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丨考古山东,印证中华文明史的“厚度”
□周学泽
考古是悠长的史诗,也是厚重的史诗。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山东考古人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还原历史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奉献出一份“厚礼”。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在当年10月“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6项考古发现入选。
今年3月,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其中,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等10个项目入选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据统计,从1990年至今的24个年度评选中,山东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1次、项目24项。
山东考古的“厚度”,反映在时代全地域广。山东考古成果,体现在从旧石器、新石器、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各个时期和朝代,而且从鲁西北平原到鲁中山区再到胶东半岛,都有重要的考古发现,考古成果几乎遍布各市。
山东考古的“厚度”,反映在类别多。齐鲁大地考古遗存类别多,聚落、城址、墓葬、采石场、寺庙址、佛教窖藏、古沉船、盐业遗址、水工设施等类型繁多。
文化类型多。仅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珍珠门文化等。这些考古学文化,构成了系统的、地域特色明显的海岱地区文化谱系。如,珍珠门文化作为商周时期的东夷文化,所对应的是一支以渔盐为业的族群,首先发现于山东的胶东地区。
山东考古的“厚度”,最终反映在考古成果的价值。山东考古成果中,既有“沂源猿人”头盖骨、临淄赵家徐姚遗址、沂水跋山遗址这些能够改写古人类发展史的发现,也有一大批工艺水平和文化价值很高的出土文物。
(城子崖薄壁黑陶)
比如,济南城子崖遗址见证了史前礼制的高度发展,这里有龙山黑陶代表作蛋壳黑陶高柄杯。龙山黑陶分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胎壁厚仅0.5-1毫米左右,表面乌黑发亮,故有蛋壳黑陶之称,这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和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也是当时最高级的一种饮酒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认为,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地区,存在一支与彩陶文化完全不同的黑陶文化系统,山东先民在器物使用上讲究场合,背后有一套生活仪式,表明当时社会发展程度达到较高层次,为中华文明本土起源说提供考古学上的确凿证据。
再比如,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孙子和孙膑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孙膑是孙武后人,两书作者不是同一人;有人认为《孙膑兵法》源于孙武,完成于孙膑;更有人认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由于《孙膑兵法》魏晋时已经亡佚,史学界始终无法拿出实证对第二种观点予以反驳。直到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代墓葬中同时出土了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才最终澄清了千年悬案,证明了各有其人各有其书。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山东博物馆藏)
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点开展岗上、焦家、城子崖、桐林等一批史前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开展海岱地区文明起源研究,探索本地区早期国家产生路径,为实证中华文明史作出了“山东贡献”。
山东考古有“厚度”,源于对历史真相的不断追问和探索。一大批优秀的山东考古人将考古作为毕生事业,不辞辛苦,躬耕田野,皓首穷经,反复推敲。今年已经70岁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相宏至今经常出现在考古一线,他说:考古就像破案子,充满趣味。1995年和1996年,他主持的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国贵族墓地”和“长清双乳山西汉济北王陵”,两度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后,他参与发掘的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等项目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沂水天上王城春秋墓葬,任相宏根据挖掘情况和文献记载,认为墓葬极有可能是纪国国君和其夫人之墓,并做了很多实地考察,即便如此,他最后依然采取了谨慎的态度:这是一种基于逻辑的猜想,但考古要的是百分百的确凿,真相如何,还有待于周边文物的更多发现。
(邾国故城遗址发现的世界最早的茶叶)
山东考古有“厚度”,源于深沉的责任感。一大批业务精湛的山东考古人,对蛛丝马迹也不放过,体现出高度责任感。2018年8月-12月,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青教授领衔的考古队对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墓发掘时,现场主持发掘的山大考古系路国权副教授清理墓室器物箱内存放的随葬品时,在对编号为M1:7、口朝下倒扣的原始瓷碗小心翼翼进行提取时,碗体与内部填充土分离,碗底填土露出茎叶状植物残留,当即意识到可能为某种重要的植物,快速拍摄照片记录后,将碗体与土样扣合在一起,恢复原状整体打包提取,最终确认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茶叶明确为属于战国早期,这就把茶叶的历史提早了300多年。
海岱厚土,堆积万重书万重,山东考古人用脚丈量,用心琢磨,在齐鲁大地上不断书写着中华文明的“新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