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通道"到纯电动 青岛公交近40年来"变形记"
文/半岛记者 马正拓
图/公交集团提供
从上世纪初青岛开通第一条公共交通线路以来,青岛的城市公共交通走了百余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青岛的公共交通发展势头最快,像“坐火箭”。期间,公交车型及票型都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国外引进的“万国车型”,到本土修造改装的“跃进号”,再到如今满大街的纯电动公交车,公交车型向着舒适、环保、绿色的方向蝶变。公交的票型及支付方式也不断变化,市民乘车日益便利,绿色出行成为新时尚。近日,半岛记者采访了岛城多位老公交驾驶员,梳理近40年来青岛城市公交的发展历程。
■概况
百年公交史,近40年变化最大
屈指算来,青岛已经建置127年。这127年间,青岛曾经运行了中国历史上首条公交线路:1907年6月27日,胶澳总督发布命令,开通了自中央饭店(今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位置)至墨兰堡房(柳树台)的公交线,全长逾30千米,并定时定点按乘坐次数收费。这也被看作是青岛城市公共交通诞生的标志。
到了上世纪20年代,青岛市区逐渐扩大,道路增加,客运交通需求量大,车辆贩卖、修理业以及交通管理等亦逐步发展起来。1926年夏,俄国人拉富林切夫与中国商人王相英等在太平路开办了“青蚨汽车公司”,购置高篷车8辆,划定路线,设站售票,依班次运行。途经市内繁华地段,通往四方、沧口、李村等地,开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公共交通营运体系。这是青岛市公共交通的初创时期,在山东省也是最早的。
1948年10月,当时的青岛市政府成立了官办的青岛市公共汽车管理处,能行驶营运的仅有十二三辆,车型多而杂,全部是载客少、车容差、性能低的外国破旧汽车。至1949年初,能运行的车辆不足20辆。公交车型多是外国造,型号有“奇姆西”、“金刚”、“万国”、“五十铃”、“雪佛兰”等,产自日本、美国、捷克、匈牙利等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岛城的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开始加速。1958年,公交客车修造厂改装生产了第一台公交车“跃进号”。上世纪70年代,岛城街头出现了铰接车,上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中巴车,本世纪出现了柴油车。2008年奥帆赛举办时,又投入运营“巨无霸”新型环保公交车,到如今,随处可见的纯电动公交车,公交车型向着更舒适、更环保、更绿色的方向更迭。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是青岛市公共交通发展最快的时期。”据青岛公交集团有关人士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青岛只有30多条公交线路,沿海运行的只有6路公交线,5分钱一张车票,曾经有一天卖了1000多元。“仅6路一条公交线,日均客流量达到20000多人次,乘客基本上靠喊着‘1、2、1’的口号往上挤”。
如今,青岛市仅中心城区就有公交线路370条,日均客运量274万人次。全市共计公交车辆近万辆,其中纯电动公交车达到3266辆,占车辆总数的33%;再加上无轨电车和以天然气、混合动力等为能源的公交车辆,绿色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八成,数量和规模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7%,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为53%,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公交网络,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大幅提升。乘坐公共交通,实现绿色出行,已经成为市民的新时尚。
■讲述
开车近30年,她接触过7种车型
宫国华是青岛公交集团崂山巴士公司一名退休女驾驶员,见证了近40年岛城公交车型的变迁。1975年11月,宫国华进入公交公司工作,因表现优秀被选拔出来参加驾驶员培训。“1978年初我正式开始学车,1979年6月22日拿到的驾照。”宫国华介绍,1980年,她正式驾驶公交车上路,而她开了近30年公交车,一共接触过7个车型,有汽油车、柴油车,操作性和乘坐的舒适性都在不断改善。
“我开的第一个车型是四平车,车长有8米左右,车头和车尾都是大方头的,前挡风有小玻璃,热的时候可以打开。”宫国华介绍,后来,她还开过上海生产的奶白色和蓝色相间的一个车型,外观非常漂亮。从1992年开始,宫国华负责政府班车,从板桥坊发往老市政府。“那段时间,我还开过蓝色的铰接车,有两节车厢,长十七八米,又没有助力,开起来很累,跑一天车下来,肩膀头痛得都不能动。”宫国华介绍,那个时候马路上骑自行车的人多,通道车转弯的时候要转大弯,得格外小心,转弯打方向盘的时候很沉,有时候要站起来才能打得动。
1997年,岛城首条跑进崂山的311路公交线路正式运行。宫国华介绍,当时专门从上海买进40部绿皮解放牌公交车,发动机是解放牌的,燃料是汽油,第一班车是她发的。当时自己开到山上时,当地的村民都觉得不可思议,嚷嚷着“啊呀,怎么来个女的?”
