省滦平县(现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孟营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共有两儿一女,他排行最末。
老人说,“上无片瓦遮身,下无寸土立足”是自打他记事起的家中生活常态。为了讨生活,父亲常年在几百公里外的青龙县做金矿工人,终因劳累过度病亡。此后,一家人的生活更加贫困,母亲在地主家做佣人,姊妹几个则常年被寄养在姨妈、姑妈、外婆等亲戚家,吃百家饭,穿百家衣。
相比生活的艰辛,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和侵略者的欺压更让孟广恕小小年纪便尝尽人间疾苦。“我们家乡当时属于伪满洲国势力范围,土匪武装和社会流氓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附庸和帮凶,民不聊生。”老人回忆,当地人贩子勾结伪满洲国警察,自己的姐姐16岁便被卖到了他乡给人做媳妇,从此至亲分离,直到解放后才得相见。而他十三四岁就去给日本人当劳工,上山开采矿石,为了多赚点钱贴补家用,经常是下了白班上中班,下了中班上夜班,每天连轴转工作十几个小时,吃的却是日本人用盛放煤渣的麻袋送来的米饭,“饭里全是煤渣子,为了填饱肚子有力气干活,没办法只能把米饭装在干活用的铁锨上,去河沟里淘一淘,用手捞出浮在上层的米来吃。”
这样水深火热的生活终于随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而终结,用老人的话说,就是“共产党来了救了咱”。当时,日本投降后伪满政权很快跨台,共产党的部队来到村里,成立了农会,带领大家斗地主、分田地。“我家不仅分到了暖瓶、被褥这些生活用品,还分到了九亩地,两间房,五只山羊,一头大黄牛,还有牛车。”对于从小连蔽身之所都没有的孟广恕来说,第一次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对于共产党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此后,他加入农会,积极帮助工作队做工作,在村口执行站岗放哨、查路条任务时,都是第一个冲在前面。
然而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1946年开始,国民党军向热河解放区发动进攻,逃亡地主组成的火会依靠国民党武力支持,妄图夺取胜利果实,村民们的生活再次陷入动荡。“这些人三天两头上门骚扰乡邻,抢夺财物。”农会组织大家开会,动员村里青年参军上前线,拿起武器保卫胜利果实,孟广恕再次带头报了名。此前他的哥哥已经参加解放军并随部队前往东北战场,按照规定,他本可以留在家中照料母亲,“共产党给了我新生活,我不保卫胜利果实对不住党。”对于孟广恕的想法,他的母亲完全支持,而这个寡母家庭接连将两个儿子送到部队的故事也感召了其他村民,十几个青年站出来跟孟广恕一起报名参军。
临行前,深知战场凶险早已下定赴死决心的孟广恕找到农会领导,提出了一个埋藏心底的“最后愿望”,那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此前在村里的各项工作中表现良好,他的入党申请很快得到了组织批准,“我是1947年3月17日入的党。”孟广恕至今清楚记得入党时的铮铮誓言,“领导说入了党就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共产党走到哪里我们就要跟到哪里,我说我一定跟共产党走,永不叛党。”
感念老首长谆谆教诲,怀念他一辈子
1947年10月,18岁的孟广恕在滦平县参军,后被分配至热西独立团担任通讯员。老人说,虽然自己入党早于入伍,但是军旅生涯让他得到了淬炼,实现了彻底的蜕变,从一名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兼具勇气与智慧的合格共产党员。这其中,部队里一个个正义无私的党员人物,一次次舍生忘死的英勇战斗,成为了指引他不断坚定前行的明灯。
“刚到部队那会儿,我们营部教导员叫宋柏峰,是上级派来的特派员,好像是山东人,他的人品和党员品格深深影响了我,我怀念他一辈子。”老人记得,有一次教导员安排他去给驻扎在邻村的三连送信,通知第二天集合出发训练,“我拿着信出门正好遇到一位相熟的老乡,对方得知我要去的地方正好也是他要路过的地方后,热情提出代我送信。结果第二天我们连队到了会合的地方,一看三连仍然在原地休整,这才发现老乡走岔了道,没有按时把信送到。”孟广恕立即找到教导员说明原委,承认错误,“教导员对我进行了宽严相济的教育,一方面对我提出严肃批评,但没有处罚,而是耐心教导晓以利害,告诉我如果这是打仗,贻误了战机,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成为了孟广恕入伍后的“第一课”,自此他吸取教训,严格按照部队的各项要求执行任务。
