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践阐释要义 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来自企业高校的代表委员畅言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01-27 06:35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217632)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晓哲 刘笑笑

既快又稳,保量保质。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稳和进的关系,持续推出高质量发展政策包,促进政策加快发力,推进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写在了近几年的山东省工作目标里,同样也贯穿在了各项工作之中,成为发展的准绳。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于高质量发展最有发言权,他们用实践阐释高质量发展的意义;高校作为技术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撑。

贾少谦代表:

高质量发展企业必须“做精、做久”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相比做大,企业尤其需要注意做精、做久。”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代表在2022年山东省两会上表示,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与形势日趋复杂,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关注和重视高质量发展问题,对此海信认为,企业迫切需要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向高端产业发力,向产业高端发力,如此方能做精、做久,为高质量发展助力。

“企业稳健发展不能只是追求规模‘做大’,更要将‘做久’和‘做精’放到首位”,贾少谦代表介绍,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近期提出了将企业“做精、做久”的战略思想,并成为海信集团的一个长期战略。做精,就是不断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迈进,对于制造业来讲,就是要提升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不断提高制造业的精度和高度;做久,就是要克服短期行为,通过技术引领、技术驱动,不断进行产业升级转型,中国的百年企业相对还是少,要做百年企业,经营者必须要有这种战略定力,要保持这种长期主义,避免短期行为。

“技术突破本身就很难,因为失败的概率很高,对于企业而言,创新的风险其实很大。”贾少谦代表说,正因如此,过去有个说法——“没项目等死,有了项目找死”。所以,要做精、做久,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技术含量高、成长空间大的产业,尤其需要得到地方的响应和支持,“所以我在会上提出了加快山东省首套政策落地、完善执行细则的建议”。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经济发展速度都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和阶段,所有企业更需要比内功。”贾少谦代表说,企业应该在做好的前提下,快速发展。有的企业太想成为行业老大,有时不惜冒经营安全的风险,但到头来,可能不仅目标达不成,还把心态做坏了。实际上,企业做大是做强的自然结果,不可本末倒置,不要为了规模,而不顾风险,不顾利润,这便是海信一直以来对内对外都不断倡导的“风险比利润更重要,利润比规模更重要”的原因。

张蕴蓝代表:

智能制造,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今年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战之年,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将发挥重要作用。省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工业技改提级行动相关工作中,突出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其指向性不言而喻。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蕴蓝代表就建议传统企业应注重智能制造转型,特别是政府要关注传统中小型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让智能制造成为健康发展的生态。

“新的科技和技术最终要想发挥价值,一定要落实到产业上面,使产业焕发真正的活力和价值,真正使传统产业符合新时代的需求。”张蕴蓝表示,山东省是制造大省,纺织服装行业曾经也有“上青天”的称号,但现在上海等城市已经把时尚做得非常到位,我们的优势在慢慢被稀释。但山东还有赶超的基础,我们有大量的产业工人,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这是其他省份不具备的。

“智能制造光靠几个大企业是不够的,这其中既有大企业又有小企业,形成整个生态体系,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下去。”张蕴蓝代表建议,应该特别重视中小型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让他们具备符合时代需求的发展能力,迸发新的活力,为青岛乃至山东的健康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酷特智能的发展恰好是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力证。酷特智能前身是一个传统的服装企业,是智能制造、科技创新赋予了新的力量,让它成功转型为C2M产业互联网企业。“我们的优势来源于科技创新,用10多年积累的科技投入打造核心竞争力。我们聚焦服装C2M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之外,还聚焦于柔性化定制,聚焦于服务端、市场端的反馈和良性运转,同时我们也成立了C2M产业互联网研究院,设立了C2M产业互联网战略投资基金。”她说,酷特智能用10年时间明白了创新的意义,也践行了创新的意义,并从中受益。

“我觉得,谈到创新,政府已经给出了非常明晰的方向,就是智能制造,就是工业互联网。但关键是企业的负责人有没有看懂相关政策和方向,有没有理解数字化、智能化对于传统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意义?”张蕴蓝认为,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市场有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政府需要在方向上予以指导,出台一系列政策来鼓励支持创新型的企业;剩下就交给市场。这样,传统企业智能制造的转型,既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又能得到市场的支持,市场也会为它买单。

张国防代表:创新人才激励,给年轻人更多机会

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企业,而坚定不移强化科技创新也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支撑。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国防代表就重点关注企业如何在科技创新方面助推经略海洋强省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定不移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开展新一轮的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其中提到了积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施海洋生物医药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工程。看了这一条以后,我感到很振奋,应该说是山东对海洋强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国防代表说。

他认为,明月海藻作为海洋生物医药高成长性企业的培育,有自身的优势条件,也有其创新的方法和路径,可以为山东海洋生物医药高成长性企业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经验。“明月海藻专注一条海藻,现在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活性物质提取、应用企业,有一个国家级的活性物质材料重点实验室,集聚了大量的国际、国内科研人才。”

