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丨有备无患不是盲目跟风

2023-01-07 08:1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90913) 扫描到手机

有备无患不是盲目跟风

近日,一张声称XBB型毒株攻击消化系统建议囤药的截图广泛传播,截图中提及的诺氟沙星、蒙脱石散随后迅速脱销。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有人把丙种球蛋白当成新冠的救命药疯狂抢购,导致多个城市对此药需求量激增,医生们不得不呼吁:将它留给真正有需求的患者。药品抢购潮出现的一些新动向值得我们关注。盲目抢囤药物并无益处,百姓图个心安的行为可以理解,但风潮背后一些不良商家,以疫情为噱头,利用人们盲从心理,坐地起价,借疫发财,其暗藏的“毒性”更值得我们警惕。防治并无“特效药”,真正的“药”是科学与理性。

遵从科学和理性,合理储备莫囤积居奇

□特约评论员 于静

大疫三年,终将翻篇。抗疫马上要进入“决赛圈”了,怎么也没有想到,一轮轮“全民囤囤囤”火爆上演。囤感冒退烧药,囤抗原,囤黄桃罐头,囤电解质饮料……这几天一条热搜网文又让药店里最寻常不过的蒙脱石散一夜断货,情急之下,有人开始抢起纸尿裤——既然不能从源头“止漏”,那就从末端上下手,美其名曰“有备无患”。

病毒仍然肆虐,适当备药无可厚非,但是有备无患不是盲目跟风,合理储备不能变成囤积居奇。就像前段时间抢退烧药,个别人所备药品数量明显超出自身需求,大有将药店搬回家的架势,更有甚者还在社交平台上晒图炫耀。这般作为毫无公德之心,只会导致短时间内供求关系紧张,让真正有需求的人无药可买,这是不是也算变相害人?

如果说囤药还有惜命保健康的心理因素,那么将黄桃罐头抢到脱销,将生姜价格炒翻几倍,摆明了就是在交智商税。通常网上一个截图,或是某某专家一句不经意的话,结果就是有人疯狂,有人喜欲狂,有人一轮一轮参与哄抢,有人一盆一盆赚得盆满钵满。

就在最近几天,各大药店门口纷纷挂出“抗原有货,N95口罩到货”的通知。我特意进去核实了一下,果然备货充足,并且价格一直回落,照这趋势,用不了多久又要搞促销了吧。可以预见,这一轮的“紧俏货”如蒙脱石散、纸尿裤等,用不了多久也会从风口上掉下来,实在没有必要跟风抢购。

据媒体报道,这次导致蒙脱石散一夜脱销并非什么“内部消息”,而是江苏无锡一名小伙儿发朋友圈,被人截图后传到了网上。这名小伙儿发文表示,自己并非专业人士,网传内容只是他的“个人理解和猜测”。因为没有主观上的故意传播,警方已对其批评教育。

瞧见了吗?就是这么一条普通人随手发的东西,引发蝴蝶效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掀起新一轮抢购潮。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管不管用,抢回家再说。这种心理不改变,就是囤再多的物资,也不会减少内心的恐慌,只会一次次被动跟风,疲于应付。

越是这种时候,越要保持理性,不人云亦云,不盲目盲从,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科学素养,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作者为作家、时评人,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

打击投机炒作“歪风”,监管当出重拳

□特约评论员 江德斌

在这波疫情汹涌袭来的过程中,最惹眼的地方,就是各种药物遭到抢购、囤积,出现“一药难求”的局面。由于药物需求骤然上升,供需平衡被打破,导致市场供应短缺,乃是正常现象,只要厂商及时增加产能、保障物流通畅,就能快速恢复市场均衡。但是,在疯狂囤积药物的背后,却潜藏着一些诡异的事情,诸如“小作文”盛行、资本市场异动、不良商家炒作药价等,引起社会各界的深思。

比如,“1月3日国家开放入境,目前国外登顶的毒株是XBB.1.5,这玩意主攻心脑血管和拉肚子,所以,有条件的请准备蒙脱石散……”最近这条朋友圈截图在各网络平台流传,引发全国多地药房、电商平台止泻药物“蒙脱石散”、抗菌药“诺氟沙星”等被抢购一空,相关药品生产厂商的股票亦在资本市场上受到追捧。可实际上,这条信息未经证实,只是网友自己的总结,却被别有用心之人到处散播,甚至成为投机炒作的工具。

目前,治疗新冠并无特效药可用,属于自限性疾病,在感染病毒后,主要依靠个人免疫力抵御,轻症患者可服用药物缓解症状。而诸如人免疫球蛋白等,都有着严格的使用标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需要在医生的科学诊断下合理使用,所以个人抢购、囤积此类药物并无必要,还会造成药物短缺,导致真正有需要的人买不到药物,而耽误疾病治疗。

