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观察 | 吹响冲锋号,青岛这个关乎未来的产业两年破千亿元奔万亿

2021-06-30 08:4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0330)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娄花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产业,被普遍认为是引领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那就是虽然你眼睛看不到最终的产品,但它应用在日常可见的各种终端设备中。6月29日,推进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发展大会在青岛崂山区召开,‌青岛市副市长耿涛与全市有关市直部门和各区市政府、相关功能区管委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重点企业代表一起,对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家底进行了总结,同时对标先进地区,对现有的短板进行了梳理,并逐一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会上发布了《推进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发展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青岛聚焦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3+3”产业链体系,成立了青岛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招商专家评估委员会,还有10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重点项目现场签约。

在耿涛看来,这是青岛市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标志着从此青岛要紧抓信息技术升级迭代的契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向纵深发展,吹响打造全国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冲锋号。

直面问题,列出“施工图”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包含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涉及 83 个国民经济行业,并不断快速演进。产业呈现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抢抓发展机遇的青岛,把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列为正在聚力打造的13条产业链之首,足以看出青岛对该产业的重视。

近年来,青岛市以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新型显示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光通信器件、虚拟现实、智能传感器等细分领域国内领先,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基础服务全面起势,产业融合生态加速拓展。涌现出海尔、海信、歌尔等一批龙头企业,落地建设惠科、歌尔全球研发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2020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规上企业实现营收约700亿元。青岛市先后获批第二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第五个“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青岛市引领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

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青岛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有一定差距,比如,核心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缺少投资过百亿元的重大项目支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直面问题,找准对策,会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了《推进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发展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海天介绍, 紧抓产业发展机遇,按照“倍增、锻链、育苗、兴业、聚合”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依托海尔、海信、歌尔、芯恩等龙头企业,青岛聚焦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3+3”产业链体系,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新型显示三条产业链建链、补链,壮大产业规模;虚拟现实、智能传感器、光通信器件三条产业链延链、强链,争创国内一流。 到2023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规模突破1000亿元,远期目标带动全产业生态向万亿迈进。

方案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3+3”重点领域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发展现状,比较全面地规划了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目标,可以说,这是一份详尽的产业发展“说明书”,也是各区市推进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的“施工图”,相信经过未来几年的贯彻实施,青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必将加速突破,实现快速发展。

缺芯少面正在改观

“缺芯少面”曾制约青岛制造能级的提升,从当天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实地观摩和展示现场,记者看到这一局面正在改变。

集成电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芯”,产业链主要包括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环节,以及设计工具软件(EDA)、材料、设备等配套产业,青岛市集成电路企业130余家,产业布局初步形成,设计业以崂山区为核心,制造、封测业以西海岸新区、即墨区为主,配套材料、设备业以城阳区、莱西市为主,带动各区(市)协同发展。依托“青岛芯谷”、中德生态园集成电路制造基地等重点园区/基地,形成涵盖EDA工具软件、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各环节的产业链体系,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特色集成电路产业高地。

比如, 在制造环节,青岛市惠科6英寸晶圆半导体功率器件产线已投产,“这是我们生产的芯片,目前已经量产,满产后每个月能达到20万片。“青岛惠科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锐把芯片拿到了现场展示区,“目前我们的订单比较满,正在努力交货。”

“下一步,重点围绕惠科等芯片产线,推动特色工艺技术进步和效能提升,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而围绕集成电路上游EDA环节,目前青岛市有若贝电子、中科芯云等企业,“我们目前已经服务了青岛20多家相关企业,还将举行集成电路方面的大赛,更好的集聚人才。”位于崂山区的中科芯云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张贺说。

在封测环节,泰睿思封测线一期已投产。下一步,青岛以本地晶圆制造重大项目为牵引,大力发展先进封装测试技术,引进行业龙头企业。

新型显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面”,产业链以中游显示面板制造业为核心,上游包括工具软件(EDA等)、驱动芯片、材料、装备等配套产业,下游包括电视机、笔记本和电脑显示器、手机等整机/终端制造产业。

青岛市是国内重要的电视整机生产基地,2020年,全市电视机产量1774.9万台,显示面板还属于青岛的短板,需要通过建链补链来逐步完善。

走在前列,争创一流

青岛不仅需要“振芯”、“铸魂”、“补面”,还要突出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

记者注意到在“3+3”产业链体系,青岛有的产业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比如虚拟/增强现实产业链方面,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形成以崂山区为核心,成功认定全国首个国家级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拥有国内虚拟现实领军企业歌尔,引进了小鸟看看等70余家优质企业,集聚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北航歌尔虚拟现实创新研究院、青岛星鲨虚拟现实技术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发展水平在国内领先。

在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耀诚看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行业拐点已经出现,从冷静期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他认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将成为新一代智能终端的核心计算平台。青岛星鲨虚拟现实技术研究院院长刘诗雅则认为,5G推动了虚拟现实应用多元化发展。

根据产业链方案,青岛以崂山区为核心,带动市南区、即墨区、西海岸新区等区(市)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依托歌尔等龙头企业,吸引集聚产业高端资源,完善虚拟现实配套产业链,打造中国虚拟现实之都。

另一个光通信器件是光通信乃至整个信息基础网络的核心,青岛市光通信器件产业以海信宽带多媒体公司为龙头,在国内具有先发优势,拥有从光芯片到光模块到光网络终端产品制造的全产业链,在国内处于第一梯队。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卫平认为,信息光电子的市场容量约500亿美元,2025年达到1500亿美元。

青岛市以西海岸新区为主体,带动即墨区、胶州市等区(市)协同发展。依托海信信息产业园等园区,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补齐电芯片等产业链空白环节,打造国内领先的高端光通信芯片及器件研发制造基地。

补链强链,形成燎原之势

今年是项目落地年,需要务实高效,把一个一个规划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

从产业链总体规划来说,青岛把准产业趋势、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缺项,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推进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链主企业培育、核心技术突破、产业人才引育、金融资本助推、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应用生态融合等重点工程,打造国内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最终的“战场”还是在各区市,目前集聚效应已经初步形成,崂山区委副书记、区长王锋介绍,围绕青岛打造“全国前列的数字城市”工作目标,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全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聚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链条壮大和融合应用,加快推动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比如,真金白银支持产业发展,发布了产业集成政策,政策中包含虚拟现实、微电子、工业互联网、科技创新等多个奖励细则;打出了国有平台公司投资、财政资金股权直投、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的“组合拳”,精准帮助初创期行业相关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累计为大唐半导体等77个项目,投资67亿元。

聚焦人才培养方面,青岛西海岸新区副区长隋斌介绍,青岛加快推动中国石油大学与东软集团共建“青岛软件学院”,争创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未来五年引进和培养高端软件人才3000名以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天还举行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重点项目签约仪式,青岛联通国际业务出入口局配套产业园、中电信息港信息产业基地等10个产业链重点项目签约,这些新的项目将进一步完善本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生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立了青岛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招商专家评估委员会,来自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新型显示、虚拟现实、智能传感器和光通信芯片及器件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0余位专家鼎力加盟,共商共建,吸引更多的产业链优质项目落地青岛。

“十四五”时期是科技创新的时间窗口期,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跨越赶超期,企业也需要敢于破题,直面上游关键核心环节,政府部门顶格协调推进打造“四链合一”的生态环境,锚定目标,合力推进,青岛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必将形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