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攻守记丨包200亩丹参能赚四五十万,做“道地药材”不图一时之快

2023-09-19 22:3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2349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钟迎雪

近期,中药材价格“狂飙”,部分中药材身价暴涨6到9倍。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简单的歌谣,透露着药材种植业背后的艰辛,也是中药材身价暴涨的原因之一。

青岛即墨灵山,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业为主的镇街,是如何经过6年摸爬滚打,发展成为青岛市级医药产业基地、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近日,记者深入田间探访,一垄垄丹参背后,生长的是农户们的新希望,是“乡愁”与“共富”。更宝贵的是,在中药材价格飞奔背后,他们对药材质量的坚守和追求。

黄芪幼苗

三年挣了“一辈子”的钱

9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即墨灵山中药材种植基地。

艳阳高照,53岁的灵山街道中姜戈庄村村民闫瑞英正在埋头拔草,由于黄芪幼株较小,需要细心区分野草和幼株,这是她从事中药种植工作的第五个年头,也是她参与分红的第三个年头。

闫瑞英正在地里除草

已经育苗20天的黄芪长势较佳,3个半月后便可移栽,这是基地首次进行自主育苗黄芪。

自主育苗的黄芪

别看闫瑞英身躯娇小,但却管理着300亩丹参。

“没干这行之前是在家里缝袜子,当时收入肯定不如这个,一天就能挣一百块钱,现在可不止。” 说到这里,闫瑞英笑得咧开了嘴。闫瑞英告诉记者,她是自己村里第一个种植中药的,起初只是打工,后来在青岛海缘道中药材公司总经理孔令海的介绍下,她准备第一年先合作试试,闫瑞英不用负担资金,通过劳务参与分红。

“这一试挣钱了,种到现在第三年了,去掉人工成本,年收入在二十万元左右。” 闫瑞英跟记者坦露,别看挣得多,付出的心血也是双倍,起垄覆膜、作垄,丹参出苗后,闫瑞英负责管理,根据时节召集并带领工人养护丹参,追肥、排灌、除草、摘除花薹等各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丹参刚过花期

“下雨天不能睡觉,得加班看着,丹参最怕涝。”由于前一天,刚下过雨,地里泥土较湿软,没走几步,闫瑞英的鞋就陷进泥里。

“承包的多付出的多,靠种丹参给儿子攒了娶媳妇的钱。”闫瑞英告诉记者,自己的儿子今年26岁,已准备结婚,婚礼费用都是种丹参换来的。

“今年灵山气候雨水都是比往年要好得多,往年都是雨水多,到现在为止,今年还是挺平稳的,再不下雨就是丰收年。”闫瑞英盼望别再因降雨影响丹参收成,到十月底就能顺利收获。

“刚开过花,看这个品相,今年丹参预计收成不错。”在另一片地里,王玉成正在给安徽的客户介绍丹参长势。

65岁的王玉成是即墨北安街道蒲洼村人,退休之后到孔立海手中承包了200亩丹参,每年纯收入40万到50万,与闫瑞英不同,他需要个人承担资金。

“种植丹参之前是在村里干书记,一年2万元钱工资,退休了经过朋友介绍开始种植丹参,干一年比一辈子挣的工资都高。”王玉成笑着跟记者开玩笑。

“我没有什么种植经验,但是有公司做指导”。王玉成告诉记者,他租了200亩地,一亩地租金1000元,种苗统一采购,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比如栽种深浅,出苗之前不用管理,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提前给指导,自己主要是负责日常管理。

“2021年鲜丹参卖给公司2元钱一斤,2022年涨到2.4元一斤,2023年11月预计2.7元一斤,一亩地出3000斤。”王玉成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所有成本加起来在4000元钱,这样他今年会比往年多增收十八万元。

不远处,莱西姜山镇的魏永强正在地里检查抽水泵,作为“异乡人”,他在灵山种植了700亩丹参。

魏永强正在丹参地里查看长势

“我之前当司机,这三年挣了一辈子的钱。”在机缘巧合下,63岁的魏永强经人介绍选择在即墨种植丹参。

“说实话,不论种什么,农民最关注的就是销路。”魏永强跟记者表述了自己最初的担忧,但每年农户与基地签订回购合同,设置保底价,当市场价格下跌时,农户可以选择以保底价销售给基地以减少损失,而当市场价格上涨时,农户可以在完成合同约定订单量的基础上,选择将剩余药材以同期市场价格销售给基地或者其他收购商,从而赚取额外收益,这三年种植下来,基本上都是高于市场价格,这让他有了更多底气。

孔令海与魏永强交流明年的种植计划

“当地的工人忙不过来,我就从莱西那边用雇人过来,用大客车拉着,每次五十到百人不等。”魏永强告诉记者,还有六七位莱西老乡想跟他一起承包土地种植中药材。

“越干越有瘾,要接着试种白术。”尝到甜头的魏永强告诉记者,他接下来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增加品种。

