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 | 头脑发热,还是冷静规划?本科生回炉上技校,如何修炼成两条腿走路的“π型人才”?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雪莲 高芳
本科生不考研不考公不考编就没有出路吗?“如果说学历是一块敲门砖,是‘面子’,那么掌握一门过硬的手艺,是实现自我价值必不可少的工具,就是‘里子’。”这句话脱口而出时,“00后”本科毕业生陈愉聪已经在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完成了第一学期的课程。
近来,越来越多选择 “反向考研”“反向考公”“反向就业”以及“反向旅游”等反向生活方式的年轻人,正在形成更多的“新共识”,例如“反向学习”——本科毕业再去职业学校读专科。
“本科生‘回炉’读职校增多,职校升本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本月初,《瞭望周刊》曾以此为题,发文聚焦当前高等教育定位,解题如何满足就业之需,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1185万人,毕业生数量已经比本世纪初高出十倍之多。而人社部统计,2022年中国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总数的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28%。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技能人才缺口将达到近3000万人。
徐丕兵(中),陈愉聪(右)
文章指出,到2025年,将是职业本科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尤其提升职教层次过程中,需警惕“重文凭、轻职业”倾向。在此大背景下,无论是一些本科生“回炉”读职校,还是职高、专科生继续学习,都是基于现实以及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动作为。
本科生“回炉”上技校
1月26日上午,24岁的陈愉聪在即墨家中聚精会神地画着电路图,横竖交叉的电路仿佛是手中牵引的风筝线,勾勒出自己未来的职业图景。
每天的电路图作业,几乎把陈愉聪的寒假生活填满。例如一道“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主控电路”的设计题,他会尝试用不同的线路,克服“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操作不便的缺点”,如此沉迷其中,常常一坐几个小时。
翻看过学校的作业群,陈愉聪顺手点开了他的大学同学群。几乎同一时间里,昔日的大学同学们正聊着“准备怎么过这个春节”“单位什么时候放假”之类的话题。
半年前,本科毕业的陈愉聪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选择,报名进入青岛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就读大学生技师班。
本科毕业不去考研考公很正常,可是倒过头去职校“回炉”学技能,这是什么操作?这消息引爆了陈愉聪的大学同学群,“有一次我参加大学同学的婚礼,一个同学听说我的情况后,张着嘴巴愣了半天。”
当然,大家都相信,做出这个决定,肯定不是陈愉聪一时头脑发热。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取舍的过程,每当出现重大转折时,我们做出的取舍与选择,都源自某一个契机。陈愉聪亦复如是。
2022年从聊城大学化学专业毕业,陈愉聪找了一份在青岛汽配城从事设备维修的工作,“最初只是觉得自己工作的内容与大学所学专业不对口,没有发挥的余地。”虽然志不在此,但平淡单调的日常工作在不经意间让陈愉聪有了特别的感受。
徐丕兵(中),陈愉聪(右)
“带我的师傅是位专业技术过硬的老电工,在单位里备受大家尊重。感觉师傅会变魔术一样,手里的工具随便一捣鼓,电路就通了。”陈愉聪从师傅身上感悟到,应该如何定义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否“成功”,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
在思考如何重新规划自己未来的时候,陈愉聪听朋友介绍,有一些职业学校会为大学毕业生开设专门的技师班,提供适合个人需要的、喜欢的技能培训。至此,工作近一年后,陈愉聪毅然决定重返课堂。
然而,最先需要通过的,是父母那关。“父母不是反对我回去上学,只是不理解一个大学毕业生怎么能去上技校呢?可能他们的印象里,对技校还是一些传统的老印象。”为此,陈愉聪费了不少心思做解释,“你们可以理解为我是拜师学艺了,去学一门手艺……”最终,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
2023年7月,本科毕业一年后的陈愉聪重返校园。职教课堂的一切,对他都是满满的新鲜感。
为他传授技艺的是名师徐丕兵。他是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齐鲁首席技师、青岛市拔尖人才……不同于普通高校里的教授,徐老师的荣誉“技”高一筹。
