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囊括众多铁路老物件,重现胶济铁路百年历史瞬间

2022-03-01 20:4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9698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马正拓

中国早期蒸汽机车----0号机车和龙号机车模型、青岛老火车站在建时的照片、清朝末年胶济铁路路服扣子、与《红灯记》中李玉和使用款式一样的老信号灯、20世纪70年代铁路帽和火车票……近日,以“新时代 新青客 新发展”为主题的一场铁路老物件展览在青岛铁路文化宫举行,平时难得一见的与铁路有关的“古董”,都可以在这场展览中一看究竟,重现胶济铁路百余年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难忘记忆。

青岛老火车站最早照片

进入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张青岛老火车站大幅照片。一张是在建状态,钟楼上搭着脚手架,即将完工。这是目前发现的青岛站最早的老照片。另一张是建成初期的照片。

青岛老火车站由德国建造,是胶济铁路的起点。1897年11月,德国借口“巨野教案”侵占青岛。1898年3月6日,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取得了“在山东盖造铁路二道”的权限,其中一条就是“由胶澳经过潍县、青州、博山、淄川、邹平等处往济南及山东界”的铁路。这就是后来的胶济铁路。

1899年8月25日,胶济铁路开工建设。次年(1900年),青岛火车站破土动工,1901年投入使用。自此,这片寂寥的土地开始逐渐热闹并繁华起来。

得益于德国当时的摄影技术,我们得以看到青岛站当时的建设状态。

这两张老照片来自王学纲收藏的德国原版明信片。王学纲1994年开始集邮,2008年开始收藏清朝末年青岛老影像明信片,目前已收藏800余张。据他介绍,这次展出的都是与胶济铁路有关的部分。这些德国原版明信片都是20世纪初印制的,距今约110多年。其中不仅有青岛老火车站,还有站前旅馆、驶入胶州的列车、青岛山东铁路公司大楼等等。

这么多与胶济铁路有关的德国原版明信片集中展现,这在青岛铁路展览中还是第一次。

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当时车站周边一片荒芜。如今,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从这个原点,不仅延展出一片繁华市区,更延伸出一条隆起的胶济铁路经济带。

一粒铁路铜扣引出一段历史

由于年代久远,清朝铁路制服如今已经很难看到了,但在其中一个展柜,展有胶济铁路路服铜扣。

据收藏者陈天豪介绍,胶济铁路通车之后,德国为了方便管理,铁路员工实行统一着装,路服铜扣也是专门制作的,图案是一个车轮,两个翅膀,呈飞翔状态。仔细观看,会发现铜扣上面标有山东铁路公司的德文字母:SCHANTUNG EISENBAHN GESELLSCHAFT。

山东铁路公司是德国第一个殖民地铁路股份公司。据《图说胶济铁路故事》(于建勇著)一书记载:胶济铁路是后来的叫法,德国当时称“山东铁路”。1899年6月1日,德国政府把修建和经营胶济铁路的许可权授予山东铁路公司。6月14日,山东铁路公司在柏林成立,这家公司由14家大银行组成,注入资金5400万马克。1900年,山东铁路公司总部由柏林迁往青岛,在柏林设分公司。

山东铁路公司老建筑影像,就呈现在现场展示的德国原版明信片上。据王学纲介绍,这座建筑始保存至今,位于广西路。

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山东铁路公司也就开始了对这条铁路的全面运营。展柜中有清朝末年胶济铁路车票,上有“山东铁路公司”字样。

1914年,日德战争爆发,德国战败,胶济铁路落入日本之手,山东铁路公司这才退出历史舞台。青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亚唯一的战场。而在现场的展品中,就有日德战争日军从军纪念章。

此外,还有陇海铁路纪念章(民国)、成渝铁路通车纪念章(1952年)、援藏修路纪念章(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章(1953年)等等。其中胶济铁路接收周年纪念章极为罕见。

据收藏者李其航介绍,这是1923年中国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胶济铁路的重要见证。日本霸占胶济铁路后,中国政府先是通过1919年巴黎和会争取收回,未果,随后爆发了五四运动。后又通过1921年华盛顿会议积极争取,终于如愿以偿。

许多参观的观众都感叹,没想到一粒铜扣竟然引出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20世纪70年代的硬板火车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15日,山东开出了第一趟进京列车,它就是青岛至北京间的115/116次列车。此后车次己经演变,其中20世纪70年代改为139/140次。

那时青岛到北京需要多长时间?现场展出的时刻表上显示:140次全程运行15小时52分,139次全程运行15小时35分。而现在青岛北至北京南的G202次,全程运行时间仅3小时06分,压缩了12个小时。两相对比,可以感受到铁路的辉煌巨变。

这张时刻表的旁边,展示的是140次列车原版硬板车票,全程票价15.80元。一些年轻参观者惊讶地说:没想到那时车票这么便宜!

