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话养老 | 守护青岛失智失能老人 长护险9年如何炼成3.0

2021-10-14 06:36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22466) 扫描到手机

在崂山区锦云村老年公寓,老人们在进行康复训练。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雪莲

又是一年重阳,这是属于老年人的节日。截至2020年底,青岛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04.26万人,占总人口20.28%,高出全国1.6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失能失智人数不断增加,全市现有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0万人,其中重度失能7万多人。

衰老与疾病并存、医疗与照护共需、家庭照护负担沉重等,是失能失智老人的真实写照。如何让这一老人群体以及他们的家庭可以更好地生活?从2012年到2021年,青岛市用9年时间为失能失智老人打磨“长护险”,9年时间,青岛长期护理保险享受待遇人数从约8000人扩大到了7.1万人,资金支出从约4500万元增长到了35亿元,护理服务机构从143家增加到了978家。

被长护险改变的老人和家庭

9日,细雨蒙蒙,即墨潮海街道窑上村,71岁的村民刘国忠家里,屋里屋外收拾得利利索索。如果没有看到炕上躺着的插着胃管的老人,还有旁边的医生、护士,你很难想到这个家庭住有一位重病老人。

插着胃管的老人是刘国忠的老伴儿70岁的杜淑香,她患心脑血管病、类风湿病、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十多年,一直需要刘国忠照顾。去年10月的一天,杜淑香突然昏迷,四肢抽搐,被救护车紧急送往即墨区医院,急救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并告诉家属老人的生命不会超过三个月。

在医院里治疗无望,杜淑香被家人接回家静养。刚回家的她,插着胃管,需要每个月到医院更换一次。老人的腰、臀部还有大片的褥疮,护理起来难度很大。

刘国忠两口子只有一个女儿,就是普通的工人,家里孩子还在上大学,她也是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她要照顾她妈,就得三天两头请假,哪个厂子也不能同意啊,她要不上班,家里就没钱,连孩子上大学都要受影响。”刘国忠告诉记者,那段日子,全家人备受煎熬。

“家里有这么一个病人,还能安安心心过日子,多亏了这个长护险,多亏了维普的医生、护士和护理员。”刘国忠的感激发自内心。

在一家人最困难的时候,老人成功申请了长护险资格,服务机构是维普公司德福诊所。最开始时,是诊所的医生、护士上门服务,医生每个月来给老人换一次胃管,护士给老人清理褥疮。从今年4月1日开始,又增加了护理员,帮老人按摩、擦拭身体,熟了后,还会顺便给老人把家里卫生打扫了,虽然这并不在其服务范围之内。

“去年说我老伴儿最多活三个月,现在都一年了,一次医院都没去过,身上的褥疮也差不多好了。”刘国忠说,自己现在每天就安心照顾老伴儿,女儿也能好好上班,因为有长护险的报销,家庭经济压力也小了很多。

从临终关怀到提前干预

走进九水东路上的青岛市崂山区锦云村老年公寓,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两位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用助行器在一楼大厅里锻炼。

“我们这里有失能和失智老人专区,这些设备,老人们都在用。”青岛市养老协会副会长、崂山区锦云村老年公寓负责人闫荣杰告诉记者,很多人一提到长期护理,想到的就是卧床、各种插管,那是延续了生命,却没有质量,“我们这里致力于通过各种康复手段,提前干预,以延缓老人的失能失智进程,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老人在这里做一次康复训练40元钱,参保职工经过长护险报销后,自己只拿4元钱。”闫荣杰说,失能失智的老人,如果没有人为干预,很多身体退化是非常快的。“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有一名康复师,现在有9名康复师,每天都满负荷工作。”闫荣杰说。

在养老院六楼的失智专区,记者印证了闫荣杰所说的老人康复效果。活动室内工作人员很多,差不多两位老人就有一位工作人员照顾,有的甚至是一对一,工作人员满面笑容,像幼儿园老师哄孩子一样,陪着老人。

