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叨叨丨首批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野生动物多了,生态环境好了!这样的绿水青山,谁不爱?

2022-10-12 15:5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综合阅读 (48766)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半岛叨叨丨首批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野生动物多了,生态环境好了!这样的绿水青山,谁不爱?!

2021年10月12日,

我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

开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篇章。

一年来,

国家公园已成为我国

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在生态保护上取得新进展。

野生动物数量多了

三江源国家公园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区域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再现源头千湖美景,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

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原分属73个自然保护地、13个局域种群的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较好解决了栖息地破碎化、互不连通、保护空缺等问题,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量的72%得到了有效保护。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畅通野生动物迁徙通道,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分别达到50只以上、60只以上,“虎啸山林”得以重现。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雨林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近两年新增3只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增加到目前的5群36只。

武夷山国家公园实现了对武夷山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整体保护,近3年新发现物种14个。

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 唐小平:五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一年来,强化了生态保护修复,完成了勘界立标和总体规划编制,实施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管,整合现有相关保护、科研、监测等力量,基本实现了跨区域、跨流域的统一管理和科学保护,促进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融合,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将建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目前我国已建成5个国家公园,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国家林草局表示,根据规划,我国将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格局、生态功能格局、生物多样性和典型景观分布特征,我国编制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50个左右的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0%,将保护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

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 唐小平:将优先在秦岭、黄河口、南岭等生态重要区域创建并设立国家公园,在青藏高原构建国家公园群,积极、稳妥、有序建设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按照《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我国将在全国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公园,逐步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遗产最精华、自然景观最独特、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严格保护起来,守护好我国最美国土。目前,原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和黄河口、秦岭、南岭、羌塘、卡拉麦里等12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正在积极开展创建工作。

第一批国家公园

涉及青海、西藏、四川、

陕西、甘肃、吉林、黑龙江、

海南、福建、江西等10个省份,

这些区域均处于

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区域,

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

涵盖近30%的陆域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保护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整体保护。园内广泛分布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荒漠戈壁、高寒草原草甸,生态类型丰富,结构功能完整,是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大尺度保护的典范。

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保护面积2.2万平方公里,是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保护了全国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园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具有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和世界生态教育样板。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跨吉林、黑龙江两省,与俄罗斯、朝鲜毗邻,保护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分布着我国境内规模最大、唯一具有繁殖家族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园内植被类型多样,生态结构相对完整,是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成为跨境合作保护的典范。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于海南岛中部,保护面积4269平方公里,保存了我国最完整、最多样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这里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唯一分布地,是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宝库,成为岛屿型热带雨林珍贵自然资源传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典范。

武夷山国家公园跨福建、江西两省,保护面积1280平方公里,分布有全球同纬度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是我国东南动植物宝库。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是文化和自然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近些年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

硕果累累

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2021年7月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说,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其实,早在2016年9月5日(当地时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就曾在美国夏威夷宣布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对此,当时我国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物种濒危等级划分为7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

其中极危、濒危和易危物种又被统称为受威胁物种,而此次被降级是因为野外大熊猫数量达到了1800多只,生存环境越来越好了,滚滚(网友对大熊猫的爱称)才“被迫降级”。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新闻不断刷屏

从南方到北方

从内陆到海滨

消失多年的珍禽异兽正在“归来”

祁连山保护区拍摄到

世界上最神秘的猫科动物之一、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荒漠猫

云南海拔2000多米的山林里

拍摄到三只棕颈犀鸟

深圳大鹏湾

再次出现鲸鱼身影

2021年4月19日

有青岛市民在奥帆中心海域

发现江豚身影

这可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物种

北京首次在房山大石河发现黑鹳巢穴

2021年,野生保护工作人员首次在拒马河以外的区域房山大石河发现了黑鹳巢穴。这是继拒马河流域之后,北京发现黑鹳巢穴的第二处,有力证明了黑鹳的繁衍已经走出拒马河,扩散到北京市其他区域。在这些区域内已经找到了12个野生黑鹳的巢穴,有5个黑鹳的巢穴还在繁殖还在用,它们都来自于北京房山地区的拒马河流域,目前,全北京市的黑鹳已经达到了100只左右。