硬板车票在火车票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现场展示的大型历史画册《“青”史“影”存》一书,内有《火车票简史》专题。书中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有四代车票,第一代:硬板火车票,延续至20世纪末;第二代火车票:软质火车票,始于1997年;第三代火车票:磁介质火车票,始于2007年;第四代火车票:无纸化火车票-身份证,始于2011年。

书中配有各个时期火车票,其中有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站站台票,票价居然是1000元。原来,1955年3月1日,中国发行第二套人民币,第一套停止流通,1万元换第二套1元,1千元换1角,而这张站台票是第一套人民币使用期间印制的。这些知识令读者大开眼界。

《“青”史“影”存》内有珍贵历史照片400余张,且有《中国铁路大事记》《火车票简史》《茶券,一个时代的记录》等内容,被媒体誉为“填补中国铁路客运七十年历史空白的重磅力作”。

现场还展出有20世纪70年代的列车海报。海报中的女乘务员,戴的是蓝色无沿帽。而在海报下方的展柜中,就展有这种无沿帽。这种帽子距今约40年的历史,纺织品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中国早期0号机车和龙号机车

中国早期蒸汽机车什么样?展柜中的0号机车和龙号机车模型,给现场观众带来了真切感受。

说明牌介绍:0号机车,1882年由英国制造,是中国保存至今最古老的蒸汽机车,1882年运行于唐胥铁路。在中国铁路最早的几台蒸汽机车中,“0号”是幸存的2台中的一台。

龙号机车,约1881-1883年由英国制造,同样运行于唐胥铁路,车身上标有英文(中国火箭),机车水柜两侧各镶嵌一条金属龙形图案,因此这台机车有了“中国火箭号”和“龙号”两个名称。

据讲解员介绍,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是中国第一条保存至今的营业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标准轨铁路,由晚清重臣李鸿章主持建造,1881年全线通车。唐胥铁路建成伊始,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陵为由,只准以骡马拉车。次年(1882年),改用机车牵引。由此可见中国铁路诞生之艰难。

由于工业基础薄弱,中国早期铁路使用的都是外国生产的机车,直到后来才有了自主生产能力。现场模型中,有我国自主生产的前进型蒸汽机车,由大同机车厂制造。大同机车厂于1988年12月20日制造的7207号机车是最后一台前进型机车。此后,中国铁路进入内燃时代。再往后,又进入电力时代、高铁时代。展柜中不同型号的机车,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工业发展史。

这些模型分别由赵师慈和尹明钢提供。其中尹明钢手工制作的全铜模型尤为抢眼。他拥有30多年的蒸汽机车模型制作经验。他制作的蒸汽机车模型,2018年获第五届中国(山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红灯记》中的信号灯和饭盒

上了年纪的人对老电影《红灯记》并不陌生,其中有个重要道具----信号灯。展柜中,就摆有一模一样的信号灯,旁边摆着李玉和手提信号灯的剧照,一目了然。说明牌显示,这款信号灯,使用于20世纪40年代,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

展柜中还有和李玉和使用款式一样的饭盒,是一边凸出一边凹陷的椭圆形,旁边也摆有李玉和拿饭盒的照片。早期,列车乘务员使用过大都是这种饭盒,如今近乎绝迹。

信号灯专柜,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各种不同的信号灯,尤以20年代的最为奇特,小巧玲珑,燃油照明,非常少见。

展柜上方,是一张守车照片。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守车是一个陌生概念。过去,货物列车最后一节,专门挂有运车长作业的车厢,即为守车,用于监护列车运行。自1993年起,铁道部开始在列和尾部安装防护装置,运转车长开始逐步取消。展柜中运转车长使用的响墩、火炬,见证了那个已经消失的时代。

上世纪中期的旅客列车茶杯

“青列”(青岛列车段)、“济列”(济南列车段)、“徐列”(徐州列车段)、“太列”(太原列车段),……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搪瓷茶杯,让许多老铁路回忆起那段久远的岁月。

据《“青”史“影”存》一书记载,青岛列车段成立于1951年1月1日,此后段名几经变迁,尤以“青岛列车段”使用时间最长。1962年1月更名青岛客运段,次年(1963年)3月更名青岛列车段,38年后,2001年12月更名青岛客运分公司,2005年3月更名青岛客运段。带有“青列”字样的杯子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

展柜中还有“北京铁路管理局旅行服务段”、“天津铁路管理局太原分局旅行服务所”、“郑州铁路管理局旅行服务段”等搪瓷茶杯。据悉,搪瓷杯由赵联忠提供。赵联忠是致力于收藏清朝末年至今的各种铁路票据、火车时刻表、徽章等等,藏品累计12万多件(套),2013年被中国大世界吉尼斯授予“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殊荣。

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馆长崔明波对这次展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展品丰富,主题突出,挖掘了铁路历史,传承了铁路文化,弘扬了铁路精神,耐人寻味,值得认真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