1947年底,部队驻扎的丰宁县(现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一带,敌人愈加疯狂,经常进村扫荡,“那些试图反攻的逃亡地主可以说是见啥抢啥,连老百姓家里的酸菜、衣服、炒锅这些都不放过。”孟广恕和战友们的任务便是打击追随国民党为祸一方的恶霸保长,“国民党的部队有个弱点,瞻头不顾尾,前头的部队不管后面的,因为大部分逃亡地主的武装力量都是跟在部队末尾,所以我们就有针对性地进行打击,切掉敌人尾巴。”
老人记得,每次战斗结束后,解放军会把缴获的老百姓被抢物品交给区政府,还给老百姓。而对于俘虏,当地气愤至极的群众纷纷要求就地正法,“我们党的政策是不杀俘虏,为了把政策执行到位,教导员会写条让俘虏随身携带,以便在部队离开后,他们可以拿着纸条作为证明,重新返乡好好生活。”像这样的战斗时常发生,而只要了解到有返乡意愿的战俘,教导员都会一一帮助写好证明条,看在眼里的孟广恕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也逐渐深化了自己的党员觉悟,“共产党是真正为了国家民族振兴,人民过上安稳日子而革命,我们作为共产党员一定要好好执行党的政策,以身作则成为群众信赖依靠的人。”
不畏牺牲担重任,头顶炮火营救敌军伤兵
在教导员的谆谆教诲和身体力行带动下,当时作为一名年轻党员的孟广恕开始迅速成长。1948年,他所在的部队于察哈尔省延庆县(今北京市延庆区)以北的佛爷顶与敌军展开激战,战斗异常激烈,整整打了一天一夜,支撑不住的国民党部队开始在大炮的掩护下收兵撤退。“撤退过程中,国民党军队直接把伤兵丢下不管了。”老人说,当时两军相隔不远,可以清楚看到对方阵地有三个穿黄色军服的伤兵,而敌军远处的大炮仍然在不断向着伤兵所处的方位发射,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援,他们很可能就是等死。此时,接到团部援救任务的孟广恕二话不说,立即带上担架队员头顶炮火向着伤兵所在位置前进。
“打仗的时候,如果你听到嘶啦啦啦的声音,好像要把天空撕裂一样,那就坏了,说明炮弹马上就要在你附近爆炸。”孟广恕至今仍然记得,当时他们听到的就是这种声音,营救伤员需要穿过一片高粱地,期间炮火不断在附近炸开,“从出发那一刻起,就没有害不害怕的想法了,我是党员,就算牺牲也要完成任务。”走在最前面的他,带领担架队在一人多高的高粱掩护下,凭借战斗经验随时判断调整行进路线,最终成功完成了援救敌军伤员的任务。
“我们把伤员用担架抬到团部简单包扎,然后送到后方救治。”更让孟广恕感到自豪的是,这些国民党士兵在得到救治后十分感激,纷纷自愿加入了解放军。
1948年战局逐渐扭转,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所谓兵贵神速,为了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根据上级指示,部队经常要凌晨两三点就出发,长途奔袭百余公里,在指定时间赶到战场准备战斗。有一次,他们从丰宁县(现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连夜赶至内蒙古多伦县,当天夜里成功攻下多伦县城后缴获了一些胶鞋,“当时见都没见过,我们穿的都是老百姓做的布鞋。”老人说,对于经常需要在沙漠、山地等不同野外环境中作战的部队来说,胶鞋抓地力好,更适合行军。当上级把这些胶鞋分给大家时,孟广恕却主动拒绝了自己那份,提出把鞋分给其他战友,“因为相比我们通讯员,一线打仗的战士更需要这些装备,关键时刻,作为共产党员,这是必须要具备的觉悟。”
为30余位牺牲战友遗体“守夜”,擦干眼泪继续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咱们的装备虽然很落后,但是有各地群众的拥护支持,军中上下士气高昂,在装备先进的敌人面前丝毫不落下风。”采访中,回首那段在部队的战斗岁月,老人感慨道,解放军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完全得益于党的坚强领导,这种领导不仅有勇,而且有谋。
1948年秋天,攻打察哈尔崇礼县(现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一仗,孟广恕至今记忆犹新。“崇礼境内多山地,山连山,沟套沟,而且山势陡峭,海拔高,易守难攻。”老人说,当时驻守崇礼的国民党部队正是利用了这种地理优势,在山上修建起相互连通的碉堡,并且准备了充足的粮草,据险死守,“我们团作为进攻主力,一开始伤亡很大。因为我们是从下往上打,而敌人隐蔽在碉堡里向下扫射,导致很多战士头部中弹牺牲。”
强攻不行,就智取。在战斗过程中,孟广恕和战友们发挥聪明才智,手榴弹够不着敌人的碉堡,就想办法改造,“我们发明了枪榴弹,就是把手榴弹绑在枪口上打出去,这样比人用手扔要远一些。”老人说,当时面对敌军的明显优势,没有人灰心气馁,大家都团结一心,无论如何也要攻下来。
