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同城!《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计划到2030年基本形成现代化都市圈

2023-10-14 00:2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39587)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晓哲 实习生 张俊运

此前关于青岛都市圈的划定甚嚣尘上,作为山东省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备受关注。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印发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详析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的相关情况。

迈向同城!计划到2030年初步建成轨道上的都市圈

青岛都市圈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东部,向东与日韩隔海相望,向西背靠黄河流域广阔腹地,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根据规划的总体部署,青岛都市圈以青岛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潍坊市、日照市、烟台市共同组成。主要包括青岛市全域,潍坊市诸城市、高密市,日照市东港区,烟台市莱阳市、莱州市、海阳市,陆域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2022年末常住人口1558万人。规划期至2030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同城”将是青岛都市圈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规划指出,要尊重规律,同城融合。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以同城化一体化为方向,有序推动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营运同体、公共服务同享,实现互利共赢、融合发展。

根据规划,到2030年,青岛都市圈同城化关键领域不断突破,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协同创新高效、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展望2035年,世界知名的现代化都市圈基本建成。

三轴承力,打造都市圈发展廊道

可以预见,未来青岛都市圈的发展布局将得到进一步优化。按规划,都市圈将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空间演进趋势,突出青岛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其他中小城市比较优势,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严守“三区三线”管控要求,构建核心引领、轴线展开、多点支撑的网络化、多层次发展格局。

青岛作为青岛都市圈的龙头核心,对于城市圈的发展举足轻重。对此规划加快转变青岛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核心功能,打造世界一流湾区。

其中,东部区域将加快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内涵式发展,塑造时尚魅力核心区;西部区域,全面展现国家级新区特色风采,塑造综合实力展示区;北部区域依托上合示范区、临空经济区、高新区等功能区,增强城阳、即墨、胶州的产业和人口承载力。

还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导胶州湾东岸码头和仓储业向前湾港、董家口港区转移,优化中心城区铁路物流基地和货运站布局。

青岛都市圈也将成为山东省一个发展的着力点,打造都市圈发展廊道。

其中,济青陆海发展主轴,以济青综合运输通道为支撑,强化胶州、高密等城市重要支点作用。推动青岛潍坊同城化发展,实现城市功能全方位对接。向西链接济南都市圈及沿黄流域,重点推进科研创新、高端制造等各类资源沿线集聚,打造内接外联、陆海联动的综合发展廊道。

滨海综合发展轴,以海岸带为支撑,推进滨海市域(郊)铁路有序发展,实施西海岸新区、青岛蓝谷“双核”驱动,提升东港、即墨、海阳、莱阳等节点人口和产业聚集能力,推动沿海港口、临港工业区、城镇的融合协作。推动青岛日照同城化发展,深化即墨与海阳的战略合作。向东链接威海、向南链接长三角地区,统筹岸线、海湾、海港、海岛保护利用,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全面增强向海图强发展优势,打造高端要素资源集聚、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沿海绿色发展廊道。

青烟综合发展轴。以沈海高速、青荣城际铁路等复合快速交通走廊为支撑,强化即墨、莱西、莱阳等城市重要支点作用,推动沿线城镇、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提升高端产业承载能力。

推动周边城市与青岛同城化发展方面,将重点建设蓝谷、董家口、姜山、南村四大功能性战略节点。推动蓝谷科教产融合发展,打造创新文化浓郁、城市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区。推动董家口与日照市东港区的联动发展,打造宜业宜居现代化新港城;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姜山、南村两个重点镇,培育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现代化小城市。

加快毗邻区域融合发展方面,将发挥青烟潍日毗邻区域经济联系紧密、人文交往频繁的比较优势,推动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胶州—高密临空临港协作区、平度—昌邑—莱州绿色化工联动区、海阳—莱阳—即墨海洋产业联动区等毗邻区域在规划布局、交通联接、产业协作、政务服务等方面深化合作创新,打造同城化发展若干支撑点。

轨道上的都市圈!构建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圈

规划还就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建设推进、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强化产业发展分工协作等方面,对青岛都市圈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划部署。

按照规划,将打造青岛都市圈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推进能源、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对接成网,为同城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统筹布局以青岛为中心枢纽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构建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圈。推进潍坊—烟台高铁、莱西—荣成高铁、天津—潍坊、潍坊—宿迁及青岛西至京沪辅助通道联络线等干线铁路项目规划建设。

实施高速公路“加密、扩容、提速、增智”工程,建设莱州—青岛高速公路项目,谋划烟台—青岛、青岛—诸城、日照—临沂等高速公路项目,优化都市圈高速公路网络布局,畅通对外高速公路通道,加强各市之间快速联通,基本实现每县(区、市)有2条以上高速公路。实施打通城际“断头路”行动计划,力争2025年基本消除城际“断头路”。

