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丨超高温、大暴雨、强龙卷……为什么今年这么多极端天气?会不会越来越多?
5月30日,北京市气象台接连发布雷电蓝色预警信号、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冰雹黄色预警信号。
当天下午,北京遭遇较强雷雨天气,电闪雷鸣,强风卷起豆大雨滴砸落,部分地区还降下冰雹。门头沟、朝阳、石景山等地均出现了最大10级的阵风。
瞬时大风、大暴雨、大冰雹、强龙卷……近期各地极端天气频发,牵动人心。5月以来,我国南方经历了五轮大范围降雨过程,多地遭遇强对流、强降水天气。
今年以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今年4月至今,多次暴雨过程侵袭我国南方,而且暴雨落区重叠,灾害风险较高,为近10年同期最严重灾害。
放眼全球,今年4月以来,沙漠地区常年干旱少雨的阿联酋,经历了75年来最大的降雨。迪拜站点监测降水量达162.8毫米,突破历史极值。除了阿联酋,巴林、卡塔尔和阿曼等海湾国家也遭受洪灾影响。
4月25日,肯尼亚内罗毕,一名男子在查看洪水侵袭区域。由于连降暴雨,内罗毕洪水肆虐,造成严重灾害。
近日,印度多地高温天气持续。当地时间6月1日,据总台记者消息,过去24小时内,印度奥里萨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和北方邦等地至少有85人死于可能与炎热有关的疾病。
据报道,印度北部地区连日来遭遇极端热浪,局地最高气温已突破50摄氏度。
当地时间5月29日,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个气象观测点记录了今年的最高气温,为52.3摄氏度,为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
当地时间5月27日,受风暴带来的龙卷风等极端天气影响,美国得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阿肯色州、肯塔基州和亚拉巴马州已有23人死亡,其中包括4名儿童。
极端天气频发已经渐成“常态”了吗?
2020年“超级暴力梅”,2022年我国南方“百年一遇”高温热浪,2023年北京“140年以来”最强暴雨,2022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和昆士兰州“500年一遇”的洪水,2021年美国西部“120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危机……近年来,一系列破记录极端天气向人类发出了“红色预警”,敲响了全社会紧急转型共同治理气候危机的警钟。
极端天气频发、强发已渐成“常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高温热浪、骤旱、暴雨洪涝、寒潮、暴风雪等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与强度、时空分布、发生机理、潜在风险、复合型灾害损失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有这样六个特征:
一是区域性极端强降水、大范围极端高温热浪、持续性极端骤旱、高影响极端寒潮等事件发生频率增大。
二是各类极端天气呈现出极端性强、破坏性强、反常性强的特点。
三是时空尺度上非典型的极端天气接连发生,气候变化打破了季风气候的常规特点。
四是极端天气呈现快速转换趋势,旱涝急转、冷暖急转等异常现象频繁发生。
五是厄尔尼诺及拉尼娜事件叠加全球变暖,对极端天气强度具有放大效应;大气外强迫作用使得气候系统持续异常,极端天气更加显著。
六是复合型气象灾害接踵而来,局地性、突发性、灾难性事件趋多,导致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增大。
受强对流天气影响,浙江省金华市迎来持续强降雨。为保障下游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金兰水库开闸预泄。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长期和持续的风险愈加显著,并以“风险级联”方式由自然系统向经济社会系统不断渗透蔓延,给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安全带来重大挑战。
1984年至2021年,我国因气象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75亿元,占GDP比重约为1.7%。纵观全球,我国年均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率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对农业的影响。极端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范围最广、影响面积最大、发生频率最高,在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旱灾造成的损失高达62%。暴雨洪涝灾害可导致作物减产或绝收,在农业产量损失中占24%左右。2023年5月下旬,由于北方冬麦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降雨天气过程,部分地区发生“烂场雨”,导致局部麦田倒伏或被淹、部分成熟小麦发芽霉变。
——对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表水资源减少。从空间分布看,我国东部季风区北方地表径流主要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级联影响,主要是增大工业需水量、改变农业需水量、加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和影响生活用水质量,从而对水资源管理造成压力。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降低了交通运输能力,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甚至形成灾害。气候变暖导致我国强降水、高温和干旱事件更加频繁,会影响到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的正常运行,导致交通延误,甚至产生交通中断,一些地面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设备会受到极大破坏,从而对交通产生巨大不利影响。
——对能源供应的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起的次生灾害,给能源电力安全带来严峻挑战。据统计,覆冰、雷击、暴雨等气象因素导致的故障,占电网总故障的60%以上。其中,重度干旱可能造成发电水资源严重不足;低温雨雪易造成电线覆冰,进而引发杆塔倒塌和电网停电;极端高温使电网负荷激增,电力供不应求导致拉闸限电,还会缩短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或导致组件突然失效;暴雨及其引发的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可能冲毁设施设备或造成短路等故障。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气候变化会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影响人体健康。2000—2019年间,全球因不适宜的室外气温导致每年超过500万例额外死亡,占全球总死因的9.43%。其中,低温所致的死亡占8.52%,高温所致的死亡占0.91%。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增加生态系统风险,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石漠化、盐渍化,高温、热浪、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伴随的火灾、病虫害等,严重制约我国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岸侵蚀、海水(咸潮)入侵的影响和土壤盐渍化,台风—风暴增水叠加高海平面容易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受持续强降雨影响,4月20日,广东省韶关市多地出现洪涝灾害。图为党员干部在转移被困群众。
