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水立方,三个温度!

2022-02-07 16:2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8271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特派记者 杜金城

作为采访过2008北京奥运会又有幸来到2022北京冬奥会一线采访的“双奥”记者,我对于2008的奥运遗产如何在这届冬奥会实现“再发光”是非常感兴趣的。比如曾经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比赛的国家游泳中心,也就是大伙熟知的“水立方”,在这次冬奥会前已经变身为“冰立方”,并且会承办本届冬奥会的冰壶比赛。这次“变身”到底是怎样完成的?“冰立方”到底长啥样?带着这些疑问,我也是第一时间做了探访。

2008北京奥运的时候,我被安排采访足球单项,自然无缘进入“水立方”。后来因为其他比赛的关系,曾短暂与“水立方”有过邂逅。这次再来到这座记载了无数荣光纪录的场馆,虽然“水已成冰”,心里却是充满着期待与幻想。

走过媒体入口顺利进入到“冰立方”,热情的志愿者迎上前检查了我的媒体证件,并按照我的证件类型,先将我引导到了场馆的文字记者工作间。没想到,在这里居然碰到了一位以前供职于北京媒体的老朋友。一打听才得知,为了协助冬奥筹办工作,他在一年多前就被征调到“冰立方”帮忙,目前是这里的媒体服务负责人。

有了老熟人帮忙,这让我了解起“冰立方”更加轻松。“据我了解,‘水立方’是2019年首次完成游泳池与冰场的转换,成为世界首座完成‘水冰转换’的场馆,并于当年12月成功举办了中国青少年冰壶公开赛,并完成了赛道认证,成为第一个开启了高规格冰上赛事、并率先进入实战测试阶段的冬奥场馆。”

在老朋友的指引下,我看到了文字记者工作间的墙上挂着“霍英东厅”的字样。众所周知,“水立方”是2008北京奥运唯一一座接受民间捐款建造的场馆,很多爱国商人纷纷捐款,霍英东先生据说捐款两亿,这个大厅以他的名字命名也是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而在“水立方”还未变身前,这里是一个正规的游泳馆,在2008年的时候还承担着比赛训练馆的任务。“你们现在都是在水池上工作,下面暂时被封起来,等冬奥结束就会恢复使用,这里有一家游泳俱乐部运营,很多孩子平日里在这里游泳。”好友介绍说道。

这种泳池封闭显然是“小儿科”,我关心的是“水立方”的泳池如何就变成了冰道。走进比赛场馆,寒意袭来,赶紧将棉服领口封得更高一些,接着四条漂亮的冰道就映入眼帘。“从 ‘水立方’到‘冰立方’看上去只是字面上多了两点,但事实上绝不止是把水冻成冰面那么简单。整个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包括放空水池、搭建钢架和支撑结构、铺设保温层和防水层、安装可拆卸的制冰系统然后制作冰面”。根据朋友揭秘,单单是支撑起冰面的底层结构就有七层之多。很多高科技材料取代水泥灌入池中,使得水池得以保留。在钢架上铺设预置的混凝土板层,用时搭制,不用拆除,这就实现了场馆冰与水的自由转换。

正当我惊叹于水冰转换的神奇时,朋友扔出了一个更让我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你觉得这个场馆里比水转冰更困难的工作是什么”?正当我还在思考答案的时候,朋友用力呼吸了一下,“就是环境的转换啊,你想想,游泳馆要求高温高湿,冰道要求低温干燥,这样的矛盾环境如何快速转换才是最不容易解决的。”不仅是整体环境转换,在“冰立方”内,已经实现了整体三层区域空间的温度控制,包括冰层表面、冰面1.5米和观众席上,这三个区域空间保持着三种不同的温度。这样的设计既能确保冰壶比赛对冰面温度的需求,同时又能照顾到坐在观众席上观众们的身体感受。

通过朋友一番介绍,我对“冰立方”有了全新认识,更体会到了北京冬奥是如何将“科技冬奥”和“绿色冬奥”的理念付诸实践。北京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座“双奥之城”,根据统计,这次北京冬奥会一共使用了14个2008年奥运遗产,其中包括10个场馆,如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体育场等。而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的所有竞赛场馆全部拥有冬夏“两栖”能力,奥运遗产的再利用,体现出冬奥建设者智慧的结晶,也打造出了领先于世界的经典范本。北京冬奥在可持续理念、绿色建筑、智慧建造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世界领先的体系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