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丨岂容“职业闭店人”巧取豪夺

2024-04-20 11:34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阅读 (937307) 扫描到手机

职业闭店人”听说过吗?据央视4月14日报道,前不久,一品牌早教培训机构在多地一夜之间关店。不少家长表示,后续沟通中出现了“第三方”与其对接协调,这些第三方有一套完整的闭店流程:首先,开展低价促销充值活动,吸引家长充值;其次,更换公司法定代表人;最后一夜关张,由第三方接手与家长沟通。这些操盘的第三方群体,又被称为“职业闭店人”,他们深谙法律及相关规章制度,利用政策漏洞,收取服务费,帮相关机构“金蝉脱壳”。值得关注的是,“职业闭店人”的运作在形式上是符合相关规定和流程的,这也是消费者往往维权无果的主要原因。即便他们大方承认问题,消费者也无可奈何——“要告肯定是你赢,但我们确实没钱。”

“金蝉脱壳”难逃法网恢恢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高书华

预付费卡没用几次遭遇商家闭店跑路,消费者维权本就不易,时下,“职业闭店人”的出现让“消费维权难”雪上加霜。

“职业闭店人”利用其丰富的商业经验和法律知识,帮不良商家量身定制关店、逃债方案,并接手处理后续消费者维权事宜,助其卷款跑路,“金蝉脱壳”,此过程无异于“帮凶”,不光进一步助长一些商家的“恶意闭店”行为,也违背了市场伦理,践踏了社会底线,损害了消费信心,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诚信经营带来暴击。

所谓财帛动人心,非法获利还有人帮着规避法律制裁,怎能不让某些人生出挣这种“快钱”的歪心思?据报道,一家开了4年的健身房关门跑路,能让老板赚到2000万元,“职业闭店人”则能拿到债务总额一到三成不等的报酬。更让人忧心的是,“职业闭店”已经形成灰色产业,此前有人明目张胆授课,号称“无责任关店,让投资人安全着陆”,如今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包装成商业服务、培训服务等形式来开展业务。

“职业闭店人”的所作所为,加剧了消费者对于预付费模式的不信任感,客观上冲击了正常经营的店家,让那些真正勤勤恳恳做生意的人,变得难以为继。有报道介绍,某教育机构为了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无奈把收费模式改成月付,之所以如此,正是缘于那些“职业闭店人”操作的同业机构,总是用所谓的“大促销”抢走大量生源。而所谓的“大促销”,正是“职业闭店人”接手之后,在关店前举起的“疯狂镰刀”。他们收割获利之后,店门一关,不光孩子上不了课,家长付出的高额学费同样成了“肉包子打狗”。

诸如此类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上演,自然不会让消费者再轻易交付自己的信任。不诚信企业作的恶,却让正常经营的商家埋了单。不能再允许“职业闭店人”和不良商家继续联合作恶了,要尽快堵住法规制度的漏洞,凭借法治的雷霆手段,铲除这一市场“恶疾”。

让消费者拥有一个诚信、放心的消费环境,为诚信商家营造一个优胜劣汰、繁荣积极的生长环境,即将于今年7月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已为预付式消费设立了专门罚则,“金蝉脱壳”终逃不过法网恢恢。

打蛇打七寸,管住预付费资金链

特约评论员江德斌

“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消费者遭遇恶意闭店,被迫承受经济损失,却因“职业闭店人”从中作祟,面临维权困境,即便打赢了官司,也不一定拿回钱。在“职业闭店人”的操作下,债务人卷款跑路,完美实现“金蝉脱壳”,只有“职业闭店人”露脸谈判,还把“背债人”推出来顶缸——“反正就是没钱退,爱咋地咋地吧”,活脱脱的“死猪不怕开水烫”。

消费者不仅损失钱财,精神也备受折磨,眼睁睁看着“职业闭店人”玩弄花招,却无可奈何,反复协商、扯皮、投诉,耗费无数精力,却讨不回公道,要不到钱,真是令人沮丧。而且,“恶意闭店”已形成了产业化,经营者开不下去就闭店、逃债,甚至有部分债务人与“职业闭店人”合作,不断开店、闭店,将这种“套路”当成“赚钱利器”。长此以往,破坏了健康的市场环境,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对老实经营者不公。

恶意闭店图的就是钱财,盯着消费者的口袋,故意让“职业闭店人”操盘,以增加消费者维权难度。由于恶意闭店所涉店铺都属于预付费商业模式,消费者提前大额充值、分期消费,处于被动局面,才让“职业闭店人”钻了空子。因此,根治恶意闭店,监管部门需要“打蛇打七寸”,管住资金链,严格规范预付费机制,在全行业强制实施第三方银行存管,采取分期消费、分期拨付,以防范商家滥用预付款。