当时,311路线一天发六班车,上午下午各三班。到崂山旅游的市民很多,经常有乘客挤不上车。曾经有一个月,宫国华一个月零票售票总额达到3万余元,创了纪录。
2003年,岛城出现了无级变速的公交车型,不用再换挡了,开车更轻快了。据宫国华回忆,无级变速车是柴油车,更适合往山里跑了。以前往山上跑的时候,还会出现起步起不来的情况,柴油车劲儿大,更容易起步。“无级变速车长10.05米,后面双排座,中间右侧是双排座,左侧是单排座,有35个座位,最多一车能拉七八十位乘客。”宫国华介绍,当时无级变速车“身价”很高,光发动机就得3万多元。
■经历
市劳模开过五种纯电动车
公交崂山巴士公司第五分公司副经理袁令阁,1999年进入公交公司,可以说是全市目前开过纯电动车型最多的市级劳模。由于316路线经过的前海一线景点较多,外地游客是主要客流,316路开线之初便使用特色突出的双层巴士。“双层巴士车身高度高,驾驶过程中安全视角更为宽阔。”袁令阁介绍,不少游客就专门在上层乘坐,这样视野宽阔,大部分景点都能够尽收眼底。
316路线由麦岛路公交停车场发往团岛,途经岛城沿海一线,与青岛丘陵地势不同的是,该线路途经的地段全程较为平坦,在全市公交线路中极其少有,因此也成为新车型试验的首选线路,所以在这条线路上运行的车型最多。鉴于该线路地形特点,316路线成了纯电动车试验首选的基地,目前公交集团旗下的临沂沂星、五洲龙、申沃、福田和中通等五种纯电动车型,全部在该条线路上试运行过。袁令阁作为首批试驾驾驶员,也是各单位争相邀请的经验介绍者。
今年在岛城最新投入运行的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采用低地板、大容量、宽通道的车辆结构设计,配置了360度主动安全预警系统,车厢内外共设置了8个摄像头,保证车厢内外监控无死角。同时配置EBS电子控制制动系统,可以防抱死、防侧滑、防侧翻等多项功能,降低了公交司机的劳动强度,驾驶操作更加便捷舒适。在车辆上下车门的位置各配置了一台易燃挥发物检测设备,通过分析车厢内气体的分子识别可燃物品。
在车辆的舒适度方面,配置也更加人性化。新型纯电动车车内配备空调、移动支付打卡机,升级版报站器分布在车厢左右前三个区域,乘客可以清晰地看到运行方向以及距目的地距离。车厢前、中、后三个区域共31个座位,虽然座位数与原先基本一致,但由于采用宽通道设计,车内变得十分宽敞。
“现在的公交车越来越先进,驾驶员开车越来越轻松,乘客乘坐越来越舒适,比我们那时候幸福多了。”宫国华说。
■发展
有轨电车开启新篇
2路公交车作为岛城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承载了很多老青岛人的记忆,从1960年正式通车至今,58年间已经历了四代无轨电车。
驾驶员王卫东是1978年参加工作的,算是2路电车的“老司机”,光他开过的2路车就换了七八个车型。王卫东回忆,他第一次开的是老式踏板车,是上世纪60年代北京客车厂生产的京一型无轨电车。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92年期间,换成上海客车厂制造的使用硅件的通道车,到了2002年,青岛最后一批通道车报废。
想起30多年前的驾驶经历,王卫东颇有感触。“以前车少人多,乘客挤不上去,驾驶员经常要下车帮忙往车厢里推乘客。”王卫东说,至今这些场景都还历历在目。不仅如此,过去的公交车硬件条件也不完善,既没有暖风暖气,还经常漏风漏雨,一到冬天驾驶员要戴着大棉手套,穿着棉皮鞋棉裤,还经常会冻伤手脚。
到了2007年,公交客车厂自主设计制造了第三代无轨电车,首次增加了后轮自调刹车装置、液压方向机、在前风挡安装暖风机等。车辆的安全性能提高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舒适度提升了。
2018年2月26日,新型双电源无轨电车——岛城第四代无轨电车正式上线运行,它拥有两种供电模式,可以分别使用线网电源驱动和使用自身配置的动力电池组驱动。如今,2路公交车分为汽车和电车,汽车是从镇江路到火车站,电车是从金坛路到西镇区间。新型双电源无轨电车在脱杆的情况下,仍可以行驶大约80公里,极大程度上避免了无轨电车的集体“趴窝”现象。此外,新车型在车厢中部还设有公共客车客舱灭火装置,这也是岛城公交车首次设立自动喷淋灭火装置。
