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丨不要忽视一棵海草的力量
原来海底也能种草。作为“蓝碳”的重要成员,每平方公里海草可“固碳”83000吨。为了恢复日渐失去的浅海植被生态系统,黄海水产研究所高亚平博士像一棵海草,默默地在浅海里摇曳,在看不到方向的“深海”里孤独求索14年,已带领团队累计在黄海海底种植海草超5000万株,更吸引蚂蚁森林等公益组织关注,推出相关公益项目,倡导公众践行低碳生活(详见6月6日半岛都市报A08~A11版)。在科研道路上,无论是袁隆平、屠呦呦这样的大家,还是高亚平这样的普通科研工作者,他们默默无闻地奋斗,永无止境地探索,不曾确立终点,却共同树立起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丰碑。同样,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做一棵海草,共护我们的绿水青山。
双碳工作需要有走在前的使命感、责任感
□特约评论员 李光全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使命感和责任感。
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让从事其相关工作的人深感使命重大、责任重大,就像“海底种草”的高亚平,在家庭、事业艰难的平衡抉择中给出了一个向前不断奋斗的答案:“女人真正需要细想的,是如何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是在失衡的动荡里,可以自己为自己做点什么。”
其实,类似高亚平这样为减碳不断努力的人还有很多。去年6月,我们发现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全国各行各业各区域的热点话题。本着一种研究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一周内邀请众多知名专家联合举办了“聚焦:碳排放碳达峰”战略专题研讨会,就青岛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的角色定位进行讨论,深入探讨如何结合青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绿色崛起、生态宜居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等现实需求,实现城市应该承担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责任。与会专家和领导怀着一份让青岛在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走在前、让青岛双碳工作科学推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行研究、辩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城市也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青岛是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也是全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走在前、开新局”应该是这个城市应有的使命。作为勇当龙头的青岛,应该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结构、转换发展动力上为全国、全省探路。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是青岛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内容、重要目标和关键途径,让青岛再次在全国版图中担当大任:大国命题青岛求解,也应该是青岛有解。要学习“海底种草”的专心专注,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探路为担当,担负起青岛应该担负的责任、做出青岛应该做出的贡献。
期待,肩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双碳研究者和旨在绿色发展走在前的青岛收获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无论个人还是城市,就像青蒿素发明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教授在接受诺贝尔医学奖时的那句感言——“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
(作者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生态宜居委员会秘书长、青岛市委党校教师)
让海草欢畅地舞动起来
□特约评论员 玄子
像一棵海草海草……随波飘摇……浪花里舞蹈……”当《海草舞》魔性的音乐响起,动感摇摆的舞蹈画面自然浮现眼前,令人亢奋。然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关注并了解,那一棵棵海草并非在肆意舞蹈,这奇妙的海洋资源其实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海草床面积迅速萎缩,海洋生物量随之大幅减少,近海环境不断恶化。2008年,时年25岁的高亚平在导师指引下,锚定“海草繁殖生物学”实践课题,14个寒来暑往,5000多个日日夜夜,在山东荣成东楮岛海域种下海草超5000万株,形成了超过3000亩的海草床及藻、参、贝、鱼立体化的多营养层综合健康养殖模式。或许用不了多久,黄海海底就能恢复成海底森林,又或许再过上几年,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就会被重新构建……功莫大焉!
正因为有高亚平这样执着的海洋拓荒人,曾经孤独的海草领舞者,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家园的意义,认识到我们应该珍惜海洋,爱护海洋,而且更要依靠海洋去发展。
由此想到,为了我们的绿水青山,有太多人在默默付出。坐落于山东淄博城郊的原山林场,几代林场人六十载“绿色接力”,让森林覆盖率不足2%的石头山化作苍翠无边的林海;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岛居民多措并举,2020年因能源消耗、农业活动与废弃物处理等过程产生5668吨二氧化碳当量,因森林碳汇产生的温室气体清除量为7001吨二氧化碳当量,实际二氧化碳当量为-1333吨,成为全国首座“负碳”海岛;蚂蚁森林等公益组织深度关注“海底种草”事业,并于近日推出有关海草的公益项目,倡导更多的人践行低碳生活。
相信高亚平们的付出不会被辜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机构和个人和高亚平们一道,投身到环保减碳的队伍中,构建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让代表和谐生态的海草欢畅地舞动起来。
(作者为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办公室主任)
真正的科研是把成果种在祖国山海间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6月6日,半岛都市报报道了高亚平博士十几年如一日“深海种草”的故事。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高博士和团队不断试验,成功种植海草超过5000万株,极大地恢复了浅海的植被系统。这不仅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对于耐住寂寞、坚守初心,把论文写在祖国深海里的故事,这更是一种对待科研的态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既需要政府在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也需要科研工作者们的科研创新。但是,科研工作却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慢慢探索的过程。很多重大科技成果,甚至需要长达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努力,有时候甚至是一个科学家付出毕生精力。但若有所突破,则意味着对人类现实生活产生重大影响,高亚平博士的“深海种草”即是如此。
虽然说板凳要坐十年冷。但相对于一些“短平快”的科研来说,“高亚平们”的研究是“吃亏”的。从高亚平博士的经历中就可以看出,对于“海底种草”的相关研究,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更难以预测的是,不知道会不会做出成果。对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生涯来说,缺少论文就会难以申请项目,没有项目就少有资金,没有资金就难以更为深入地进行研究,没有研究成果就难以评上更高一级的职称……在如此循环往复面前,就会有一些人去改弦易辙,去选择一些“新奇特”的赛道,看起来“高大上”、听起来“高精尖”,实际上可能仅是一种炒作的概念。这种炒作概念容易出“成果”。但是,这样的研究,既算不上科学,更难说得上是对社会做出了啥贡献。如果说有结果的话,可能也就是一堆论文而已。
然而,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高亚平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们辛勤的付出。只有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默默耕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才会有科技的发展。当然,也希望社会能给“高亚平们”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能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解决一些“卡脖子”的难题。只有这样的研究,才会出真成果,出大成果。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互动留言
@平常:
保护海洋环境,还需要付出很多,感谢科学家们默默地无私奉献!感谢有识之士和企业投入保护海洋的工作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就能够给我们的家园带来美好的未来。
@云无心:
千百年来,人类对于海洋基本上是在无休止地索取,却很少有付出与保护。保护海洋虽然听起来有些宏大,其实很多人已经投入到海洋保护的工作中了。比如黄海所的高亚平博士,就在威海培育种植海草14年;比如我们每个人,也可以通过低碳生活攒“绿色能量”,为高亚平博士“云应援”。更多的了解和支持,本身就是对海洋保护的贡献。
@卡赞:
虽然一株海草力量有限,但连片成“床”的它们,却为多种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和繁衍场所,同时也是海岸带“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净化海水的同时守护着海岸线。海草的重要性一直为大众所忽视,不过最近蚂蚁森林的神奇海洋上线,让海草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也让很多网友疑惑为什么开始种海草了。
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宋河发:
实现科技创新,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科学论证、严格求证,去伪存真、不断探索;要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创造性上下功夫,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果,为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不断作出新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