甘肃祁连山国家公园拍到近百头白唇鹿

去年,摄影师在甘肃祁连山国家公园内拍到了一个近百头的白唇鹿种群。白唇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高寒地区,分布海拔较高。据分析,这群白唇鹿是随着气温升高从海拔较低的地区向高海拔地区迁徙。

唐家河保护区首次记录新鸟种牛背鹭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博物馆房后的树上,停歇了4只在本地首次出现的头颈有橙黄色羽毛牛背鹭。这是唐家河保护区成立来首次记录到该物种。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78年,经过保护区几代守山人的守护,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是大型兽类和鸟类的生活天堂。

甘肃安南坝保护区拍到两只雪豹同框活动画面

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意外拍到两只雪豹同框活动画面,这是继2013年在海拔2500米的斯班泉拍到雪豹活动痕迹以来,首次拍到两只雪豹同框活动珍贵画面。

河南董寨自然保护区发现24对朱鹮筑巢产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人员已在野外发现52只朱鹮配对,24对朱鹮筑巢产卵孵化,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图为雌朱鹮(右)正给小朱鹮喂食。

山西沁源华北豹带娃出游

在山西省沁源县的花坡风景区,几名摄影爱好者发现两只华北豹出游。一只母豹携带着可爱的幼崽在群山游荡,与人相遇时全程淡定且高冷,毫无惊慌躲避的意思。

云南文山保护区发现星空湍蛙动物新记录

云南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发现新物种无尾目蛙科湍蛙属的星空湍蛙。星空湍蛙生活于海拔1850米—2656米森林茂密的山间流溪,多见于急流的瀑布附近,整个背面为深紫色或黑褐色,满布不规则黄色小圆斑点。此次发现星空湍蛙,是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新记录,体现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上海时隔78年再次记录到大鵟

在上海市崇明区金日东苑小区发现一只受伤的大鵟,这是自1943年以后上海市再次记录到该物种。

陕西再现野生棕色大熊猫

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至管理分局意外发现拍摄到野生棕色大熊猫的影像资料,这是周至管理分局辖区首次拍摄到野生棕色大熊猫,这也是迄今为止,秦岭第10次发现野生棕色大熊猫踪迹。

珍稀鸟类黄胸鹀首次现身深圳沙头角林场

深圳市观鸟协会部分鸟类专家在沙头角林场进行鸟类野外调查时,意外发现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这是深圳市首次在梧桐山地区发现黄胸鹀。黄胸鹀是一种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繁殖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越冬于中国东南沿海、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广西九万山自然保护区首次拍到褐林鸮

广西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巡护员在辖区内巡护时发现并拍摄到1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褐林鸮。这是首次在保护区内拍摄到褐林鸮。

小麂“出镜”重庆阴条岭保护区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安装的红外相机监测到小麂及其活动的清晰视频。从视频中看到,小麂毛色黄亮,膘肥身健,四肢纤细。它们正低头啃食地上的青草,还时不时抬头望望,警惕地打量着周围的环境,样子呆萌可爱。

红外相机监测到西藏多种珍稀野生动物

科研人员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了豺、贡山羚牛、金猫、云豹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

黑脸琵鹭集体做客温州龙湾海洋保护区

在浙江省温州龙湾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树排沙上观测到25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世界濒危黑脸琵鹭。

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

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

物种数量明显增加

↓↓↓

西藏藏羚羊升至30万头

据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2021年6月3日发布的《2020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截至2020年底,西藏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保护区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5%。

西藏绝大多数保护物种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明显,藏羚羊种群数量上升到30万头左右。

湖北石首野生麋鹿种群达2300头

每年3月到5月是麋鹿产崽季节。今年,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麋鹿幼崽196头,保护区内麋鹿数量近1300头。如今,石首麋鹿保护区及荆江故道一带野生麋鹿种群约2300头。

1991年,国家在天鹅洲建立麋鹿自然保护区。1993年,保护区开始分批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引入94头麋鹿,致力于恢复麋鹿野生种群。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冲垮石首麋鹿保护区拦网,36头麋鹿自然扩散。自然扩散麋鹿逐渐适应野外自然环境,种群数量逐渐增加,目前已在杨波坦、兔儿洲、三合垸、洞庭湖形成四个野生种群,数量超1000头,并被纳入保护区定时、定点监测范围。

