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龙角,栩栩如生!“3D打印”造出龙元素花饽饽,效率是人工50倍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兆慧
“人工做一个造型复杂的花饽饽用时两个小时,用‘3D打印’技术同样时间能出50个。”
龙年新推出的花饽饽
传统花饽饽是用面粉手工捏塑而成,而在青岛莱西,有这样一家花饽饽制作工厂,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花饽饽配件,大大提高花饽饽制作效率。“3D打印”的花饽饽到底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又和传统花饽饽有什么不同?1月21日,记者到这家工厂一探究竟。
机器一天工作12个小时,效率是人工的50倍
1月21日,记者驱车来到莱西市烟台路,拐进一个大院子,里面有多家工厂,时近中午1点,陆陆续续有工人骑着电动车来上班。巧姑娘花饽饽就是这个院子里的其中一个工厂。
窗玻璃上氤氲着水汽,烟囱往外冒着白烟,一股面香扑鼻而来。推开工厂大门,右手边是办公室,前面就是工厂。工厂的展示厅摆放着造型不一、千姿百态的花饽饽,正值腊月里花饽饽的销售旺季,展示厅已然变成了“储物间”。地上摆满了纸箱子和包装盒,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花饽饽准备发走。
花饽饽上的配件是打印而成
透过玻璃,记者看到工厂里的工人们围着围裙、戴着帽子,手上一刻也不闲着,有人负责压面,有人负责印花。除了工人们,还有两台机器,也在“马不停蹄”地运作。
其中一台机器机身长约三米,滚轮式斜面金属架呈45度角与蓝色传送带连为一体。工人将压好的长条面饼放在滚轮式斜面金属架上,打开机器,面饼缓缓向下传送。面饼需要经历的第一道“关卡”是压面、撒面粉,带孔的金属盒镶嵌在斜面金属架尾部,距离传送带5厘米左右,里面装满了面粉。面饼从下方穿过,被压得扁平,面粉会均匀撒在表面,以防黏在机器上。第二道“关卡”便是刻印。随着传送带向前输送,模具一上一下,表面带花纹的祥云便被刻印在面饼上,一次上下运动能刻印两排图案。最后一道“关卡”,是去除多余边角料。在传送带的中间架着一个滚轴,工人将面饼扯起来搭在滚轴上,图案便直接分离开来。工人用铲子将图案铲起,整齐地摆在盘子上,以供花饽饽制作。
另一台机器所占空间就小多了,机身长一米多,同样有一个斜面金属架以便于放置面饼,但这台机器的刻印方式有所不同。传送下来的面饼被夹在两个镂空模具之间,通过模具的前后运动,一个个平面造型便制作而成。因为模具是镂空的,这台机器无法“打印”带花纹的图案。“今年是龙年,我们推出了很多带有龙元素的花饽饽,现在打印的就是龙须、龙角、龙爪等图案。”厂长周淑英介绍道。
精美的花饽饽
“这其实不是真正的‘3D打印’,我们这拨人原来是做传媒行业,基本上模具我们都能自己设计。把模具在电脑上设计出来,通过激光雕刻成型,再把它用螺丝焊接到机头上,来回切换模具便可以打印不同图案。”巧姑娘花饽饽老板田露说道。
这个想法的迸发是田露了解考虑到人工跟不上销售速度。“我们有时一天订单达到上万份,人工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但机器一小时成千地‘打印’,从早上8点一直到晚上8点,机器‘一歇不歇’,每天生产出来的花饽饽我们都数不清。”田露说道。“腊月是销售旺季,现在都是批量出货,工人们在原来馒头的基础上,将打印出来的配件粘贴上,除了一些图案复杂的花型,机器做不了,需要人工来做,其他配件基本都是通过机器打印完成。”
周淑英端出一个热腾腾的三层花饽饽,一条黄龙盘踞在顶部,饽饽上有祥云、福袋、元宝、花朵、葫芦等图案。“人工制作这样一个花饽饽基本要两个小时,现在用机器两个小时能做50个差不多。”她说。
盘踞的黄龙是一体成型打印出来的
设计师转行卖花饽饽,第一次做馒头便一售而空
记者发现工厂和办公室基本上都是女性面孔,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店名“巧姑娘花饽饽”。“公司只有一个‘男丁’,是负责维修设备的,其余都是姑娘们。办公室这帮人从我创业开传媒公司以来一直跟着我干到现在,谁都没想到做设计的最后会来卖馒头。”田露笑说。
