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山东•战秋汛丨防洪防秋汛一线蹲点:为了身后1.5万亩玉米地

2021-10-09 09:54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阅读 (247283) 扫描到手机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本报通讯员 李晓伟 刘晶晶

  “近十天,这水得涨上来1米半。今天我看是稳住了,没涨也没退。”10月8日下午2点,邹平市码头镇高王村69岁的村民张希夏提锨走上段家村黄河生产堤,急切地观望水势。

  900多米长的生产堤主体防护加固工程7日已经完成。中午得知还需对生产堤个别点位削坡护堤,张希夏第一时间报名来铲土。自9月29日段家村黄河生产堤防护加固工程启动以来,张希夏每天都要来一趟,需要帮忙他就铲土装沙袋,即便不需要,他也要到现场守着才安心。

  “以前我家就在这生产堤旁边,1976年随村里迁到堰外了,但是村里的地都在堰里呢,你看,棒子都还没收呢!”

  一面是滔滔黄河水,一面是等待收获的1.5万亩玉米地。由于黄河秋汛严重,辖区黄河段流量连续多日超过5100立方米每秒,部分生产堤受河水冲刷,防汛形势严峻。

  “现在心里就一个想法,生产堤必须得守住!”65岁的新张桥村党支部书记张含福说。

  挖土方、筑堤坝、投柳石枕、铺土工布……码头镇党员、干部全员行动,各镇抢险救援队紧急驰援。“守堤人”们顶风冒雨,在邹平黄河河务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连续奋战9天。

  “3日那天,下了四场阵雨,雨很大,水很急,穿着雨衣,雨水顺着领子流进去,雨鞋里的水装满了倒掉再穿上。生产堤刚筑起来,还没铺土工布,特别泥泞,脚踩下去都拔不出来。那是最艰苦的一天。”码头镇副镇长朱训兴说。

  站上被沙袋、柳枝、树桩、铁丝、土工布严密护卫的生产堤,眼前的黄河水仿佛被切割成两半,绝大部分河水急急向东奔涌,南侧贴近生产堤的小半米河水却缓缓回转西流。

  “这是柳石枕起了作用,河水改向了,减少了对生产堤的冲击。”黄河码头段防汛总指挥、码头镇党委书记王萌说,秋汛还得持续十几天,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我们紧急调集了20位干部群众和20位应急救援队队员,进一步提升防护标准。”

  土工布很重,被分割成10米×6米的规格后,卷起来,搭在三根竹竿上,由6人抬上生产堤,平铺在刚刚削平的堤坡上。沙袋一个四五十斤重,七八人组成了“流水线”,由堤下传送到堤上。

  腰拴防护绳的救援队队员,用铁丝将三个沙袋绑在土工布下端,喊着口令远远地抛下河,再用长竹竿捶捣,放沙袋压实。从下午2点到5点半,他们共完成2个点位的升级加固。

  经过9天的连续奋战,坚强的“堡垒”终于重新挺立。

  应急救援队邹平黄山大队大队长张玉强告诉记者,救援通知下发后,不到半个小时就有24名队员自愿报名,大部分队员是临时请假参加这次抢修的。而在2号到6号的生产堤防护加固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急救援队共派出500多人次参与抢修。

  “很多队员都是接到通知后从外地赶回来的。”张玉强说。

  截至目前,黄河码头段累计加固生产堤3120米,动用大型机械40余台次,调运土方2.5万余方,人力1000余人次,使用土袋17200个、土工布10000方、铁丝410公斤、柳料6600公斤。

  天色渐暗,橙红色的夕阳渐渐陷入云潭。又一卷土工布被抬上了大堤,在6人方阵左后角“压轴”的,正是刚刚装完沙袋的张希夏。

  “您体力真好啊,又扛上竿子了。”记者笑着打招呼。“啊,得真干啊!我们只要心齐,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张希夏说。

  1.5万亩玉米地,在张希夏身后,散发着金黄色的收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