同班同学都是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出身专业五花八门,“有‘双一流’大学学播音主持的,有省属重点高校学新闻的……”了解到文科生也来学机电,“能行吗?”陈愉聪在脑袋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徐丕兵倒是见怪不怪,第一堂课上来就鼓劲儿:“学校对任何想学习技能的人都是敞开的。我愿意教零基础的学生,我们这个大学生技师班从2009年就招生办学,我总结的规律是,零基础的学生,最后都学得很好。因为他是一张白纸,老师往他脑子里边儿装东西的时候,他没有任何的挑剔。”
让陈愉聪记忆犹新的是徐老师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把技能教育比作学车,“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学车?因为想着找一个代步工具。我们也一样,我们需要找一件有利于自己职业发展的工具,那就是技能。学车都没有基础,只需要带一样东西入学,那就是爱好。”
课堂1:1复制工厂
“徐老师在黑板上列了一张长长的职业规划图,具体到干什么工作,用到哪一门课的内容。那一刻我觉得,这里的学科都有明确指向性。”陈愉聪回忆,“感觉这里和大学校园的氛围不太一样。”走进青岛市技师学院的第一天,他便接触到一个新理念——“工学一体化”。因为技工教育本质上就是就业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职业性,最好的培养模式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陈愉聪(右)在上课
于是,陈愉聪有了一系列切身体验:夏天上课时要求穿着长袖长裤的工装;画图的时候不一定非要坐着,站着画也行;平日里不是几门课交叉上,而是主课会安排连上三天……此外,还有相对宽松的课堂纪律。
“我和你们之间不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你是一个工人,我是你们的老师傅,我们之间是师徒关系。” 徐丕兵老师用一句话解释了陈愉聪的感受,“说简单点,就是在工厂上班什么状态,我们的课堂也是什么状态。”
在工厂里,一名工程师身穿工装是职业要求,大夏天里着工装干活也是常见的场景。“在学校里可以开着空调、吹着风扇上课,可是到了工厂,万一没有这样的条件呢?所以没有风扇的工作环境也要适应。” 走进按照企业实境、耦合专业理念打造的实训室,徐丕兵经常随手就关掉风扇开关。
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后来的习以为常,同学们渐渐地理解了“奇怪”学习氛围背后的逻辑——课堂要与今后的工作场景“无缝对接”,他们已经告别了知识灌输,转向了能力培养,从书本转向实践、从课堂转向生产,“工厂什么样的环境,我们的课堂会1:1复制。”
“电气线路安装与检修”是第一学期的核心课程,这门课连上三天,也是为了更好地让课堂氛围与企业场景对接。“比如说,在学校里这一堂课上数学,下一堂课上语文。但你在企业上班不可能前一个小时做这个工作,然后再去干别的,等下午回来又接着干之前的工作吧?一般都是连续工作几小时或者几天,把一个项目做好。”老师的解释让陈愉聪茅塞顿开。
在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学习体验中,有一项让陈愉聪和同学们感觉不错,那就是考试是开卷考。这可真不是学校要求低、在学业上放水,其实,这也是在模拟工作场景。
“你在企业做项目时,不可能一本书不翻,一点资料不查。高考是不允许带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是允许查资料的,这也是不同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带兵”严格的徐丕兵解释道,开卷考试并不代表“随便学学”就可以了,它考查的侧重点不一样,对操作标准化的要求非常高。
陈愉聪半年画了18本电路图
“一个普通的电工,会修电路,只要灯亮了就行,他们关注的是结果。但我们关注的是过程,是工艺,要按照企业的标准来执行。”陈愉聪如是复述着徐老师的教导。
“我们的期末考试是一道综合考查题目,是老师‘照搬’了在一家企业考察时了解到的项目课题,要考满分还是很难的。”因为忽视了一些标准化细节,陈愉聪遗憾自己仅考了99分。
但凡能在各自领域里实现技术革新的,无不是把基本功练到了极致;而在一项项技术改造中,最先适应变化的,也是基本功最扎实的。
近半年时间,陈愉聪画了整整18本电路图,这是他苦练“基本功”的实证。“学机电,你不会看图纸,将来是不会干活的。”他牢记老师的教导,实操技术领域尤其讲究从基本功开始,许多学徒做基本工序一做就是几年,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基本功,也磨炼了心性。
“老师经常说我们是万里挑一,我们比一般的大学生要厉害,厉害在学得更精,本科学的是理论,‘回炉’学的是实操。一张学历之上,实操技能让我们更胜任工作岗位。”陈愉聪的话里,透着自信和自豪。
“985”毕业生无悔选择
作为一个“老牌”的大学生技师班,毕业后不错的就业去向也激励着陈愉聪,这些就业单位有青岛港、青岛地铁、中车集团、青岛水务集团等。此外,他时常听到老师们提及一位学长的经历,这位“985”名校毕业的学长,10年前就做出了与自己同样的选择。
“如果现在再让我回到当初,我还是会做相似的决定。”今年37岁的袁靖,现在是苏州康纳雷克精密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的高级技术销售经理。2014年春天,从山东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近5年的他,决定到青岛市技师学院“回炉”,为了“把拳头收回来,然后更有力地打出去” 。