田露虽是老板,但是她和大家亲如姐妹,也正是这样的亲和力和领导力,使得这帮姐妹花一路追随。“别看我们坐办公室,我们负责的工作可杂了,搞直播、发货、客服,包括配件、订货、包装,都是我们来,有时候后厨忙不过来,我们也上。像中秋节、国庆节,还有现在的腊月,都是忙得晕头转向,有时候要忙到晚上12点多。但是老板很体谅我们,有时候让我们先下班,她自己在这看着。”身兼数职的薛宝慧说。
机器正在刻印祥云图案
2008年,田露开了一家传媒公司,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这帮姐妹。“大家以前都是广告设计师,主要负责雕塑设计、展板设计等等。”
那她们又是怎么从广告设计师转行到卖花饽饽的呢?“后来接触到下边的农副产品,想着能不能深挖一下,把农副产品通过深加工做点花样出来。”她回忆,“有一年日照一个村的芹菜滞销,5毛钱一斤都卖不出去。”看着村民犯愁的样子,田露就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他们将芹菜卖出去。“当时就想到了制作馒头,把芹菜通过破壁机榨成汁和进面里,做成芹菜馒头,卖得超级好。”因为时间久远,田露不记得当时卖出去了多少量,只记得当时采购了一大批礼品盒,到最后全部卖出去了。
“做芹菜馒头那会儿,公司有的设计师就到济南、威海等地去求学,学习花饽饽的制作。”这也为之后她们走上这一条路奠定了基础。
从小作坊到大工厂,腊月订单能到上百万
2020年,田露在莱西水集街道沽河头村租下11间小民房,一共有三四百平方米,招来两个会做花饽饽的大师傅,带着四五个学徒,开起了一个只有六七个员工的花饽饽小作坊。“当时主要做生日、乔迁、过寿、过年用的花饽饽,礼盒做得少,一开始生意就不错,一年的收入在50万到70万元左右。”她说。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订单越来越多,原来的小作坊和纯手工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在去年夏天,她租下了现在的工厂,在去年10月份完成了搬迁。“现在工厂的面积有1600多平方米,员工有30多人。我们还引进了很多机械化生产设备,光设备就花费了十几万元。”她告诉记者,不仅配件是机器‘打印’,馒头也可以机器直接出货。
机器上的模具是龙角、龙须、龙爪等
“公司有两条销售途径,线上做抖音、拼多多、社区团购,基本你能想象到的线上途径我们都做,线下我们供货酒店,还有散客和经销商。”田露告诉记者,腊月这个月预计销售额能够到上百万。“我们一年来就靠腊月走量,腊月十六七到二十五六是最火爆的时候,厂子的师傅人手都不够,我们还得招临时工,一天二三十万元的销售额是肯定有的。”
而在夏天淡季,大家也在忙着宣传花饽饽。“我们那时候就大量去参展,全国各地只要能有适合我们这个品去参展的,我们就去。武汉、北京、上海、杭州……去了很多地方。”薛宝慧说。
现在,田露还考虑将莱西地方特色融入花饽饽制作当中。“莱西店埠镇的胡萝卜是一大特色,他们找到我们制作一款店埠胡萝卜花饽饽,我们已经设计制作完成了。根据各个镇的特色,我们可以继续出定制馒头。”田露说。
- 镜观·回响丨人文交流50载,共酿中巴友谊醇香
- 时政微纪录丨习主席的拉美时间:开启中巴关系下一个“黄金50年”
- 第1视点|继往开来 开启中巴关系下一个“黄金50年”
-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开启中巴关系下一个“黄金50年”
-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会见泰国总理:推动中泰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下一个50年取得更大进展
- 【视频】两周募捐近50万元!这个冬天,山东人的大爱温暖了这个烧伤家庭
- 半岛独家丨两周募捐近50万元!这个冬天,山东人的大爱温暖了城阳这个烧伤家庭
- 烟台园城黄金被责令改正、警告并罚款300万元!四责任人同时被警告并罚款50万到200万不等
- 独立调查丨年薪50万招教师背后:一座资源型小城的未雨绸缪
- 烟台园城黄金被责令改正、警告并罚款300万元!四责任人同时被警告并罚款50万到200万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