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充分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生动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通过记者的一线调研采访,挖掘报道新时代各地区各部门蹄疾步稳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成效和经验做法,营造共庆祖国华诞、共享伟大荣光、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充分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生动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通过记者的一线调研采访,挖掘报道新时代各地区各部门蹄疾步稳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成效和经验做法,营造共庆祖国华诞、共享伟大荣光、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

焦点关注
国庆70周年阅兵规模将超60周年阅兵 有新武器首次亮相

国庆70周年阅兵规模将超60周年阅兵 有新武器首次亮相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9年8月29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晓晖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有记者提问,今年阅兵的规模会不会比往年更大?可不可以期待看到什么高新装备的首次亮相?比如东风-41导弹等。[详细>]
70年历经多轮区划调整 城区长大了25倍!大青岛格局跃然而出

70年历经多轮区划调整 城区"长大"了25倍!大青岛格局跃然而出

70年,青岛城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根据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市城市建成区面积仅有27平方公里,经过70年发展,2018年末达到715.1平方公里。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元,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17元,比1949年增长35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20元,比19...[详细>]
从2.9亿到万亿俱乐部!新中国成立70年 青岛GDP增长782.7倍

从2.9亿到"万亿俱乐部"!新中国成立70年 青岛GDP增长782.7倍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青岛开拓前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城市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跻身国内前列,根据市统计局统计,70年,青岛GDP增长782.7倍,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45倍,工业体系逐步完善,服务业蓬勃发展,产业及供给侧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关键领域发展突飞猛进。新时代全市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特别是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青岛迈入国际化大都市行列,中央决...[详细>]
看今朝齐风鲁韵 七十载芳华正劲——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领先发展纪实

看今朝齐风鲁韵 七十载芳华正劲——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领先发展纪实

这是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拍摄的集装箱(6月12日摄)。  30多年前,在“农圣”贾思勰故里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狠心拍板,铲掉青玉米、建起反季节“冬暖式大棚”,从此寿光成为中国蔬菜产业高地。  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走上自主发展、自立自强的道路,一批民族工业企业在齐鲁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张瑞敏挥动锤子砸掉不合格的冰箱,谭旭光将破产边缘的潍柴做成...[详细>]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推出山东篇 青岛元素亮相央视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推出山东篇 青岛元素亮相央视

  8月19日上午10时,央视新闻频道推出大型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山东》,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东辉煌的发展成就。直播中,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港、青岛蓝谷等青岛元素一一亮相,青岛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从青岛驱车西行,穿过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就到达青岛西海岸新区,历经70年沧海桑田,当年的小渔村已经成了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际新城。胶州湾西岸边这片热土,续写和见证着改革与...[详细>]

高铁是怎样“炼成”的——走近中国中车

  每小时35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高铁最高运营速度。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化龙介绍,纵向稳定性、横向稳定性、垂向稳定性是衡量高铁运行稳定性的3个指标,中国高铁列车这3个指标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里聚集着中国高铁的多个第一——  我国首列时速200至25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设计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复兴号”动车组……  刘化龙说,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高铁发展...[详细>]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新"

  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 题: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新”  新华社记者胡喆  快舟飞天、虹云组网,“东风”劲吹、“红旗”招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军工央企,近年来以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做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制造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开展了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生动实践,始终把圆满完成航天防务装备建设任务...[详细>]

"盆景"如何变"全景"?——江西上饶乡村振兴样板观察

  饶清华告诉记者,当地秀美乡村建设总投入8亿元左右,其中地方财政配套和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2亿多元,国家政策性银行中长期贷款5亿元,群众自筹资金7500万元。”上饶市委副秘书长孔先锋说,2017年以来,当地共筹集130多亿元秀美乡村建设资金,其中土地增减挂钩融资82亿多元,累计在8000多个村庄开展了秀美乡村建设。  记者了解,上饶各地充分利用国家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将秀美乡村建设中拆除空心房、危旧房、...[详细>]

百万牧民"转产转业"撑起三江源绿色发展"半边天"

