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狂欢季 小心有“陷阱” “双11”更当理性消费

2016-11-11 13:48  来源: 金胶州数字报 手机看新闻

小字体大字体

  今年“双11”如期而至,各大电商价格战、促销战全面打响。不过,消费者在享受“血拼”快感的同时,别忘了做好消费攻略。记者从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消保委”)了解到,历年来“双11”促销大战中都会出现商品以次充好、价格欺诈、快递变“慢递”等问题。消保委提醒广大市民冷静购物,做到科学消费、理性消费。

  “今日特惠”“特价秒杀”……打开淘宝、京东等购物网站,映入眼帘的大都是这些诱人字眼,但是这些真的是物有所值、真实宣传吗?在各种促销手段中,这可能是某些商家故意推出的带有误导性广告,打着“经济实惠”的旗号,满足了人们想省钱的需要。不少消费者无意辨别,直接下单,因为贪便宜买回“鸡肋”或次品,造成二次浪费。90后市民刘小姐说,去年“双11”熬了半宿,抢了很多东西,最后却发现,所谓抢购的很多东西根本就是闲置,今年不想再当“剁手族”了。另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市民小王也表示,现在“双11”广告多,实际优惠不多,很多价格都有猫腻,其实也捡不到多少便宜。“我去年抢的几十个挂衣钩,现在连一半都没用上。”他表示,今年不会再凑热闹了。

  的确,历年来“双11”促销打的就是“价格战”这张牌,清仓价、全网最低等已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最大噱头,但是不少消费者花钱却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还踏入了商家的低价陷阱。因此,消保委提醒大家要留意网购商品价格变化,最好通过“货比三家”了解产品和服务情况,低价促销未必真正便宜,别轻信明显的低价诱惑、虚假折扣;同时,仔细观察商家的信用评价,谨防盲目抢购中高价低质,低价劣质陷阱的;此外,还要及时索要发票或者有关购物凭证,妥善保管以便维权所需。

  “双11”节日也刺激一些微商神经,朋友圈出现了各种打着“亲情牌”的促销活动,利用“0元购”等低价团购促销方法,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商家以“缺货”为由迟迟不发货,引诱消费者换购其他产品。消保委提醒:“0元购”这类活动可能是盗取个人信息的诈骗手法,要警惕需要填写姓名、电话号码等信息的活动促销。

  凡事都有度,网购也是如此,可以有,但不能沉迷,不能过度,应该秉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消费,否则一时的狂欢只能换来更多的烦恼,最终得不偿失。与其在过足了“买买买”的瘾之后看着空空如也的钱包追悔莫及,不如理性消费量力而行。

   [编辑: 黄超]
本文地址:http://jiaozhou.bandao.cn/news.asp?id=2681272

分享到

青岛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百度贴吧 人人网 QQ好友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