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农业新“管家”:数字让人工“减法”变效率“加法”
在位于山东青岛胶州市的上合•清水湾数字农业示范园里,农艺师李健走进了办公室,相较于之前每天在温室大棚中四处忙碌,现在的他只需要轻点手机屏幕。
栽种有200余株木瓜树的大棚中的温度、湿度、太阳辐射强度、气压、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随之动态更新;随着摄像头的拉近,某一片甚至某一棵木瓜树的叶面温度、叶面湿度、果实直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PH值、土壤EC值等也会实时更新,甚至还保留有植株各生长阶段的视频图像资料。“之前这个时候天天待在大棚里,随时开关风口,就怕气温、光照多变导致的‘高温闷棚’”李健介绍说,“现在好了,坐在办公室里,一点手机就能随时看到棚里的实时情况。”正是得益于大棚中的近百个传感器,及串联起它们的物联网作物生长环境全维度监测系统,李健得以足不出户就实时掌握棚中的实际情况。
数据的收集只是基础,数据处理及决策能力的智慧化提升才是关键,“南果北种”在北方的规模化高品质种植的背后是泛在物联网系统及数字农业模型在发挥作用。泛在物联网系统通过将环境的变化、作物的需求、设备设施的运行状态等生产要素通过虚拟现实连接在一起进行协同管理,从而精准实时监测和调控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同时在此过程中采集的数据又可以通过模型模拟不断迭代和升级生长管理的措施和整套生产模型,使得这套模型越来越高效。随着模型的不断高效升级,系统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遮阳、通风、开窗、水肥一体化、补光等设备的自动有序运行,进行个性化定制,不仅提升了园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投入成本。“以前一个人管2个大棚都顾不过来,现在农艺师只需要完成除草、剪枝等必须要人工完成的工作,其它的就放心交给智能系统,极大的节省了人工。”园区负责人管立一告诉记者,整个占地200亩的园区拥有4栋连栋温室和14栋数字智能日光温室,却仅有3名农艺师,但据统计,产量相比智能化改造前却提高了20%,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30%以上,管理成本更是下降了30%以上,显著提高了农业效益。
现今,胶州市已建成青岛市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15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5%,同时入选全省2024年县域数字农业发展县建设名单。下一步,胶州市仍将围绕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强数字农业的孵化应用,做好现有园区设施装备改造升级,让更多的农业园区,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红利。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超 通讯员 刘炳美 何益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