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记|在青岛,吴伯箫职业起步,也遇到挚爱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那年初冬凉夜,乘胶济火车蜿蜒东来,于万家灯火中孤单单到青岛,浴着清清冷冷风,打着寒噤,沿了老长老长的石栏杆步履彳亍……无意绪,忽然窗启处展开了一眼望不断的水光接天,胸际顿觉豁然了,我第一次看见了海。——吴伯箫
青岛,对于吴伯箫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人生起点。在这里,他开启了正式的职业生涯。
吴伯箫原名吴熙成,1906年出生于莱芜吴花园村一半耕半读富裕家庭。7岁从父读书。14岁考入曲阜师范学校。1924年夏师范毕业后,经同乡介绍,到孔府“为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嫡孙女孔德懋等教授英文”。在这期间,继续备考,1925年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1925年1月10日,19岁的吴伯箫在家里的安排下,与同龄女子刘淑德举行了婚礼。父母之命的婚约给吴伯箫带来了一生的愧疚,他坚决反对这门亲事,虽然举行了婚礼,但他“夜晚和衣而眠,白天到县城同学家躲避,并在县城街道张贴反对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的标语”。当然这些反抗都是徒劳的。
考入大学后,吴伯箫更是不回家。
1931年2月,吴伯箫正在就读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前,他与英文系同学曹未风来到青岛实习,在青岛女子中学任训育主任兼英语教员。
这次来青岛,他只度过了短暂的三个月的时间,在教学上,他都能应付自如,要说这期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认识了后来的夫人郭静君。
郭静君(1911-1991年),即墨人,在青岛出生,是个“白富美”,她的父亲郭占庭在青岛开办汽车行,家庭条件优越。在郭静君上初三时,吴伯箫任课且任训育主任。26岁的吴伯箫与20岁的女孩郭静君特别谈得来。除了感情,吴伯箫还认识了很多朋友,写下了一些关于青岛的散文。他晚年回忆道:“编辑两个半月的报纸副刊,联系一些新露头角的诗人、作家:李广田、臧克家、李辉英等,曾梦想以写作为业,挤进他们的行列。结果针对‘不抵抗’才写了一篇《黑将军挥泪退克山》,报馆就被日本浪人放火焚毁了。从此黑云压城,直到‘西安事变’,六年没见过晴天。”
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国立青大(后来改名为国立山大)的工作上,当了三年的职员。
1934年年底,吴伯箫结束青岛两年半的工作和生活,离开青岛。但因为郭静君是青岛人的缘故,他曾经多次返回青岛,并于1935年夏天,参与了《避暑录话》期刊的创办。《避暑录话》是12位作家依托《青岛民报》创办的文艺副刊,从是年7月15日创刊,到9月15日最后一期,共出版了十期,吴伯箫发表了《边庄》《萤》《阴岛的渔盐》《秋夜》等文章。
1936年暑假,吴伯箫“去青岛赁屋居住”,地点是观象山的观象一路(平原路55号),“大房一间,月租十一金”,这里有一条小巷,半岛全媒体记者曾多次走过,长且高的台阶,使得居所视野很好,正是“晾台伫立,是可以俯瞰全市、远眺海山的”,“辰巳时候,可以看海湾里舣集的渔船,千万只船挂起千万张白帆,景象是极辽阔雄伟的”。有时会有小贩吆喝着从这里走过,如果不是附近的基督教堂钟声传来,这里是非常静谧的。吴伯箫曾经数过,一共有“六十二阶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