极端天气频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增多、强度增强,主要与两方面因素有关。
一方面是全球变暖。人类活动是影响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当前人类与自然的一个矛盾在于,地球气候环境已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而人们赖以生存的许多设施还是多年前设计建造的。
人类活动加强了区域降水强度、加强了高温热浪程度。2022年巴基斯坦暴雨洪涝造成三分之一国土受淹,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变化快速归因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的影响占到了50%—75%。自然因素之外,人类自身因素也在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人类活动在我国近50年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中贡献约占13%;当温度每升高1℃时,北半球年最大日降水量增加约5%。
另一方面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厄尔尼诺事件中,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海水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拉尼娜事件中,这一区域的海水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低。赤道中东太平洋这种“暖水”“冷水”事件,会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同时也会推高全球变暖的温升幅度。
去年,受厄尔尼诺事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工业化之前全球平均温度相比,全球的温升已经达到1.45℃。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12个月(去年5月至今年4月),全球平均气温创该机构有记录以来新高,比工业化前同期平均气温高1.61℃。
根据2015年《巴黎协定》提出的控温目标,到本世纪末,应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以内而努力。
极端天气可以准确预报吗?
近年来,随着气象观测手段日益丰富、信息化支撑、数值模式发展、预报技术进步,对极端天气的预报水平不断提升。
然而,天气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前,全球变化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给气象精准预报带来不小挑战,对极端天气的预报仍处于一个不断接近精准的过程。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在五云镇祥云湖举办防汛抢险救援综合演练。
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
看似简单的天气预报,背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数据收集、数值模式模拟、预报人员综合判断分析等,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一是数据的收集。目前,我国已建立地、天、空一体化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通过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地面观测站等,收集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资料,持续监测天气变化。
二是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海量的观测数据收集到中国气象局,形成大数据库,再通过高性能计算机“气象超算”,利用天气气候等数十个数值模式不断计算,得到数值模式结果。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引入天气预报系统。当前,我国天气预报已由站点预报转变成全球化的格点预报,形成了0到30天的无缝隙智能数字预报体系。
三是预报的制作和发布。得出数值模式结果后,还需通过预报人员综合判断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共同“会诊”、人工“订正”,最后形成对外发布的预报预警产品。
天气预报为什么会有偏差?
尽管收集到的气象资料在不断丰富,但对于一些偏远区域,如高原、海洋等,可得到的观测资料依旧较少。因此,作为“原材料”的初始观测资料会存在误差,得出的数据也会有出入,最终形成天气预报的偏差。
天气的变化受到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影响,大气内部的动力和热力过程,其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式非常复杂,任何一套模型都无法完美再现大气运动,必须不断研究、积累,不断地发展完善数值模式。
当前,大尺度天气系统的预报比小尺度天气系统预报更准确。受限于数值模式的时空分辨率、计算机资源等影响,对于局地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如局地雷暴、强对流天气等,仍不能够精确地模拟。尺度越小,需要的计算资源越大,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精准气象预报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城川镇有机苹果示范园里,果农正在搭建防雹网,防止冰雹、霜冻等天气影响苹果丰收。
极端天气下如何做好自我防护?
半岛新闻客户端综合整理,素材来源:中国天气网、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央视新闻、应急管理部等
- 面对面听取意见 实打实回应关切——聚焦民营企业座谈会①
- 人民日报聚焦济宁泗水县:“一件事”改革,新货车当天办下运输证
- 半岛叨叨|年轻人新潮流?“钟点房洗衣”模式火了,青岛不少酒店有此服务
- 山东诸城:立足“小网格” 聚焦“微治理” 释放“大能量”
- 半岛V视 | 40年前首赴南极考察建站,如今再聚首
- 半岛V视 | 道德榜样在行动:公交司机走进校园,送去安全消防知识
- 半岛涂图丨天冷了,这秋裤到底啥时候穿?
- 半岛叨叨丨羽绒服“涨”声一片,竟与“二师兄”有关?
- 半岛观察丨中日历史交手数据:国足7胜8平16负!今晚,我们能迎来胜利吗?
- 半岛观察丨电影流量转变产业留量!打造“路演之城”,青岛影市锋芒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