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竞技体育史话之二十二:排球

2018-09-30 14:22 半岛网阅读 (217858) 扫描到手机

编者按---

青岛竞技体育史话” 是青岛市体育局在2018年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开赛之际,为配合宣传,组织一批体育人采访、撰写的系列文稿。史话通过回顾和梳理此届省运会青岛参赛的全部28个项目的发展历程,旨在重现青岛竞技体育波澜不惊的历史,展现一代代体育人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弘扬“更快、更高 、更强”的竞技体育精神,标注青岛特色体育文化符号,向省运年献礼。

大球的魅力——排球

韩婷婷

排球作为三大球之一,树立起了中国体育界的一面亮眼旗帜:中国女排。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中国女排可歌可泣的战绩就传遍神州大地,“女排精神”脍炙人口,吸粉无数,沸腾了两代中国人的热血,其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已成为激励全体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1976年,新的中国女排国家队正式成立。队伍坚定“为国争光”的信念,刻苦训练,对发、传、扣、拦、防等技术动作几乎每天都要练习成百上千次,队员们对训练比赛造成的肩、腰等伤痛从不叫苦叫累。凭着坚韧的毅力,她们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形成了以快速多变为主体、兼备高打强攻的独特风格。1979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在亚洲锦标赛中以盘数3-1击败当时的亚洲和前世界冠军日本女排,首次称霸亚洲,随后就开启了“冠军模式”,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5次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五次夺冠的队伍。

中国女排夺冠后,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的场景,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一时间,各行各业掀起了学习女排精神、发扬女排精神的热潮。“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女排精神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象征。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为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女排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中华各族儿女不断奋发向上,追求卓越。

 中国的骄傲:中国女排

排球在青岛的发展

排球运动自1905年传入中国,最初只有少数教会学校开展排球活动,尚未成立竞赛项目。直到1914年第二届华北运动会在北京天坛举行时,才正式设立排球的竞赛项目。青岛排球的历史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时称“队球”。最初是京沪来青旅游者娱乐游戏,三五相聚托球。而后,一些洋行和海关、银行、铁路的职工开始在浙江路青年会球场和信义会医院悬网打球。1927年,青岛市第一支排球队——“锡安”排球队成立,1929年又有了青岛市第一支中学排球队,排球队的建立拉开了青岛排坛的序幕。1933年7月,华北第十七届运动会在青举行,青岛高级和中级两支男排、一支女排参赛。他们是青岛排坛创始时期的首批选手。1934年,青岛排坛日趋活跃。各中学都举行班级间的比赛,体育协进会的宋国模遂将优秀选手组织起来,建立了中华排球队。1934年10月,在华北第十八届运动会上,青岛男排经艰苦拚搏获得亚军。后来“末名”队与“海鸥”队的建立,使青岛排球运动跃至省内上乘水平,江福来、李安格等人脱颖而出。李安格在建国后曾担任第一位中国女排教练,曾创造出“多重掩护快攻战术”新理论,又根据这一理论创造出上百种新技术、新战术,并一直沿用至今。

1955年,排球入市正式比赛项目。1957年,全国排球锦标赛第二阶段比赛,首次安排在青岛举行。8月5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与市党政负责人在第一体育场(今青岛天泰体育场)合影。8月7日,周恩来总理借在青岛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之暇,由第一体育场场长李宏文陪同到空军疗养院球场、电业局球场观看了全国排球赛的两场比赛。这期间,青岛队在省内比赛中也取得不俗的成绩。1958年,山东成为全国的排球基地,国家体委将国家排球队下放山东1年,山东组建了男女各6个队,青岛选送较多,刘秀珍任女一队、李义军任女二队教练。经1年奋战,山东男女队在第一届全运会上双双进入甲级队行列。1963年8月全省甲级排球比赛,青岛男队获冠军,女队获第三名。继李安格、李义军、刘秀珍之后,李学孟、高绪美、马鹤子、盖永宁、谷坤英、周文玉、袁美开始崭露关角。 

“文化大革命”初期,排球运动曾一度终止。1971年,青岛恢复排球运动。1972年,排球纳入业余体校的重点项目,刘秀珍和盖永宁两位教练分别担任女排和男排的主教练。盖永宁教练在省队训练时便担任青年队教练,1972年在青岛排球的发展期毅然回到青岛担任青岛男排的主教练,可谓青岛排球元老级教练员,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张元、王铁山、袁之平都是他的得意门生。盖导专业技术高超,在拦网技术和起跳进攻的姿势等方面研究深刻,让队员们能领悟到拦网的特殊技巧,根据队员不同的特色选择不同的拦网方式,可谓具有先创性。

