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发生多起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专家提醒→

2022-08-18 09:05 烟台日报阅读 (584572)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烟台发生多起野生蘑菇中毒事件,专家提醒→

近期,港城雨水天气频繁,加上气温较高,野生菌类生长迅速,我市发生多起因误采误食野生蘑菇导致的中毒事件。烟台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采食野生蘑菇存在巨大风险隐患,稍有不慎就会危害生命健康,面对这些野生的“美味”,要坚决做到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

正确认识野生蘑菇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野生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一般为2~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

常见毒蘑菇中毒有7种临床类型,分别是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和光敏性皮炎型。

其中以胃肠炎型最为常见,急性肝损害型是最常见的致死类型。急性肝损害型发病初期患者常有一假愈期,其间除纳差和轻微乏力外,似乎已病愈,但实际上正在发生肝损害。患者会迅速出现黄疸及肝功能异常,伴全身出血倾向。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直至昏迷,甚至出现急性肝坏死继发肝昏迷而死亡。

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对野生蘑菇的六大认识误区要避免

误区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有毒,颜色浅淡的蘑菇没毒。

真相:仅靠颜色辨别蘑菇是否有毒并不可取。因为野生蘑菇如牛肝菌属、红菇属、鸡油菌属中的很多种类颜色都很鲜艳,却是美味的食用菌;一袭白衣的致命鹅膏看起来普通,却有剧毒。

误区二:蘑菇跟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一起煮,颜色变黑才有毒,没变颜色就无毒。

真相:这个鉴别方式毫无科学依据,大蒜、银器等并不会与毒蘑菇发生反应而变色。

误区三:虫子吃过的蘑菇没有毒。

真相:人和昆虫的生理特征差别很大,同一种蘑菇很可能是“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例如成熟的致命鹅膏菌常常被虫啃食。

误区四:毒蘑菇外貌复杂,有鳞片、粘液、菌托和菌环。

真相: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

误区五:高温烹煮、油炸、晒干可去毒。

真相:许多毒蘑菇毒素的化学结构相当稳定,一般的烹饪方法或晒干加工都不能把毒素去掉。

误区六:长在阴暗、潮湿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真相:蘑菇的有毒与否与生长环境没有关系,如美味口蘑生长在草原的羊粪上,而剧毒的鹅膏菌多生长在相对清洁的林地上。

专家强调,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因此中毒后应立即到正规医院救治。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四点:

1.禁食:一旦身体发生不适,应立即停止食用蘑菇。

2.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越早越好。可用手指扣咽部或用器具压迫舌部引起呕吐。反复尝试,尽量把胃内的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3.就医:有人发生中毒后,一起食用过蘑菇的人,无论是否有中毒症状,都应该就医。

4.留样:妥善保存残留的毒蘑菇,以便医务人员尽快确定中毒原因和对症治疗。

专家提醒: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不要采摘、不食用野生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