经历了几次更新换代,现在的无轨电车既舒适安全又运行稳当。2路线不仅是青岛公共交通发展历程的缩影,也见证了公交客车制造技术的进步。
2014年12月28日,位于城阳区的青岛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工程正式建成并空载试运行,成为山东省首条有轨电车示范线。在项目建设、交通信号、安全技术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有轨电车示范线一直在树立“青岛标准”,并参与全国有轨电车的标准制定。自2017年初,有轨电车项目还走出山东,取得青海省德令哈有轨电车的经营权,并参与多地有轨电车项目建设的竞标,在有轨电车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
公交票型沿革
最早公交票,2分钱起计费
1934年,青岛有了最早的零票,客票采用分段分小站计费,每站2分;1960年,较复杂的票种被简化为通用的三种票。
1975年进公交工作时,宫国华是从乘务员干起的。“那时候两站之内是3分钱,3站以上有一毛、两毛的,根据乘客具体的坐站数来定价。”宫国华回忆,那个时候坐公交车的人很多,坐车高峰时,需要在车厢里来回穿梭着售票。
1983年,零票取消5分票种,改为1角起价;1990年,零票价格1角乘5站,2角乘14站,15站以上为3角,市内最高票价3角;1992年末,公司取消累进制票价,实行上车一票制,市区普票仅有2角、3角两种;1995年8月,票价进行调整,市区普票由3角、2角一票制全部调整为5角起价;1998年,市区、市郊增加中巴车,实行上车一票制。其中空调车在空调开放时上车2元,不开放时上车1元。
1958年5月,青岛市开始发售乘车卡式月票,月票在价格上优惠于普通票,受到乘客欢迎。1958年7月开始发行职工月票,1988年,公司发行学生月票,实施半价优惠,分市区和市郊两种:市内4元,市郊5元,并贴有持有者照片。1992年末,制定票制、票价改革方案,职工月票每张21元,学生月票每张6元,简化后使用范围同原市郊月票相同。
1995年8月卡式月票改为本式月票,有职工票和学生票两种,职工票每本52张,价格为26元,学生票每本44张,票价13元,使用范围扩大到专线车、双层车。
1995年,青岛市实行公交票制改革,开始推行IC卡乘车。1996年,青岛公交公司委托市电子研究所研制接触式IC卡收费系统,当年5月13日起,在部分路线所属车辆安装试用,7月份正式使用。但由于当时安装读卡器的线路尚不普遍,载至1998年8月,仅销售6万余张。
1999年9月1日,感应式IC卡开始发售并在50余条公交路线的1500余辆营运车上使用,此次发售的感应式IC卡分为普通卡和纪念卡两种,普通卡发售价为30元,每次充值在10元至200元之间,发售量不限;纪念卡发售价100元,含充值额65元,限量发售3000张。
至2000年末,感应式IC卡发售量已达52万余张。后续相继推出学生卡、老年卡、革命伤残军人卡,至2004年末,各类IC卡发售总量达140余万张,为该时期全国城市万人拥有公交IC卡量之最。
2009年10月28日,由青岛市市政府授权,青岛市琴岛通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青岛公交集团的IC乘车卡发售、充值等相关业务正式划归琴岛通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截至目前,琴岛通卡累计发行突破750万张,发行老年卡、学生卡等特种卡约220万张,发行电子标签8万台。
2018年5月1日起,青岛中心城区青岛公交集团所有车辆以及胶州市、平度市共计6100余辆公交车,全部更新安装了带有琴岛通扫码移动支付功能的新型车载收费机,全部支持手机扫码支付,青岛常规公交大规模进入移动支付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