“我们这里167位老人,工作人员就有110人。”闫荣杰说,老人一直卧床不动,需要的工作人员是最少的,但你要保证老人的生活质量,就要让他们尽量动起来,一动就有安全隐患,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为他们服务。

闫荣杰致力于通过康复等手段延缓老人们的失能失智过程,青岛市医保局也在积极探索保障关口前移。2020年建立了预防和延缓失能失智保障机制,将保障范围扩大到轻中度失能失智人员及高危人群,延缓其进入重度失能失智的发展进程。

目前,青岛在全市建立了11个认知症友好社区,累计为3000名老人进行认知症筛查,为712名老人进行赋能训练,1000余名照护人员参加了技能培训,营造了失能失智早发现、早干预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国内长护险领域起到了创新引领作用。

市场化长护近九成为民营

青岛从2012年成为全国首个长护险“吃螃蟹”的城市以来,不少城市纷纷来青岛取经,但往往是“经是好经,却没办法念”,因为没有机构能干这个活儿。而青岛这9年长护险能够不断发展,从职工到居民,从城市到农村,离不开机构,尤其是民办机构的支撑。

青岛市佳家康医疗集团初创时是一家社区医疗机构,2012年承接护理保险业务,初期开展业务时医护人员14人,服务对象120人。经过多年发展,这家机构已经成长为青岛照护服务领军企业,现开展护理保险业务分支机构29家,床位数1600张,照护服务人员287人,服务对象1600余人。

像佳家康这种医疗集团的发展,得益于青岛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青岛长护险从一开始,就是政府搭台,机构唱戏。按照“政府+市场”的思路,政府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护理机构良性发展,实现护理资源优化配置。

青岛坚持公办民营、本地外地一视同仁的发展原则。引入连锁化、集团化发展理念,支持社区嵌入型连锁机构发展,全市连锁护理机构超30家。建立照护服务质量评价机制,今年上半年100家护理机构参与评鉴,评出了19家A级护理机构,促进了机构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市定点护理机构数量达978家,其中民营机构占87%,提供护理床位3万余张,解决就业岗位2万个,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发展的良好生态格局。

青岛长护险的发展,在为机构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即墨区医疗保障局护理保险科科长马银环告诉记者,现在即墨全区已有定点照护机构60家,区里鼓励连锁机构发挥其组织管理和专业的优势,吸引本地闲置劳动力,经过专业培训,充实到农村照护服务队伍,截至目前共吸纳200余人。

■延伸 9年,青岛长护险从1.0到3.0

青岛早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就同步开始探索“家庭病床”“老年护理”等失能保障模式。

2012年,青岛长护险1.0版出炉。当年,青岛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政策覆盖范围为参保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对符合条件的城镇参保失能老人,按一定比例报销医疗护理费,减轻老人家庭经济负担。

2015年,青岛的长护制度从城镇参保人,覆盖到全体城乡参保人。2016年,青岛市被确定为国家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

2018年,经过6年探索的青岛长护险,进入2.0时代,在城镇职工中创新实施了医疗护理与生活照料一体化保障的新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青岛长护险2.0版,除了按比例报销医疗护理费,也开始兼顾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费负担,不过生活照料费报销只面向参保城镇职工。

从2021年4月1日起,青岛长护险3.0正式上线。3.0版长护险,即修订后的《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办法》,对职工护理保险和居民护理保险两项制度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制度构架,统一待遇项目,统一经办服务,城乡待遇水平保持一定差异,着力补齐农村照护服务短板,2.0版时只面向参保城镇职工的生活照料费报销,扩大到参保居民人群。到2021年青岛长护3.0版上线,青岛长护险已覆盖全市909万城乡参保人。

2012年至2021年,青岛长期护理保险享受待遇人数从约8000人扩大到了7.1万人,增加近8倍,资金支出从约4500万元增长到了35亿元,护理服务机构从143家增加到了978家。而参保人发生的医疗费据实按比例支付,生活照料费与个人照护需求评估等级挂钩。其中,参保职工报销比例90%,生活照料费每月最高支付1500元;参保居民报销比例75%~80%,生活照料费每月最高支付10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