从防疫的角度看,家庭可以适量购买、储备一些常用药物,但是数量过多,超出合理范围的话,则毫无必要。而且,药物都有保质期,一旦过期就不能再使用,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随意丢弃的话,还会污染环境。以前发生疫情、灾害时,曾有人大量囤积食盐、板蓝根、消毒水等,最终十几年都用不完,形成了浪费,就是惨痛的教训。

可见,普通民众应理性看待抢购潮,切莫盲目跟风。同时,对于恶意炒作、传播谣言,囤货投机牟利、发疫情财者,监管部门不可留情,应重拳打击,刹住这股“歪风”,让违法者付出代价。并且,政府部门需要及时发布涉疫信息,澄清事实真相,宣传科学防疫知识,以免大众受骗。

(作者为时评人,盘石全球新经济平台研究院研究员)

消除恐惧,要学会与不确定性赛跑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与奥密克戎尚在鏖战之中,元旦期间,又来了“新年第一抢”。一张真假莫辨的朋友圈截图,四处传播,使得蒙脱石散等药品一时脱销。是什么力量,有着如此大的促销能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个是对于未知的恐惧;二是来源于信息的不确定性。这张截图显示的是一个叫做XBB的奥密克戎病毒变异株将要大肆流行,并有了新的攻击对象。于是,在对疾病未来的恐惧之中,就有了抢药,甚至是囤药的行为。所以,公众抢的不是药,而是一种面对不确定性时候的恐慌。

特别是“杨过”们现在发现,这病毒既不是一个大号感冒,也非大部分人无症状,其破坏力和危害力,特别是对于老年人而言,非常不友好。那么,面对那张难辨真假的截图的时候,难免会心生恐惧。而如果消除这种恐惧所需的花费并不太高,那么宁愿去花钱买个安心。于是,就有了抢购风潮。我想,原因大致如此。

公众的行为如果适当,似乎也无过错。比如,准备适量的药品,只要不囤积,不盲目,也是一种对于疾病的科学态度。但是,凡事过犹不及,盲目囤药,就不仅不合适,而且也不理性了。消除公众的这些不理性行为,还得从源头上抓起,特别是要加强权威信息的发布。比如,尝试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强化舆情的应对,快速回应公众关切。实际上,这次抢购止泻药事件中,有关部门的行动还是迅速的,应对也是非常得当的。但是,相对于网络环境中信息的传播而言,还是慢了半拍。

其次,要强化信息的权威透明。就跟这次青岛主动公布疫情状况一样,虽然告诉公众感染的速度非常快,但大家也正是从这种透明和公开中看到了希望,相信党和政府一定能够带领大家战胜疫情。事实证明,青岛市民既没有产生恐慌,也没有形成医疗资源挤兑。而青岛市的做法,也赢得了全国民众的称赞。

再次,要在行动上消除公众的焦虑感。对于抢购行为,最好的方式不是不停地劝说,而是让人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买得着。如果发现不用抢也能买得到,人们内心的恐惧自然就消失了。这也是一种治标治本的做法。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互动留言

@吴睿鸫:

从产品属性来看,无论是蒙脱石散还是救心丸、布洛芬,这些都不是高端产品,凭我国的药企生产能力完全足够应对需求。但足够保证供应的产能,也怕一哄而上、集体囤药,继而酿成社会层面恐慌,导致供应链失控。这样不仅会扰乱市场秩序,也会导致囤药者不必要的损失。

@郭俊宇:

所有建立在人们的恐慌和焦虑之上的需求都难以持续,那些囤积居奇、高价倒卖短缺药品的行为,到最后都难免会被市场教训一番。抗原检测试剂盒的甩卖,应该给那些想着“发国难财”的人敲响一记警钟。

@项向荣:

希望能有更专业、权威的声音出现,消除大家的疑虑和恐慌,而不是让小道消息大行其道,造成物资浪费不说,干扰抗疫造成人心惶惶,更是罪莫大焉。

@张悦:

有备才能无患,但再多的药也经不起囤积居奇。不妨冷静一些,理智看待疫情发展和用药需求,每个人都不被囤药裹挟,才能人人有药可用。

@徐图:

与其盲目囤药,不如多囤“免疫力”。良好的睡眠、饮食、运动、心理是提高免疫力的重要基石。

@央广:

这也提醒有关部门,要根据公众关注点、焦虑点、疑惑点,及时组织医药专家,通过媒体等平台发布科学、细致的专业知识和防控指南,提醒公众科学用药,让人们在日常自我防护中有的放矢,不至于轻易被带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