全国找好丹参要来青岛

人们把在特定地区出产、品质明显优于他处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没有那么多货,我现在还欠人家两千多吨货呢。”跟记者交谈的一路上,孔令海一直电话不断,有全国各地来的电话,多是一些熟人,有很多想找他做承包合作。

孔令海介绍基地情况

孔令海是青岛海缘道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今年确定的12家山东省首批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创建单位中,青岛海缘道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创建的灵山街道黄芩种植基地成功入选,成为青岛市首个省级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

亳州,是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的故乡,也是全国四大药都之一。

孔令海是安徽亳州人,来山东已30年,从1997年开始做中药材种植。

“亳州拥有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亿元市场,这些都是经验。”孔令海介绍,一开始他只是跟农民合作,进行分散化种植,从2018年才开始摸索规范化种植,身为药都亳州人,孔令海似乎有着“先天优势”。

在闲暇时间,孔令海善于到各个乡镇对比地块土壤,最终发现即墨灵山街道适宜丹参生长,为此孔令海指导农户用海藻肥帮助改造土壤,如今种植的即墨丹参已经达到出口标准。

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水乡,每一味中药材都有适应其生长的最佳境域,而即墨灵山丹参便有着自身的优势。

“灵山的地理优势有利有弊,地下150米以内出不了地下水,而丹参和黄芩不怕旱,因此也适合种植。” 孔令海在加工厂内跟记者介绍。

“好丹参在青岛,很多慕名而来的,即墨丹参酮含量是全国最高的,为1.2%—1.5%,丹参酮含量达国家药典1—2倍。”孔令海告诉记者,灵山当地丹参亩产量4000斤,较其他地区增产30%,价格同样高于市场价30%,市场口碑较好,甚至很多国外客户慕名而来。

“通过平台整合资源,政府主导向银行争取资金和保险,再从农业大学引进种植技术,在完善基础设施后再规范化种植”,孔令海为记者计算,比如一亩地4000元钱,银行出1000元钱,公司出1000元钱,个人只需要承担2000元,这也意味着在保证收入的基础上来增加收入。

2018年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至今,由最初的3000亩扩大近2万亩,目前已带动周边26个村庄实现中药材种植,药材广销扬子江药业、同仁堂药业、神威药业等,初步实现中药材“种产销”一体化链条。

“我们也在尝试倒地,诸如丹参玉米同时种植,但是失败了,还在找原因。”孔令海介绍,为了实现中药粮食同时种植,他们为此也做过一些实验,可惜成效不大,已损失近200万,比如丹参实行3年一轮作,能够有效减轻连作病虫害发生,白术采收后不能连作,同一块地要先种其他作物,过几年才能再种白术,防风种植周期需要3到5年,即便是遇到再好的行情,也不可能提前采收,各大药企都有严格的验收标准。但是孔令海并不打算放弃,还将继续试验,将中药材和粮食实行轮茬种植,粮药兼做,达到集约化。

“严格按照‘三无一全’品牌标准种植,其实能够成方连片的中药种植基地很少见。”孔令海介绍,这是由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提出的“三无一全”品牌标准,无硫黄加工、无黄曲霉素、无公害(包括无农残超标、无重金属超标、无使用生长调节剂促进采收器官的生长)及全过程可追溯。

据了解,灵山街道始终坚持“打造品牌、突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聚焦花卉和医药两大主攻产业方向,围绕建设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初步构建起了一个集花卉及中药材新品种试验示范、科技成果转化、栽培管理、采收储运、物流加工、生态旅游、技术服务等要素为一体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下一步,灵山街道将继续聚焦大健康产业,高质量打造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和现代中医药产业贸易集聚区。

村民居住的新小区

从“一块药圃”到“千亿药都”,这是属于亳州人的自豪,经过5年摸索,灵山中药材种植渐成规模,已经形成“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也让身为亳州人的孔令海宏图不止于此,坚定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的决心。

“带动40名农户共同种植,旺季每天1000多人劳动力,产值达到上亿元”,孔令海介绍,他们将瞄准精深加工,提升当地中药材附加值,延长中药深加工产业链条。有望计划跟胶州开展合作,发展第二个中药材基地,在胶莱镇打造5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板蓝根与小麦兼种,五年之内打造10万亩中药种植基地。

当地村民正在田间除草

“下一步,让种植品种更丰富。”孔令海介绍,他们每年都在不断推种新品种,今年试种100亩防风,一年后若每亩地能够收成200公斤干货,便将推广种植防风,白芷今年试种每亩地若收成500到600公斤,便计划种植500亩白芷。

“乡村振兴要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吃到甜头了。”孔令海很清楚,扩大中药种植规模不仅是靠药企药商,最主要的是千千万万种植户农民。

中药材涨价背后原因多

这一波中药涨价,是从医48年的宋艳秋感觉最明显的一次。

“2021年,患者治疗眩晕症,当时一服药56.7元,现在67.3元,这一个药方就差出这么多钱,一般开药都是开七天的量,这样一周的药价上涨就明显了。”泗海堂国医馆中医宋艳秋告诉记者。