袁靖
2005年高考时,一直在农村生活的袁靖虽然学习成绩很不错,但是对大学不怎么了解,对各种行业职业更不清楚。“那时候只知道天天学习,但是自己喜欢干什么、想干什么,基本不知道。”高考填报志愿时,袁靖参考了一下父亲的意见,就报了山东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科四年以吸收理论知识为主,毕业时,袁靖并没有什么职业规划。他先在老家济宁的一家电动车公司干了半年,觉得没有发展前景,于是想着趁年轻出去闯荡一番,各行各业都接触一下,看看自己适合干什么。
“我的专业听上去挺有技术含量,但是在学校里学的基本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到现实岗位中不实用。”袁靖先后去广东、福建、浙江、上海,贵州等省市工作过,在工厂里当过工艺工程师,做过销售代表,还干过连锁超市,做过职校的兼职教师,基本都是普通职员的工作,可替代性很强,“这些工作都不需要我有太强的技术能力,就凭着年轻,还有一张大学文凭。”他回忆,自己平均一份工作干个一年左右,很难坚持太久。
2013年底,袁靖从贵阳回到济宁,“那时候已经毕业四五年了。男人没个一技之长,趁年轻可以找到工作,但只能吃个年轻饭,等年龄再长一点,后面就会很困难。”他认识到,自己必须要认真考虑接下来的路了。
“家里有亲戚从半岛都市报上看到了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的招生信息。”袁靖坦承,“我当时看不到其他出路,这个大学生技师班的消息,对我来说就算看到了一条出路。”
“有老师问我,你怎么想着到这里来了,你到底能不能学到想要的东西?”彼时,袁靖已经27岁,作为技师班年龄最大的学生,低压接配线、PLC编程、气动和液压等技术技能……这些都是在大学学不到的。
期末考试试卷
在到青岛市技师学院学习之前,袁靖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行业之间不停折腾;从技师学院毕业后,他脑海里有了清晰的职业规划,“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去一些大企业应聘时,更有底气了。”
2016年从技术学院正式毕业后,袁靖开始了自己稳定的职业生涯。既有高学历又掌握高技能的他,顺利进入苏州镒升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技术岗;一年后,荣升技术主管,带领一支20人的技术团队;2017年底,拿到了公司30万元的个人奖金。
在这家公司一直干了8年,直到2022年,袁靖跳槽到了苏州康纳雷克精密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担任高级技术销售经理。从事的行业没有变,只是业务从之前做国外品牌变为做国产品牌,袁靖的薪酬按年薪计算。
有技傍身就会很踏实
工作和生活就是这样,一边回忆,一边继续,从来不肯真正停留。时代发展的脚步匆匆,比起个人的业绩,还在学习中的陈愉聪更想了解学长当下的感受,希望他的见解能给自己未来以建议和启示。
其实,对于自己当年引发热议的惊人之举,袁靖说,自己毕业后干过那么多工作,已经很确定想要学个一技之长,“既然决定了,就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比起“回炉”,高学历毕业生回技校再学习这种行为,也被形容为“淬火”“充电”。袁靖笑称,“‘回炉’这个词儿挺接地气,也更接近实际。”
在此前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袁靖把自己的职业道路概括为“本科学历为本,回炉经历为用”。本科毕业求职时,他在人才市场看到,许多企业打印出一长串用人技能要求,“我除了有个毕业证,什么都不会”。后来,他在青岛市技师学院的操作教室里第一次接触到那些技术,再去企业面试,“我最起码知道这些东西了,能答得上来”。
袁靖表示,自己考上山大,在山大读书四年,这段经历证明自己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有了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在技师学院的学习,则让自己觉得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领,“有技能傍身,就会觉得很踏实”。但他也承认,大学文凭仍是他的求职敲门砖,“没有本科学历,企业也不会要”。
大学生技师班在上课
在这一点上,给“回炉者”上过课的徐丕兵老师表示认同:对比直接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学毕业生们确有过人之处。“为什么这帮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把技能学好学精,从学会到会学?一方面与学院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有关,但更多的是他们在大学时培养了良好的思维逻辑。”
在苏州任技术经理的8年多里,袁靖参与招聘过不少大学毕业生。“我们招的基本都是本科生,还有研究生来找我面试。”袁靖说,有个研究生很明确地跟他说,虽然自己有个研究生学历,但是实际掌握的东西很少。
“来找我面试的好多人会先问我,自己能不能学得会。”袁靖会以自己的实际经历坦诚地告诉他们,“没有能不能学得会这回事儿,要看你想不想学得会。想学,都可以。”