1976年春,根据国家体委和省体委的部署,青岛市建立了重点业余体校,定名为青岛市少年业余体校。建校初,设置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5个训练项目。后青岛市少年业余体校扩建,排球项目迁至第二体育场和第一体育场。在此期间,盖教练带领青岛男排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78年6月,全省业余体校排球赛在青举行,市男队获冠军,女队获亚军。1982年10月,青岛参加第十二届省运会排球比赛,男队获第三名,女队获冠军。1986年9月,青岛参加在青岛举行的第十三届省运会排球赛,男女队均获冠军。

70年代,青岛排坛涌现出一些优秀运动员:张元,1972年入选国家队,为青岛第一个入选国家队的排球运动员,其单臂滑行防守技术曾被国家体委科研所拍成专题片向全国推广,这个技术沿用至今。张元退役后先后担任山东省排球队教练、青岛女排教练,与姜守义教练一起在青岛带队,为青岛女排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运动员,有大批优秀运动员输送到省队。王加琴,1976年入选国家队,为青岛第一位入选国家队的女排运动员,退役后回山东省队任女排教练;袁之平,从事体育工作42年,先后担任山东省排球队运动员、省一队排球教练员,山东省排球副队长,1985~1987年受国家体委委派援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体育教练员担任排球教练员,1993~1995在英国爱丁堡排球俱乐部任教练,1995~1996在马来西亚排球队任职国家男排主教练。回国后,回到青岛在第一体育场带队任排球教练,曾任优秀运动队的副队长,自2001年参与青岛奥帆委筹建工作,任青岛奥帆委副秘书长和主席助理,始终工作在核心团队的关键岗位上,参与奥帆赛的筹办和筹备工作,经验丰富;王铁山,1979年调国家男排,在1981年世界杯作为替补出场打得非常好,退役后曾赴卡塔尔执教,后回到八一男排担任教练,是八一沙排队的功臣,桃李满天下。

在1986年之后,青岛排球专业队的训练正式转为业余训练。队员施行走训制,白天在普通学校上课,晚上放学之后从青岛各区各个学校到第二体育场集中训练。

当时训练场地不是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铺着木质地板的室内场地,而是室外水泥地,训练的条件异常艰苦。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天温度达到30多度,毒辣辣的阳光照在训练场上,简直好像要把人扒层皮,学生们和教练员就站在日头下不停重复技术动作一到冬天下雪,整个场地被大雪覆盖。因为没有除雪工具,在零下几度的天气里,教练员带着学生们运输防滑沙,在场地撒防滑沙融雪。在如此艰苦条件下,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没有放弃训练,垫球动作使整个手臂红肿、手掌干裂,运动员们在手上抹上油,拿胶布缠住,继续进行训练。这些都成为了早期青岛排球运动员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走训的方式比较适合当时的环境条件,但训练时间太短限制了队员们的能力发展。当时男排主张祖荣教练将目光投向了第二体育场旁边的青岛第四中学,向校长建议运用体教结合的方式,将运动员进行“双集中”,效果明显。虽然青岛队当时是以业余训练为主,但在省比赛中多次以3:0的大比分优势获得冠军。参加训练的18名运动员中16位都进入全国各省专业队。当年全国组建的12个青年队中,有5名青岛运动员在其中效力。还有两名运动员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名单。当年排球队的新尝试得到了时任体育局局长彭一念的认可,并将这种方法推广到二体的所有项目。体教结合更加紧密,青岛四中专门设置体育班,招收第二体育场中乒乓球、足球和排球项目的运动员,推动了青岛二体各个运动项目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张元和姜守义教练向省队和济南部队输送多名优秀女排运动员,包括李毓敏、王瑛、胡梦丽、蔡岩苹、丛岩、刘枚、姚淑华、尹爱平、韩敏华、张敏、魏红俊等,为省队提供了大批优秀后备人才。

2002年第二十届省运会,青岛队作为业余队,与济南等专业队进行比赛,获得了金牌总数排名第一的好成绩。青岛小将遍布国内四支甲A球队,其中有山东队的王强,成都部队的姜福东,广东队的孙帅、陈霄、李峰,八一队的郑洪涌,个个是队中的主力,正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早期排球条件异常艰苦

