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寻访记④丨莱西市姜山镇西三都河村:六百年古树、二百年老宅 点亮乡村振兴

2021-11-09 14:0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775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陆金星

古树、老宅,漫步在莱西市姜山镇西三都河村,彷佛穿越到了明清时期,时间停止,历史的厚重迎面而来。西三都河村地处姜山镇西南端,是一座明清时期古风犹存的村落。在村南,一株树龄600多年的黑檀古树历尽沧桑,树冠像硕大的伞盖,粗壮的树冠展现着历经岁月风雨的痕迹。除了古树,村里保留的二百多间明清古民居,也作为文化遗产影响着后来人。

一些村民下地干活前,在树下聚集聊天。

历经风雨,古树已现老态

村前的黑檀树是村里的神树。这颗巨树树径巨大,需要五六个人才能搂抱过来,下端根部裸漏出来虬劲有力错综交叉,向周边铺散开来的枝叶如同一把大伞,庇佑着村里的人们。64岁的村民邵德泽与其他村民一聚在古树下抽烟聊天,“这古树旁原来是一条壕沟,壕沟北边就是村里的南大门,由于树离大门不远,所以村里的老人都习惯叫它把门树,树上到秋天结果子,黑色的果实很甜,我们小时候都吃过”邵德泽说。

古树树干粗存,需要五六个人才能搂抱过来。

记者现场看到,黑檀树周边设置了围墙保护,树下有一石碑,记述这棵西三都河的神树,当地人也将此树称为山八樠。邵氏族谱记载,邵氏先祖邵迪,于明永乐二年妻子儿女在现西三都河村落户。永乐三年,邵公见一群候鸟自南方向北迁徙,一候鸟突然离开众群,在邵公头顶盘旋数圈,张口吐落一粒种子。种子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小树,数载后,枝叶繁茂,树形奇瑰,得邵家众力呵护,历年无损,直至今日。

古树位于村南,村里老人也称作把门树。

黑檀古树底部巨根向外突出,主干矮而粗壮,径围达到5.75米,高度有16米多,树分三大枝杈,杈枝弯弯曲曲如一条条腾飞的巨龙,十分壮观。西三都河村邵书记介绍,黑檀树在北方很少见,这棵古树生长茂盛,遮地面积达到了1000平方米,上世纪40年代曾容纳一个连的士兵在树下休憩,上世纪90年代就被确定为山东省二级保护树。

俯瞰古树,有一侧树干稀疏。

在83岁的村民邵传绪家中,老人拿出了他收藏的古树的照片,其中一张为1996年拍摄,另一张拍摄时间更早一些,是冬天雪后古树的场景,雪后的古树枝干茁壮,迎着新年的春联,简直一幅令人向往的乡村画面。“说是黑檀树,其实它真正应该是小叶朴树,现在树已经不如以前一般健康了,现在树下有些空洞,树枝也有些枯的现象,如同一个老人一样,真希望这株老树能够持续茂盛,这可是我们村的宝啊”邵传绪老人说,村里一些移居外省市的人,也是时常挂念着这株古树,古树成了漂泊在外游子的乡愁。

白墙灰瓦,助力乡村振兴

清繁盛时期,西三都河邵氏人不少经商致富,开始兴建房产,现在走进西三都河村,白墙灰瓦,古意迎面。西三都河村里共有古建筑房屋二百多间,以清朝中后期建筑为主,距今已有220多年,、古建筑整体保存完好的共有5家,保存较好的12家,其余的门、窗、墙体等已经更换。

一位老人从古树下经过。

西三都河的这些古建筑,基本上屋顶都是小青瓦,多始建于清代乾嘉盛世时期。该类古民居是由四五间正房为主体的四合院式清代建筑,两厢保存基本齐全。屋脊用花形构件配合以小青瓦,两端有吻兽,一般为龙头式样,有的檐端外悬,并雕刻着吉祥图案。

树干根部部分裸漏,树根虬劲交错。

这些房屋有个特点,从外边看上去只是矮矮的一座门楼,进去以后才发现别有洞天,这也是结合当时的防御考量设计修建。刚进门是一面影壁,往右拐却不是院子而是一条胡同,胡同西边则并排着三个屋顶,东面是一堵岁月痕迹明显的石墙。这些宅子大门用木头制成,上有门楣雕花。门口铺有石头台阶,大门的两侧是刻有吉祥图案的石鼓和长条形门墩,石鼓上前雕狮子图案,左右雕刻着麒麟,下面石墩分别雕刻着鹿、牛等动物图案,门内设有定门柱,属于典型大户人家的建筑风格。

树干上长了不少蘑菇。

古树、老宅都是村里的宝贵财富,2018年开始,村里对部分古建筑进行了保护修复,并着手恢复打造一些古风景观,铺设石板路,种植竹子等与建筑搭配成景的树木。下一步将继续对古树、老宅承载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挖掘利用,依托这一优势资源,践行乡村振兴。

  村民在树下挂了祈福的大红灯笼。

  古树树根隆起,交叉错综。

  村民在树下抽烟唠嗑,聊起古树的历史。

  古树中间有枝干已枯死。

  邵传绪老人收藏的一张雪后古树照片,让人感慨万千。

  邵传绪老人收藏的一张1996年拍摄的古树照片,当时古树枝叶繁忙。

  古树如同一把大伞。

  一些老宅保存非常完好。

  村里保存完好的老宅。

  村里小巷内铺设石板路。

  村里灰瓦房子还有不少保存。

  村里还有几株上百年的柏树。

  老宅故意犹存。

  村里的部分古宅院落保存完好。

  灰瓦白墙,让人产生时间倒流的感觉。

  绿竹掩映,古意盎然。

  西三都河村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