有着丰富求学、工作经历的袁靖,也有一些话想和陈愉聪这些学弟以及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分享。“现在的小年轻,就像当时我刚毕业一样,总想什么都尝试一下。”袁靖说,自己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给他们的建议就是脚踏实地去做,不要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
“还有更关键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坚持,不要朝三暮四的,这个干半年觉得没意思,那个又干一年,最后黑瞎子掰棒子,啥都捞不着。”袁靖说,自己工作这些年最大的感触就是,不管干哪一行,坚持住,行行都会出状元。
“如果回到2014年,只要我仍在当时那种处境之下,只要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不管是我曾经就读的技师学院或者其他的培训机构,我还是会选择。”袁靖很感谢自己10年前的选择,“不后悔。如果没有青岛市技师学院‘回炉’的经历,自己大概率还是重复毕业后几年的故事,随便找个工作做一段时间,然后觉得没有发展前途再离职。”
链接>>
两条腿走路的“π型人才”
近些年,大学毕业生到职校“回炉”现象逐年增多。据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统计,近两年,学院招收“回炉”考取技术技能证书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累计超过150人。有学生表示,“‘回炉’并不丢人,‘无事可做’才会觉得丢人。”
无论是为了自身就业还是制造业市场人才需求缺口,“本科学历+技能证书”正成为一些大学毕业生求职时的配置。他们更倾向于去职业学校学习一些偏重于实操的专业,“实用”“就业面广”“发展前景好”成为“回炉”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目标,类似汽车维修保养、新能源、智能网联等专业受到青睐。
大学生技师班在上课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这些现象背后,还是要看本科毕业生从哪一类本科院校毕业。如果从进行通识教育的本科院校毕业,这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些毕业生在毕业后可根据自己的就业需要,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但如果是从本来就进行职业教育的地方本科院校毕业,则表明地方本科院校没有坚持职业教育定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回归职业教育定位,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和普通本科有所区别。职业本科学生和普通职业院校学生相比要具备一定研究研发能力,和普通本科学生相比要具备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一线复杂问题的能力。”青岛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崔桂发总结道。
从2009年起,青岛市技师学院在全国率先创办“大学生技师班”,目前已开办15届,累计招生361人,其中本科学历107人,专科学历254人。学生来自269所高校,其中不乏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85”“211”高校,还有部分学生毕业于国外院校。大学生技师班组建时,根据企业用工需要季节以及学生意愿等,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取了最为灵活的政策,采用两套学制模式:一是“1+1”学制,即一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就业实习;二是“1.5+0.5”学制,即一年半在学校学习,半年企业就业见习。崔桂发院长介绍:“我们给‘理论+技能’的培养模式总结了一个通俗的说法——两条腿走路的‘π型人才’,根据我们的跟踪数据,毕业生门入职知名企业后,薪酬高于平均水平,很快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
“我们到企业去调研的时候,企业的评价还是非常肯定的,有的单位还说越多越好,欢迎到他们那儿去就业。”崔桂发认为,大学生到职校“回炉”代表了一种适应就业的趋势,“大部分学生本身具备了非常好的理论基础,到职业学校以学习技能为主,毕业后的学生会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 每人一双!青科大2万余名本科生领到液体黄金鞋!
- 道歉与反思、被离职、被降薪、被“回炉”…… 跌下神坛的基金经理们
- 即墨一驾驶员实习期酒驾被查,还未“转正”又得“回炉”
- “回炉”强技,赋能提升!青岛市全力打造家政服务提质扩容的“青岛模式”
- “回炉”强技 赋能提升 青岛全力打造家政服务提质扩容的“青岛模式”
- 挪威工程院院士来到山科大课堂授课,为本科生人才培养埋下“科学种子”
- 党报荐读丨加纳本科生缘何来山东读职校?
- 半岛观察|青岛这一做法被商务部点名表扬,还要全国推广!“两条腿走路”蹚出的“青岛经验”
- 姚明谈中国女篮:我们这时不能头脑发热!
- 青岛好人丨免费午餐?这个真有!平度一小老板已为80个老人送了769顿饭,他是头脑发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