从2007年开始,排球由第二体育场转为青岛市体校管理,青岛排球结束了20多年的业余训练生涯,踏上“三集中”(集中住、集中学、集中训)的专业训练的道路。排球项目正式被分为沙滩排球和室内排球,与此同时引进了部分专业教练员,缓解了基层教练员断层明显的现象。

新一代的排球小将成绩优异:

郭磊,2014年被山东省队教练选中,2015年调入国际青年队训练,身披国字号战袍的他,在参加的2016年亚洲青年男子排球锦标赛比赛中,以主力副攻的身份配合全队力克亚洲强队伊朗队,夺得冠军;在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青年排球比赛中,为山东夺得一枚金牌;

汪慧敏,2008年首次入选国少队,2010年再次入选女排国少队,2011年3月入选中国女排国家二队即国青队,2013-2014赛季全国女排联赛第一名;

于大伟,2005年第二届全国男排大奖赛,帮助山东队获得冠军,成为主要得分手;2005年代表国家男排参加大冠军杯比赛,表现出色;2006年入选新一届国家男排,曾在2008年奥运会代表中国出战。

2015年10月全国第一届青年运动会,青岛男排、女排双双夺冠。

沙滩排球在青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沙滩排球刚在中国被作为正式比赛立项的时候,青岛就曾举办过中国巡回赛等高水平赛事。除此之外,青岛不仅举办过三届巡回赛分站赛,还在1997年承办了第八届运动会的沙排预赛。在沙滩排球被立项为正式比赛之前,青岛沙滩上就活跃着很多热爱打沙滩排球的市民,群众基础丰厚。随着沙排进入奥运大家庭,青岛沙排一直走在全国的前面。

1992年,第一届青岛沙滩排球邀请赛在全国青少年活动营地沙滩举办。1996年,“青岛沙滩文化协会”成立。至今为止,青岛国际沙滩节已经连续举办26届。20多年前,岛城的人们对沙滩排球等尚感陌生,每年沙排邀请赛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喜爱这个项目。

有了群众基础和重大赛事的沉淀,青岛沙排从2000年开始就收获累累硕果。国家青年队集训时,曾经出现过12名运动员里面竟然有5名是青岛运动员的景象。这一批运动员中就涌现出周顺、潘冰等著名国手,其中,周顺曾获亚运会冠军,而潘冰也曾经在全国巡回赛中拿到冠军。

2007年女排小将马园园和候熙君在22届省运会中拿到甲组冠军.为青岛沙排在省运会上打开了一个辉煌开端。此后,沙排成绩一直保持遥遥领先,连续三届拿到省运会甲组冠军。马园园随后加入沙排国家队,与王凡搭档。她俩是中国女子沙排最年轻的一对组合,承载着中国沙排的希望。马园园在2014年仁川亚运会女子沙滩排球中和夏欣怡搭档获得金牌,2016和2017年与候熙君搭档分别获得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和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的冠军。

2012年首届世界青年锦标赛中,青岛小将宋美丽和孙汝晗斩获女子组沙排冠军,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中,获得室内排球青年组冠军。2017-2018年中国排球超级联赛中,孙汝晗更是以优秀的表现获得最佳运动员称号。

沙滩排球的魅力

马园园(图右)和夏欣怡(图左)获得亚运会冠军

青岛排球的普及

青岛排球的发展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在竞技排球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为了增加岛城人民对排球运动的参与度,青岛市教育局发布《2013年青岛市初中毕业生体育与健康考试测试标准》,排球垫球成为青岛体育中考选考测试项目。垫球是在全身协调用力的基础上通过手臂的应激动作,使来球从垫击面上反弹出去的一项击球技术。垫球项目加入中考体育,并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运动员,而是要锻炼学生的臂力、视力、协调力、判断力等身体素质。更多的孩子以这个考试为契机对排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推动了排球运动在群众体育中的发展。目前,排球运动进课堂已是很多岛城中小学的特色项目,各学校通过编纂本校排球课教材,每班定点开设排球课,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排球课等方式,让学生们真正认识排球喜欢排球,以娱乐的方式锻炼身体。俗话说的好:“教育要从孩子抓起”。群众基础的日见雄厚,竞技成绩蒸蒸日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岛排球未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