保护区成立30年来,拦网、给排水、饲料基地、救护站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升级,巡护设备全面提升,多种科技手段能实时监测麋鹿状况。中科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等多家科研机构合作研究麋鹿种群疾病预防预警系统,呵护麋鹿健康生长。

我国持续织密东北虎豹保护网

卫星遥感数据显示,黑龙江省2000年至2019年间,植被生态质量持续转好,2019年全省整体植被生态质量较近20年平均值提高13.9%,较2000年提高27%,为近20年来最优。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位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的老爷岭南部区域,跨吉林、黑龙江省两省,与俄罗斯、朝鲜接壤,总面积1.46万平方公里。自成立以来,相关部门开展修复栖息地植被、恢复猎物种群、植树造林、巡山清套等常态化保护工作,科研部门也对东北虎开展大量监测与调研。

2017年10月以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绥阳局试点区共监测到东北虎影像190次,东北豹影像200多次,东北虎、东北豹等野生动物种群呈现出持续恢复的良好态势。

朱鹮保护创世界濒危动物保护典范

从“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到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正式成立;从升格为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再到设立省级朱鹮自然保护区,直至2005年升格为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保护体系日渐完善。

2007年,研究人员放飞了26只人工饲养的朱鹮,这是全球首次异地朱鹮野化放飞。

专家为放飞的朱鹮佩戴卫星追踪器,开展跟踪监测,及时掌握放归朱鹮的生存状况,研究朱鹮野外觅食、繁殖、迁飞等规律,为恢复朱鹮长距离迁徙进行科学探索。对不适应野外生存的朱鹮个体及时救护收容。

在陕西省洋县溢水镇老庄村一处朱鹮巢点,成鸟觅食归来。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从仅剩7只到千鸟竞翔,中国朱鹮保护已经走过40年历程。40年来,朱鹮栖息地向历史分布地不断扩展。“朱鹮栖息地面积,已由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5万平方公里。”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说,“由最初发现时的陕西洋县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呈现出以秦岭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

目前,朱鹮栖息地集中在中国陕西、河南、浙江。日本、韩国在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下也建立了野外种群。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朱鹮数量已扩展到现在的7000余只。朱鹮受威胁等级从极危降为濒危。

>>原因<<

我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40年不懈努力,我国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已得到有效保护。

据悉,CITES公约于1973年3月3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其宗旨是保护野生动植物种因国际贸易而遭到过度开发利用。我国是CITES第63个缔约方,该公约于1981年4月8日正式对我国生效。

中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

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步纳入我国各类规划和计划,将维护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作为纲领性文件,指导中国中长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工作。2020年6月,《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布,对全面加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作出了安排部署。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总面积超过1.7亿公顷,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提前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17%的目标要求。同时,我国建立了各类植物园、野生动物繁育基地,使得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成功。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经全面实现了禁捕。从2021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将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捕。

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

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方面,自然资源部出台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红树林保护修复等政策文件。实施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同时,推进实现我国首例蓝碳碳汇交易。全面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2018年-2020年,3年累计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041万亩,处置闲置土地290万亩。“十三五”时期,建成绿色矿山953家。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体系初步建立,自然保护地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不断深化;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不断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管制度,强化生态空间管控。推动建成了26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造了一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的样本。

>>探讨<<

野生动物频“亮相”,人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

近年来,野生动物频频靠近人类生活区,这既是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信号,也为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想相处好,先得规划好。”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安然认为,对野生动物的迁徙和繁衍,有了预期目标才能规划出较为合理的保护区和栖息地范围,同时设立缓冲带,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进而有效避免人兽冲突。

在不少专业人士眼里,感知、探测、摄像等科技手段的利用也能帮助人类在尽量维护野生动物“安全感”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更为精准的观测、保护和必要的干预。要做到“护而不扰”,安然认为需要通过深入的宣传工作,让公众了解野生动物,遵守与野生动物相处的规则,并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国家林草局网站、长江日报、中国林业网、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财经、各地林业局、红星新闻、河南商报、海报新闻、中新网、澎湃新闻、网友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