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龙记|卡通龙,奶萌!跨越次元碰撞现代艺术,董秀菊的传统苏绣吸引时尚90后

2024-01-25 21:5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04123)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除了代表传统苏绣审美的‘龙凤呈祥’和‘龙’福字等,我还绣好几只特别萌的卡通龙,龙年的年味特别足。”1月24日,在位于青岛市南区的董秀菊苏绣工作室,正在绣“龙”的董秀菊向记者展示她的苏绣作品。而在绣架边工作的“90后当代艺术家”邓清之,正为自己的现代艺术作品加以苏绣的点缀,这种“跨次元”的碰撞也让非遗技艺苏绣越发的璀璨和耀眼,“我被董老师的苏绣作品所吸引,合作了超现代的艺术作品《二十梦》,这幅作品在上海展出,在艺术界和时尚界都引发强烈反响。”

“龙凤呈祥”鳞片都细节满满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这是唐代诗人罗隐对苏绣工艺的赞叹。一走进董秀菊苏绣工作室,记者就被各种各样精美别致的苏绣作品所吸引,每一件都色彩清丽、精密细腻、华美异常。这些绣品都是董秀菊和学员们一针一线精心绣制而成。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挂在墙上的 “龙凤呈祥”,游曳腾云的龙凤华美大气细节满满,苏绣的那些“丝丝入扣”的细节卓见。“我绣制‘龙凤呈祥’是比较传统的,祥云用银线盘绕,龙和凤则选择了金线,以前刺绣的龙一般都是平面的,鳞片是后期用滚针滚出来的,我绣的‘龙凤呈祥’中的龙,每片鳞片的单独的,一片压一片,更立体,更逼真”。

董秀菊正在绣架上绣制的“龙”福字,则借鉴了书法的笔画和意蕴,在她的针下,更是精湛地体现了苏绣的神韵。“这件特别的龙福字上还绣上了一串古钱币,有着富足的寓意。”董秀菊介绍,仅仅这件“龙”福字,每天绣七八个小时也需要3-4天的绣制,这期间必须仔细认真地做好每一个步骤,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完成质变。“绣制每一件作品我都想着怎么能够有所改进,或者创新,以前绣织的时候线头都留在外面,现在我都会用个大针把头都会压到下面,作品就特别漂亮精致。”

作为青岛知名的苏绣匠人,董秀菊的作品每次完工都会得到业界的推崇,之前她参加青岛手造比赛的参赛作品《贵妃醉酒》,更是惊艳四方。“这幅作品的原图是比较简单的,只是裙子的下摆,我做了很大的改动,因为要体现出贵妃的服饰华丽,还有她的面部,要绣醉眼迷离的感觉,比较费心思。”董秀菊介绍,“她的眉毛我用蚕丝线绣了几次,总是达不到想感觉,最后我是用自己的头发丝绣的,感觉挺满意的,立体感也特别强”。

尝试绣制奶萌“卡通龙”吸引孩子

董秀菊一家1995年来到青岛做皮革销售,“大概是2009年,我无意中和朋友去逛文化街,就被二楼一家刺绣店的绣品所吸引,感觉特别美和精致,就开始和专业的苏绣老师学习。”从盘面绣、花卉屏秀,再就是人物肖像秀、双面绣和乱针秀,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董秀菊逐渐领悟苏绣艺术的价值与精髓,自身技艺也大为精进,自成风格,“后来湛山社区提供免费场地,邀请我成立工作室,一直做到今天。”

苏绣有着“平、顺、和、柔、匀、光”的特点,是布帛上的艺术,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与水乡生活气息,承载了江南的温婉柔美。历经时光的汰洗,在岁月的磨砺中历久而弥新。在董秀菊看来,“苏绣最贴近于真实,它是随物附色,细腻温柔,以针为理,线为墨的手工创造属性。讲究画面整洁,干净舒服,绣花生香,绣鸟听声,绣虎奔跑,绣人传神。”虽然是因为爱好接触到了苏绣,但真正放下“经营皮革”的主业,专职做苏绣后,董秀菊也感觉到这项非遗技艺在青岛市场的“曲高和寡”。

“择一事而做”,不擅长营销的董秀菊一直低调踏实做“绣娘”,工作室搬家后,她的目标就是“把房租挣出来就可以”,她认为如果把赚钱跟经济挂钩,就很难静下心来研究作品,“我的心思全在绣制上,没想过宣传、营销,或者怎么招生,一个人不可能两方面兼得的,我只能做一件事。”

即便如此,董秀菊的苏绣作品因技艺精湛也吸引到了不少学员,甚至有不少幼儿园、小学的萌娃也来体验。这次董秀菊专门绣制了多幅奶萌的“卡通龙”造型,各种表情的小龙可爱灵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新鲜的尝试。”

合作现代艺术多维度非遗传承

董秀菊的苏绣作品也受到90后的时尚现代艺术家们的青睐,采访当天,在现场和董秀菊一起绣制作品的邓清之,曾在上海翡翠画廊等做过多次现代艺术个展,“第一次和董老师合作的‘二十梦’展出后就引发了强烈反响。”邓清之介绍,“二十梦”原为哈罗德上海公馆定制,是一件在丝绸上实践的水墨绘画作品,辅以苏绣技法来丰富绘画语言。美丽的丝绸“画作”在现代感的线条掩映中,平添了时尚感和高级感,也打破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次元壁”。

邓清之透露,“在认识董老师之前,我是对苏绣完全没有概念的,只知道它是刺绣的一种,甚至感觉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有‘壁’。”被董秀菊精湛的苏绣技艺所吸引,触发了邓清之新的创作灵感。“作为中国传统非遗,历经时间嬗变,加上苏绣在古代的背景,本身就极具神秘气息和故事感,和现代艺术碰撞,会衍生出更广维度的创新和诠释。”

在邓清之看来,董秀菊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件件绣品,“而是艺术品,当代艺术的表现方式,其实都是融合、回溯过去的过程中所迸发出来的创新,并非凭空想象出来的。”邓清之发现,董秀菊即便绣制同样的图案,也会因为心境、技艺的不同,会呈现不同的美感。这是复制不来的。和董秀菊初次合作后,邓清之越来越为苏绣的美所折服,一发不可收,“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第三次合作。”

采访中,邓清之也鼓励更多的年轻艺术家,用开放的心态来尝试和苏绣以及其他传统非遗技艺合作, “最近几年,马面裙、汉服等走上街头,国潮流行,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我们个人小小的力量去传播它的美,让更多的人看到。”非遗传承不止步于技艺的守护,苏绣呈现的载体不只是摆件、挂画,也可以走进当下的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诗意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