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政协委员刘笑蕾:创新课后服务模式、巩固“双减”改革成效

2022-12-26 10:4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1637)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马克

2021 年 7 月 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对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工作提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在“双减”这一背景下,山东省省教育厅等 4 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青岛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成果。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众多方面。青岛市政协委员刘笑蕾的提案是,加强课后服务体系化建设,实现课后服务工作自上而下体系化的统筹规划、组织管理、内容设计及保障监管,实现有需求的学生都能享受高质量的课后服务。

刘笑蕾经过调研指出,课后服务较好地解决家长辅导作业难和经济负担问题,但还存在课程活动安排不丰富,无法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等问题,课后服务的地域及学校特色不明显,课程设计较为薄弱,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刘笑蕾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措施一:加强统筹指导,推动全市提质扩面,区域及学校特色发展。

市教育局加强统筹指导,建立多方参与的管理模式和评价监管机制,指导各区市教体局在结合本域情况落实标准,充分挖掘区域优势和特色,打造区域课后服务资源库;各学校做好师生及家长的需求调研,制定供需精准匹配且具备学校特色的优质课后服务方案,提质扩面,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超市”,让学生喜欢、家长满意。

措施二:强化组织管理,促进各部门上下联动,家校社协同机制。

强化课后服务市、区、校三级管理联动,完善市教育局课后服务专班、各区市教体局专干及各学校校长三级责任体系,从实定责、各负其责、按责考核,定期进行交流总结和检查评估。各学校制定明确具体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重视家校社协同共育,做好沟通及宣传工作;积极利用家庭及社会力量,在课后服务人员组织和学生安全管理等方面鼓励家长及社会参与,如设置家长值勤岗、社区护学岗等;积极倡导推动课后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课后服务管理网络平台,优化组织管理流程。

措施三:完善内容体系,推动课后服务全过程优化、个性化发展。

市教育局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平台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先进经验,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引入第三方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以区(市)为主制定课后服务第三方引进工作方案,精选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拓展课后服务“校外课堂”。指导区(市)充分利用好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共文化场馆等优质资源,依据域内学校的普遍需求和地方特色,通过域内优质资源共享的方式,建立供域内学校选择的课后服务资源库。各学校探索个性化服务模式,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不同时段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设置包括规范作业及辅导、素质拓展、家校社共育、自主学习等内容,满足学生多元化教育需求,探索建立课后服务选课系统,提供“必修+选修”订单式课程列表,打通学生“兴趣+特长”个性发展的通道。

措施四:强化保障监管、督导评估,促进多元化、常态化发展。

经费保障方面,各区市依据课后服务教师补助办法及激励机制,认真落实执行,专款专用,定时拨付,并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针对偏远乡村及延时服务的实际情况,遴选优质第三方机构做好配套服务,保证课间餐、师生班车的服务质量。

师资保障方面,市教育局统筹市内高校资源,建立中小学与高校常态化合作机制,高校派驻专家、研究生协助学校进行课后服务内容的培训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共建课后服务实践共同体;各区市教体局吸收校内外优质师资,如退休教师、社区志愿者、家长志愿者、优质第三方机构教师等,定期开展授课指导培训和送教入校,丰富课后服务师资队伍,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评价保障方面,市教育局定期对各区市学校课后服务情况进行抽测,测评结果纳入区市及学校年度绩效考核,同时设立课后服务监督举报电话,对社会监督举报进行登记、查核、处理、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