除了利用有限条件改进火力装备,他们还利用计谋,让敌人自乱阵脚。“比如把敌人的通话电线截断,转接到我军的线路内,我记得当时被我们围困许久的守军团长打电话到张家口求情支援,是我佯装张家口国民党军司令部人员接的电话,我当时告诉他‘死守,等待援助’,其实他们就算再怎么等援兵也不会到的。”说到这里,老人脸上浮现起自豪的笑容,“就这样,最后终于一个一个碉堡攻下来了,一直攻打到核心堡垒,击毙守军团长,解放了崇礼县。”
胜利的喜悦总是短暂,老人说,在战争年代,更多时候要面对战友们牺牲的悲痛,背负着他们的理想信念继续战斗。“平津战役前夕,我们负责阻击前往新保安增援的敌军,鏖战了三天三夜。”提到这次战斗,老人眼含热泪,“打得很激烈,水压重机枪都打坏了。第二天的时候,我们有三十几个牺牲的战士,上级让我负责安葬他们。”由于一时间找不到运输工具,孟广恕守着牺牲的战友们过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清晨拦到了一辆过路的胶皮轱辘马车,跟老乡一起,把烈士们的遗体平安运送到解放区的村子里,换上新棉衣,就地埋葬。而他则擦干泪水,继续归队执行新的任务。
“共产党培养了我,我的信仰就是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孟广恕随部队南下湖南,驻扎在湘潭县。1951年2月份,因为前期朝鲜战场伤亡较大,全国各省开始组织新兵团训练。同年10月,担任湖南军区暂编第一团一连指导员的孟广恕主动请缨,护送新兵入朝。
“那时候口号就是’怕死就别到朝鲜来’。”老人回忆,从10月份启程,到把新兵移交给原山、上甘岭的援朝部队,返回湖南驻地已经是第二年的二三月份。护送新兵入朝期间,几乎每天头顶上都是飞机大炮的轰鸣声,”敌人投下的1200磅的炸弹,炸出的坑足有1.5到2个立方那么大,清川江里的沙子都不知被炸弹翻了多少遍。”当时只有22岁的孟广恕看着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甚至是同龄的新兵,心中百感交集,他主动帮助这些年轻战士背背包,尽量减轻战士们途中的负担,保证他们无恙。
历经炮火的淬炼与战场的考验,孟广恕迎来了自己人生和革命工作的全新阶段。1952年8月,他被选调保送到刚刚成立的位于青岛的海军政治干部学校学习。“我从小没有条件上学,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不仅在革命思想上引领了我,还给了我学习文化的机会。”在学校里,孟广恕认真刻苦学习文化课程、党史理论,还进修了4种火炮技术。1955年,孟广恕在青岛的海军政治干部学校本科第二期学习中成绩显著,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1976年转业后,孟广恕历任青岛无线电厂党委副书记、青岛电视机厂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任职期间每次给单位年轻党员讲课,他都是张口就来、脱稿演讲,“我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教材,共产党培养了我,我的信仰就是共产党,这辈子永远不会忘记。”
如今,老人跟老伴一起生活,住在附近的儿子不时前来看望照料,平日喜欢摆弄花草的他,在自家院子里种植了各类鲜花和竹子,家中四季鲜花不断,晚年生活其乐融融。“离休以后,共产党给予了我优厚的待遇,我也有机会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和崭新风貌,过上了年轻时想都想不到的生活。”老人说,他最高兴的是全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了不起的伟大壮举,再次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去年疫情爆发后,通过报纸看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号召党员捐款的消息,孟广恕当即联系原单位负责组织工作的同事,捐款一万元。对于这笔捐款,老人一如当年选择入党参军保卫家乡的初衷一样,“面对疫情危急时刻,党员必须冲在前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和我们全家!”
- 郭沫若之子、著名钢琴家郭志鸿因突发心脏病逝世 享年92岁
- 半岛小金妹|92只!理财市场含“金”量上升,黄金类理财种类“上新”,年轻人“盯上”积存金
- 92只!理财市场含“金”量上升!黄金类理财种类“上新”,年轻人“盯上”积存金,业内提醒及时调整投资组合
- 青岛“蘑菇教授”巡山二十年,破解92种“崂山野蘑菇”背后的致富DNA
- AI时政画报 | 西子风华
- 黎巴嫩贝鲁特市区遭以军袭击,已致18死92伤
- 【名城有我 更好潍坊】百年风华再现,共筑历史文化名城
- “剪映崂山”苏霞非遗剪纸创作展暨“智剪风华”科技剪纸体验邀您免费来!
- 谢谢你们的“收留”!青滨附院成功收治92岁高龄老人获感谢
- 国内油价或年内第七涨 92号汽油重回“8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