商家无法提前透支预付款,就失去了资金杠杆,不能再拿消费者的钱无度开拓市场,自然需要慎重经营,如果经营不善,也只能走正常闭店流程,无法侵占消费者的剩余资金,从而让“职业闭店人”无隙可乘,彻底斩断恶意闭店的灰色链条。如果商家有违法违规行为,则依法施以惩戒,并将其纳入“黑名单”,设置行业禁入期,在一定时期内禁止再从事预付费商业操作。同时,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被商家的促销诱惑,尽量避免大额充值,不在非正规店铺预付费,以降低被骗概率。

(作者为时评人,盘石全球新经济平台研究院研究员)

打击“职业闭店人”就是维护营商环境

特约评论员宋守山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感叹兴亡的《哀江南》,似乎也可以用在当下商业上。在一些预付费消费盛行的领域,可能店家今天还在热热闹闹办卡促销,第二天就关门大吉,更可恨的是消费者退款无门,维权时甚至会换来一句“告,你肯定赢,但我们就是没钱”,似乎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看似“合理”、环环相扣的系列动作背后,指点商家甚至直接操盘“善后”的,是一个叫“职业闭店人”的群体。

生意嘛,本来就是有赔有赚的事情,如果真的经营不善,资不抵债,进行破产清算,是正常操作。但“职业闭店人”的出现,不仅在钻法律和政策的漏洞,本质上更是一种“欺诈”行为,伤害的绝不仅是消费者,损害的是整个经济社会的公信力,严厉打击这种行为刻不容缓。

“职业闭店人”不仅严重影响公众的消费信心,而且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一方面,公众的消费行为需要健康安全的市场环境。当下预付费商业模式大行其道,消费者之所以选择“预付费”,除了可以享受一定优惠外,也是出于对市场环境的信赖,否则即使优惠再大,也不会有人“预付费”。但“职业闭店人”的出现,严重动摇了消费者的信心。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没有了契约精神,也就失去了相互信任的基础。如果任由“职业闭店人”巧取豪夺却做不到应有处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和正常营商环境必将受到破坏。

“职业闭店人”的操作看起来“天衣无缝”,难道真的就束手无策吗?其实不然。比如,是不是可以追究前法人代表的责任呢?特别是对于一些有着明显欺诈迹象的法人代表变更,是不是应该采取一定措施?如果说“要告肯定是你赢,但我们就是没钱”是一种民事纠纷,那这些明显的欺诈行为是不是已经涉嫌刑事犯罪了?还有,经营主体在更换法人代表的时候,相关部门是不是可以加强一下监管和审核?有些“职业背债人”是明显没有市场运营能力的人,如果强化了监管,堵住了漏洞,也就杜绝了对消费者欺骗的事情发生。

当前,精准打击“职业闭店人”已经不再是维护消费者权益,更是在以实际行动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关部门该出手了。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互动留言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吕来明:

这不是灰色地带,而是黑色地带。如果明知道经营风险出现资金链断裂,再进行诱导消费搞一轮促销,短期内卷钱跑路,这具有比较典型的诈骗特征,应该进行刑事打击。像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照普通的民事纠纷和消费纠纷来处理的话,很难有很好的效果。

@工人日报:

“职业闭店人”与有关企业的运作,是以伤害消费者权益为代价,其中的主观恶意呼之欲出。但是现实中,治理又存在诸多难点,如认定“职业闭店人”难以取证、变更法人代表的动机善恶无从考证、机构败诉也无可执行财产等,都制约了治理效果。让治理更有成效,需要有关方面加强合作、完善治理举措。

@新京报:

堵住这个口子,既需要加大对失信人的惩戒力度,让企业法人代表不敢随意动歪心思,也需针对特定预付费行业建立资金监管及信息审查制度,让公司的运营、变更有迹可循,从而尽早识别企业法人代表变更目的,防止债务人通过操盘全身而退。职业闭店人,甘当一些企业主的“狗头军师”,靠嫁接风险牟利,让消费者吃哑巴亏,成为市场中的浑水。对其治理,需拿出釜底抽薪的办法,别让这帮人“安全着陆”,方能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

@人民网:

说到底,“职业闭店人”闭得了店,却闭不了法律责任。只有用法律闭上“职业闭店人”干脏活的暗门,才能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