  新华社记者李亚光  在青藏高原东部,有一片近40万平方公里的水草丰美之地。这里溪流纵横、河湖广布,被誉为“中华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于此汇集奔流。如今,越来越多人放下牧鞭,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共享绿水青山带来的财富。  记者多次到三江源地区走访,遇到很多像冈周和卓玛加一样的生态管护员,他们手机里装满了草原山水的照片、大量野生动物视频,巡护日记里用藏文写得满满当当,有的还配了图画,足见对这份工作...[详细>]

“钢铁驼队”助力发展:新疆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如今,依托中欧班列,“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正在重塑经济版图,贸易伙伴不断扩大。2016年,为进一步发挥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作用,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投入运营。  新疆新铁国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南军说,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目前可通达中亚和欧洲18个国家的25个城市和地区,跨境线路越来越丰富,中欧班列机车也由内燃机升级为电力机车,时速和效率不断提升,集结中心立足新疆、服务全国的作用...[详细>]

70年沧桑巨变 大瑶山如何“换了人间”?

在广西境内北回归线偏北的平原丘陵之中,耸立着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的雾海云山——大瑶山。80多年前,年仅25岁的费孝通和新婚妻子来到这里,开始了自己最早的社会调查。1978年,费孝通再访大瑶山。面对所见之变,他用四个字加以概括——“换了人间!”[详细>]
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新中国70年世界贡献的历史逻辑

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新中国70年世界贡献的历史逻辑

一个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古老国家,从积贫积弱的状况起步,经过70年发展,逐渐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并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力量。作为以发展为导向的国际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提供了一条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全新路径,是中国为世界发展贡献的全新公共产品。”来华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高度赞赏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世界文明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详细>]

不忘初心为百姓 黑龙江元宝村变身"亿元村"

白山黑水间,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群众接续奋斗  70多年前的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村民吃不饱、穿不暖,有的甚至穷得没裤子穿。今天,当人们来到这里时,一幅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画卷在眼前展开。不久前,笔者到这里蹲点采访,在农家院里、巷尾村头与村民唠家常,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看发展。半个月下来,元宝村富起来的原因渐渐清晰,那就是始终跟着党走、始终心系群众。白山黑水间,一代代共产党人正不忘...[详细>]

“空中丝绸之路”带动内陆河南实现对外开放突破

  新华社郑州6月24日电 题:“空中丝绸之路”带动内陆河南实现对外开放突破  新华社记者刘高阳、刘怀丕  凌晨5点,国际货运航班陆续抵达。迎着晨曦,一排排按照不同标准“打板”的货物从机舱内运到货站。叉车快速穿梭,身着安全马甲的货运保障人员一路小跑,机场地面保障人员紧张地清点着货物。自2014年6月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空公司开通首条郑州至卢森堡全货机航线,郑州逐渐变成“空中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详细>]
山西阳泉:从“煤城”到“智慧城市”

山西阳泉:从“煤城”到“智慧城市”

拼版照片:上图为4月16日无人机拍摄的位于阳泉经济开发区的百度阳泉云计算中心(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下图为2011年9月22日拍摄的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景矿(阳泉市新闻中心提供)。  搭载百度“阿波罗”平台的自动驾驶数据采集及测试车辆,在山西省五盂高速阳泉段开展系列测试及科研工作(1月22日摄)。  负责平台运行的阳泉市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中心负责人高秀利说,“随手拍”平台建设于2017年,解决的是群众“...[详细>]
天路,让世界屋脊不再遥远

天路,让世界屋脊不再遥远

 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新华社拉萨6月14日电 天路,让世界屋脊不再遥远  新华社记者李键 骆晓飞 白玛央措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不仅是黄河、长江等河流的发源地,还有珠穆朗玛峰、昆仑山等高山峻岭。如今,这里的水资源经过合理开发,通过铁路发展出了天然饮用水产业。  2016年12月28日,装有70个集装箱的高原矿泉水货运专列从拉萨运往浙江宁波,这是西藏至内地的首趟高原矿泉水货运专列,青藏铁路直接带动了...[详细>]