“中医药博大精深,有些人原来对中医中药不是太了解,这几年逐渐认可且了中药调理和治疗的作用,世界上很多国家现在都用咱们这个中药,对中医也特别信赖,所以说现在用中药的需求增加了。”宋艳秋表示也有这样一部分原因。

“原材料上涨,最后压力还是到了我们患者身上。”曲女士告诉记者,每周中药费用在800块钱,这对长期服用中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费用增加不少。

中药材涨价的影响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加工制造以及中药市场流通等。

“以前十万的库存货成百万了,百万的库存货成了千万,跟做梦一样。”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自己身边的一些药材商,一下子成了身价千万的老板,中药价格上涨是由于很多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供需市场失衡和市场炒作,供需失衡则是由于疫情影响、自然气象灾害减产,例如干旱、洪涝、低温、倒春寒等天气。特别是一些跟中药无关的资本进入市场,炒作推动价格上涨。

大片丹参种植地

业内人士为记者分析,370多种中药材都在涨价,枸杞价格上涨了9倍,当归上涨了6倍,白芍、当归、党参、白术,这些中药材主要集中在甘肃等地,然而甘肃三年干旱,导致每年减产三分之二,如今已在销售库存,当归在2022年年底,每公斤65元,今年2023年当归涨到每公斤430元,党参从每公斤65元涨到160到180元,由于六七月份河北受灾,白术怕涝,因此从今年五月份的每公斤26元钱涨到每公斤140元,预计后续还要涨,当库存都清了以后还要涨,特别是白术可能还会“疯涨”,但也有可能面临周期性调整,或许会稳定一段时间。

黄芪幼苗

“我们供应给医院的中药材是按照约定好的合同价格收购,但在当前收购中药材,价格都在上涨,所以原料成本压力也增加了。”国内某知名医药公司孙经理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药企在向医疗机构供应中药材时会有价格浮动机制,基本在10%—20%之间浮动;但实际涨价幅度均超过此数值。孙经理告诉记者,公立医院是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进行中药材采购,全部按照协议价格,因此只有经过周期性调整后,中药价格也会做出调整,暂时价格稳定,患者还不会感受到影响,但是个人中医医馆等价格浮动明显。

记者了解到,中国中药协会6月初已经成立专项工作组开展调研。也发出倡议书,强调坚决反对、也绝不以任何形式参与到哄抬和操纵药材价格、投机炒作等扰乱药材市场秩序的不正当乃至违法行为中去。

“无论涨价如何,我们的种植户也不可能立即受益,毕竟,中药需要历经生长周期才能收获。”孔令海跟记者强调,为了经济效益提前采收会严重影响药效,种植户决不能为了眼前利益放弃以后的订单,更不能为了一时砸了牌子。

从基地开车出来后,记者看到一排排新楼房,那是灵山新村,绿化美观,各种公共设施齐全,旁边就是孟沙河生态公园。

村民居住的新小区

2020年,实行旧村改造,建起了灵山新村,7个村的村民住进了新居,孔令海告诉记者,中药基地里的很多村民都在楼上住。

不远处,执着而专注的农民,还在地里日复一日地播种希望,传递温情,守望乡土。

链接:青岛出产藏红花品质达到最高等级

世间万物皆有时,距离即墨灵山60多公里外的青岛藏红花种植基地,80亩藏红花预计在十月中下旬采收,历经三年“摸索”,青岛的藏红花也迎来了好消息。

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岛药材站曾参与国家科研项目试种藏红花成功并获“星火计划奖”,但未能坚持种植使之产业化,但相关工作人员并没有停下继续研究的脚步。

当地村民正在田间除草

在2019年10月底,在北宅周哥庄社区土地成功试种5亩藏红花,每亩地可产一斤到一斤半藏红花,经检测,周哥庄社区出产的藏红花品质达到最高等级。在2021年5月24日,周哥庄中药种植基地项目签约,一亩藏红花的年收入可达4到5万元,到现在为止,每年为当地提供300多个就业就会。

“周哥庄中药种植基地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当时我们是计划打造210亩的中药基地,现在已经流转了150亩地,除了藏红花,还有其他中药药材,丹参、杜仲、黄芪、黄岑。” 周哥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姜元森介绍,今年春天已经收获了丹参,由于倒茬,没有再种植丹参。

“有信心,产量比去年要强很多。” 姜元森说,由于去年当地雨水多受涝,所以收成受到影响,今年的当地气候较适宜,估算藏红花的产量应该是稳定且较往年增多。

时隔三年,基地已平稳运行。姜元森见证了基地试种初建到产出丰收,为继续推动周哥庄中药种植基地项目,还将继续流转土地,将居民零散土地由社区统一承包流转给青岛同仁堂药业公司,实现居民、社区、公司三方共同受益,发展林下种植。

“因为我们这里的土地跟其他成方连块的土地不同,很多原有树木需要保留,” 姜元森告诉记者,他们先是将十多种中药材进行实验,比如桔梗、黄芪、金银花、有的中药材种植通常规模较小,宜于开展精细耕作,可以进行仿野生栽培。

一株药草,一片基地,经得起时间洗礼,历经执着与坚守,成为一张张青岛“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