还将打造公交“一小时通勤圈”,协同搭建青岛市交通运输一体化应用平台,推动数据联通、管理协同、运营融合。

加快建设青岛国际枢纽海港,建设辐射全球的空港枢纽,建设国内国际多式联运组织中心,增强都市圈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机场方面,开展胶东机场二期扩建前期研究工作,完善机场货运区功能;扩建日照山字河机场。

创新方面,将协同创建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以国家海洋科学城为核心承载区,统筹优化基础研究重点领域布局,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加快构建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梯次发展的新型实验室体系和重大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一谷一区”国家海洋科学城,古镇口核心区加快建设中科院海洋科学考察船队。共建滨海科创大走廊,以青岛蓝谷、古镇口核心区、青岛高新区、青岛自贸片区、日照大学科技园、海阳丁字湾双碳智谷、莱阳丁字湾滨海新区等为核心载体,沿鳌山湾、胶州湾、灵山湾、莱州湾等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人才、技术、资金在大走廊范围内深度融合、高效转化。还将共建产业创新中心,共建企业创新联合体,联动推进创新创业;合力打造创新人才富集区,协同建设创投风投中心。

构建梯次互补的“三带”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动力。规划明确,要坚持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方向,强化都市圈内产业链价值链互动耦合,加快构建梯次分布、错位发展、链式配套、紧密协作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共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青岛都市圈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数字经济新高地。

要求构建梯次互补的“三带”产业发展格局。以济青陆海发展主轴、滨海综合发展轴和青烟综合发展轴为支撑,加快打造“三带”,增强重点产业链布局紧密度。

其中,发挥海陆空铁立体交通优势,协同提升国家物流枢纽和开放口岸功能,布局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航空航天等临空指向型产业,共建青潍临港临空产业带。发挥海洋强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融合创新等战略叠加优势,坚持陆海统筹、港产城一体发展,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先进钢铁制造基地、北方能源枢纽,协同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共建滨海海洋经济带。聚焦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终端产品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拓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共建“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国际一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共建青烟先进制造产业带。

还要求推动都市圈产业梯次互补发展。提升青岛中心城区服务能级,以青岛中心城区为重点,依托青岛交通枢纽、会展名城等特色功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总部经济,为都市圈各城市以及全省各市提供便捷高效的内外贸易、双向投资、人文交流通道和服务平台。提升中间地区制造业水平,以即墨、胶州、黄岛等区域为重点,依托青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建群强链行动,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行业及环节,打造智能家电、高端化工、海洋装备等优势产业地标,培育虚拟现实、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通用航空、氢能与储能等新兴产业地标,形成有力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和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的引领型产业。提升外围地区产业承载能力。支持平度、莱西、高密、诸城、海阳、莱阳、莱州等县级市发挥比较优势、特色发展,统筹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开放发展,要求青岛都市圈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深度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共建链接全球的“开放都市圈”。

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也是百姓关心的青岛都市圈将带来的利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政策协同,实施都市圈同城便捷生活行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都市圈全部常住人口,整体提升优质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同打造城乡融合的优质生活圈。

按照规划,青岛都市圈将率先实现都市圈教育现代化,打造健康都市圈,探索构建面向都市圈全体劳动者、全职业生涯、全过程衔接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健全跨区域社会治理体系,打造“1小时应急救援圈”。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建设,打造天蓝、海碧、山青、湾美的魅力都市圈。联合建设以丁字湾、鳌山湾、灵山湾、刘家湾为依托的滨海生态带,构建莱州湾、胶州湾两大蓝色湾区,打造大泽山、大青山、珠山、崂山生态绿心,筑牢以潍河—付疃河、胶莱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为主体的清水绿廊。

开展青潍同城化试验,推进都市圈内户籍迁移便利化

青岛都市圈同城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

规划要求,加快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共建统一开放大市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政务服务联通互认,开展青潍同城化试验,为更高质量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

共建统一开放大市场,全面放开放宽青岛中心城区落户条件,全面取消大中小城市落户限制,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推进都市圈内居民户籍迁移便利化。健全统一规范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快都市圈信用体系建设。

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

依托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促进政务服务结果联网互认,共同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实现政务跨区域事项“一网通办”。扩大政务服务跨市“无差别化”受理事项范围,推动都市圈内各类审批流程标准化,实现民生保障和企业登记等事项“一地受理、一次办理”。

规划明确了青岛的在都市圈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充分依托胶东经济圈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指导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青岛市要切实发挥龙头作用,牵头制定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具体行动计划和专项推进方案。青岛都市圈内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落实本规划。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规划实施跟踪分析、动态监测和督促检查。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青岛都市圈建设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