森林覆盖率15年翻一番——绿染西藏

  达东村位于西藏拉萨河谷南岸,千百年来,冷峻的石山上只有盛夏才能见到灌木和浅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也湿润起来,尤其是近10年来西藏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达东村变了。达东村也一样,常被风沙刮得睁不开眼,如今却是桃红柳绿,溪流潺潺。这归功于西藏自治区坚持不懈推进的国土绿化工程。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政府动员下,达东村村民开始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榆树和柳树。[详细>]

北大荒:在黑土地上书写新传奇

  北大荒开发建设犹如一条纽带,将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同集体荣誉、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将农垦人不分年龄、职业凝聚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时间是客观的见证者。有谁能想到,昔日人迹罕至、沼泽密布的北大荒,如今会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饭碗”?不久前的蹲点调研,让笔者有机会细细翻阅这部厚重的“奋斗史书”,从历史巨变中探索奇迹背后的密码。  72年前,北大荒还只是一片因荒芜得名的莽莽荒原。...[详细>]

克服冻土难题造福高原儿女 青藏铁路走过35年

  初夏,从青海格尔木市南行,辗转跋涉,终于踏上海拔4484米的青藏铁路望昆站。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管内铁路运营里程从297公里到3035公里,增长近11倍。”   通过监测,青藏铁路格拉段冻土区段最大沉降量控制在50毫米以内,96%的路基年沉降量在20毫米以内。”   2006年,火车第一次开进拉萨,色玛村村民尼玛次仁忘不了火车经过家门前的那一刻,“全村老少都出来迎接。   走进青藏集团公司西宁...[详细>]

千里江汉起新潮——湖北谱写新时代"长江之歌"

  新华社武汉6月17日电 题:千里江汉起新潮——湖北谱写新时代“长江之歌”  新华社记者唐卫彬、李鹏翔、梁建强  长江奔腾,润泽荆楚大地;极目楚天,涌动发展新潮。  因水而兴、因江而盛,作为长江干线流经里程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湖北全面贯彻中央去年在武汉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的重要精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着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出激昂隽永的新时代“长江之歌...[详细>]

以创新引领发展——走进“‘复兴号’摇篮”

  百年中国铁路史,“复兴号”所代表的中国高铁无疑是这段发展史上最亮丽的一笔。  被誉为“‘复兴号’摇篮”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科院)成立于1950年。1990年,铁科院组织各方面专家开展高速铁路总体研究,成立了高速总体组,率先开展了动车组整车及相关技术研究。  2017年6月26日,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率先在京沪高铁两端双向首发,9月21日又按时速350公里开始商业运营,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详细>]

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内蒙古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中奋进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19日电 题: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内蒙古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中奋进  新华社记者任会斌、安路蒙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描绘北疆草原壮美风貌的民歌传唱至今。  绿色行动,筑牢北疆生态屏障  仲夏时节,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进入一年中最美的时期,树木苍翠、百花竞放,昔日嘈杂的斧锯声彻底消失。”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党委书记陈佰山自豪地说,与20年...[详细>]

沙漠再无盐池黄——宁夏首个脱贫摘帽县蹲点见闻

  新华社记者陈晓虎、许晋豫  四野绿染花圃香,沙漠再无盐池黄。很难想象这是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曾经风沙肆虐、满眼焦黄、贫穷困苦的盐池县。  宁夏盐池县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  几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盐池县紧抓战略机遇期,找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路径。除了紧盯产业发展、紧抓生态修复,盐池县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特别是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上开始重点施策。[详细>]
两个全国第一的背后——北京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两个"全国第一"的背后——北京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是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的“瓦厂”乡村民宿中的餐厅(3月27日摄)。  这是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的一家民宿(3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绿色发展:能源利用效率位居全国首位  户均种植板栗近15亩,特色旅游每年吸引5万余游客,为村里带来综合收入约240万元……  近年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变成“北京最美乡村”。  这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E9区创新工场(3月26日...[详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