张国防认为,海洋药物的研发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山东具备了原料优势、研发优势,还具备生产优势。但这还需要多方协同推进,需要山东从全省的角度上重视起来,才能把这个产业做起来。

在谈到创新时,他建议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我们现在很多科研人员都是年轻人,博士都不超过35岁。他们科研热情高,知识储备很前沿,但是并没有特别多的头衔,也没有加入有影响力的团队,因而在各类科研人才评选中很吃亏,有些甚至都没有报名资格。这样过不了几年,可能他们就没有激情了。”尤其是很多企业,当前的科研力量更多依赖的便是这样的年轻一代,他们是企业创新的中坚力量,给企业带来的科研成果也是客观的。因此对于这部分人才的科研热情激励是值得重视的。

张国防说,我们要聚集人才,重点还是要聚集年轻人才。要给他们机会,给他们支持。他建议,多搞一些青年人才基金,这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对于山东人才体系建设是正向的反馈,对于山东人才的引育和健康的人才生态打造都将有深远意义。

葛尧伦委员:广搭平台,为制造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山东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把制造业作为强省之基、兴省之要、富省之举,勇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葛尧伦委员认为,全面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保持我省制造业领先,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三方协同,抢占未来制造业高地,积极营造我省制造业的良好环境,为发展赋能、为转型铺路。

“从企业角度而言,一方面,科技在加速发展,颠覆性技术可能会对传统行业带来深刻影响,技术发展也对传统商业模式、运营环境带来很大影响,对制造业企业提出了诸多挑战。另一方面,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更加重视,国家适时提出的‘双碳’目标,也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探寻新发展模式。”葛尧伦建议,首先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为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正能量。“建议我省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加快推进产业链建设的同时,加强宣传和引导,树立典型标杆企业,打造制造强省样板,推广高质量发展典范,让从业者更具荣誉感、自豪感。”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在“蹚路”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投入,也存在着风险。“在原料、用工成本明显提高和传统制造业迫切需要优化提升的态势下,我认为各级政府需要制定规划,列出专题,指定专班,设立专项资金,加大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做好示范引领,并通过强带弱、大带小、新带旧等多措并举办法,牵引、拉动、扶持传统制造业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以期改善经营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葛尧伦说。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葛尧伦认为,应通过搭平台、抓培训,促进技术工人素质提升扶持体系的建立健全,为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智能制造的高素质人才。政府加快搭建职业培训共享平台,通过培训补贴等形式,不断促进企业自身抓好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的办法,每年给制造业企业一定名额,安排工人到专门学校或机构培训,为企业储备一部分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一名企业负责人,葛尧伦深知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此外,他还建议在用工、用地、用能及原辅材料、设备运输安装、物流通行、重大活动等方面,政策支持向重点企业的重点项目倾斜。强化保障服务,推进互联网审批,全力营造便民利商的良好营商环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李玉善委员:推动高校与地方深度融合发展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支撑作用,推动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能够有效解决“产学研用”通道不畅、教育与经济“两张皮”等问题。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副教授李玉善委员认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而高校科研与人才在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对区域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他认为我省高校要扎根齐鲁大地,与地方深度融合发展。

“我省高校与地方的融合主要以高校与地方自主协商、发起为主,目前还缺少省级层面的发展规划,这直接影响我省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的广度、深度以及质量、层次和水平,不利于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地融合生态共同体。”因此,李玉善委员建议,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校地融合生态共同体建设为目标,聚焦融合发展和“专精特新”,着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等,强化共享和特色发展,制定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规划,以已有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等为平台及载体,规划建设校地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支持,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校地融合发展新模式。

“推动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还要聚焦重点领域。”李玉善建议,以高校的差异化、特色发展为目标方向,加强高校的布局规划,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以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以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链集群需求为导向,结合高校自身学科专业基础、优势及特色,强化相关学科专业群建设以及学科专业特色,以现有的高峰学科、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为核心和支撑,大力发展相关学科专业,形成交叉学科专业群;围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链集群,面向现代产业需求和未来产业需求,强化“四新”(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专业的建设规划与支持。

同时,加强双向发力,强化共商、共建、共享,实现共赢发展。“高校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加强优势特色交叉学科专业群以及基础学科专业群建设,加强教学科研一体化建设,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加强科研平台、教学平台、科研及教学团队建设,提升高校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创新的能力。”李玉善说,对地方政府来说,则要联合相关高校、企业等共商、共建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园区、现代产业学院、新型研发机构、检验检测、实习实训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及载体,并成立政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等的作用,通过平台及载体建设深化融合,实现共赢发展。同时,政府在人才引进培养、资金、场地等方面应支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的建设,支持高校和企业人才的双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