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花高价收购,后拆零件出售!无处安放的民俗文物

2024-03-18 20:4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730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永端

莱西市南墅镇,以往安静异常的那个小院里年后又传出了铁器的敲打声。两个年轻人手持锤子和螺丝刀正在奋力拆卸陈旧的电视机。事实是,这些电视机是民间收藏者原希建花高价从各地购买回来,计划建一个行业博物馆用的,可由于博物馆难以建成,保管成本又很高,无奈之下他不得不拆成零件出售。

同样,在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馆长姜殿平面对26年来奔波全国各地收集购买来的11.6万件民俗文物,颇有些无奈,尽管他已为这些收藏两次扩容,但3个场所仍装不下。

老式手电筒

不管是原希建拆卸电视机卖零件还是姜殿平为文物扩容,他们有一个同样的心愿: 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文化和故事,让民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500余万元收1.2万余台旧家电

“把这些电视拆卸了卖废品,时因仓库里实在安放不下了。”在旁边帮衬着两小伙子干活的原希建说,“旧电视里有些值钱的零件,卖掉还赚几个。”

身为私营业主的原希建,其实并不想将眼前堆积如山的旧电视机卖掉,毕竟20年来他视这些花500多万元收集回来的旧电视如宝贝。

一个私营业主,喜欢上收藏废旧电视,这要从原希建最初的职业说起。

1988年前,当时的原希建还是个年轻小伙,那时的他聪明、帅气。自小对家电的热爱,让他学了家电维修技术。

“那时学家电维修,除了热爱也是为生活。”原希建说,经过数年的学习实践,他已经掌握了收音机、录音机 、电视机以及简单电影机的维修原理。

2002年,一次不经意间,原希建到一家废旧家电市场看家电,眼前一台电视机让他着迷。

“好多年来,自己经手维修的家电那么多,从没见过那么古老的电视机 。”原希建说,看着那台电视机摆在那里,他赶忙问废旧家电卖主,并将那台家电花50元买走。经电视商标和数据查询,原希建才知道,那台电视生产于上世纪70年代初。尽管这台电视历经半世纪,但还能显象,原希建不得不佩服当时国内电视生产技术。从那之后,原希建喜欢上了废旧电视。

“因为我懂得电视工作原理,不管是电视,录音机、收音机我都懂。”原希建说,此时,他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将一些老电视、录音机、收音机购买收藏,再将这些老玩意维修。

从2002年开始,原希建行走在了莱西市、青岛市以及青岛周边的电子产品旧货市场上。一年下来,被他淘回了很多旧货。白天去淘货,晚上则在灯光下为这些旧货“诊疗”,显像管不显了,里面的线路出问题了,经他维修后,屏幕上又出现了影像。

原希建收购回的很多家电被拆卸卖零件

除了去旧货市场淘电视外,他开始在旧货市场上淘起了收音机和录音机,和一些古老的电影机。为了买到他想要的中国产的最早的电视、收音机 、录音机以及电影放映机,他乘飞机穿行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合肥、四川和天津等省市的旧货市场。到2022年的20年间,他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旧电视机 、录音机 、收音机和放映机等多达1.2万余台,而这1.2万余台家电都被原希建亲手维修过。20年来,收购这1.2余台家电,先后花掉了500余万元。

无力建博物馆,拆卸家电卖零件

记者在原希建盛放旧家电小院子的数间房屋里发现,上万台家电不光是国内的,还有国外的。

“最早有产自荷兰上世纪40年代的。”原希建说,“我国1959年生产的电视机,我这里也有。”

面对一台台被淘回的“宝贝”,当初的原希建觉得眼前的这些产品尽管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代表了我国电视机 、收音机 、收录机和放映机产业的发展史,每一件产品都有一段故事。

面对这些镌刻着时代烙印的物件,他曾希冀在当地建一个以电视机 、收音机为代表的博物馆,让自己这些年从各地搜集来的万余件“文物”展示在公众面前,尤其让青少年和中年人了解那段已退出舞台的历史。

出现在我国最早的冰柜

之后他曾设想着建设博物馆。期间,他摆设电器的五间房子还迎来了一些团队的参观和一些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调研,都认为他“收集的产品看了令人震撼,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值得建一座行业博物馆。”

“面对参观和调研,当时我信心十足,总觉得建博物馆的曙光就在不远处。”原希建说,十足的信心之后,他并没有等来行业博物馆的规划和建设。面对每年盛放废旧家电房屋的租金以及专人看管和搭理的工资,原希建意识到建设行业博物馆“很遥远”。

“每天守着它们,现在看来没有意义。”原希建认为不如干脆拆了,卖零件和废品。2021年开始,他停止了“重金收购”,开始“拆卖零件”,以补贴房租和减少开支。

“起初我雇用的人,他们不会拆卸,我就教他们。”原希建说,“慢慢的,他们都成了拆卸的行家,知道哪些零件和稀有金属值钱,哪些不值钱。”

3年里 ,他拆卸了数千台电视机、收音机,每每拆卸一批废旧家电,原希建就派车运到市场或通过网络寻找全国各地的买家谈价出售。

“我的这些藏品,再有10年也拆卸不完。”原希建说,“慢慢拆,慢慢卖;拆的多了,损失就少了。”

代表时代的老物件不能消失

与原希建不同,姜殿平收集民俗文物的初衷源自遗落民间“老物件”的情感,二他收集的年代比原希建更早。

1996年,姜殿平所在村的经济发展比较薄弱,身为村主要负责人的他上任第3年,村里在上级要求下进行固定资产重组。重组过程中,村集体几台老化的大型脱粒机和拖拉机要处理。面对“老掉牙”的农用机械,当时有村民建议将脱粒机和拖拉机卖掉。

公平秤

“当时我觉得脱粒机和拖拉机代表了村机械化耕种的一个时代。”姜殿平说,“我就对村民说‘这些老物件先别卖,留一留’。”

1998年,姜殿平工作之需到法国学习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发现法国竟然有中国的磨盘和瓦缸。他向身边的一名法国翻译询问,翻译告诉他,这是一个华人居住区。这里的华人尽管身在异乡但心系中华,所以才将磨盘和瓦缸从遥远的中国运到了法国。当国内的这些生活器具被逐渐遗弃时,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却将“乡愁”带到了国外留存在身边。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姜殿平说,“中国经济尽管发展了,但代表一个时代的老物件不能消失。”

回国后的姜殿平又跑到老化的脱粒机和拖拉机面前琢磨了半天,认为自己将“两个‘老伙计’”留下的决定是正确的。此时的他觉得身边的这些老物件不但要留下,那些即将消失在民间的老物件更当收集回来。于是他发动村里的党员一道在他所在莱西市的民间收集起了老物件,之后他们的脚步还遍及了平度、即墨。再到后来,他们来到了烟台、威海等半岛地区。

姜殿平(右)向记者展示最近收购的文物

另一次赴我国临近的国外考察是在2000年,这次他考察的重点还包括这个国家的一个民俗博物馆。在这个民俗博物馆里 ,他惊讶地发现了我国农村的一些生活用具,竟然摆在了这个国家的博物馆向世人展览。

“回国后,我在想我们国家的东西怎能流落到国外呢?”姜殿平说,“应该将国家一些被遗忘了的器具留下来。”

之后,姜殿平开始带着队伍前往山西、陕西、河北、天津、东三省等地,搜集收购起了流落的民俗文物,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集中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姜殿平看来,只要是伴随国人生活左右涉及“衣食住行用”具有一些年岁的器具,都算是民俗文物。一直以来,小到几厘米的绣花针,大到10余米的加长林肯,都被他收购了回来。

当这8万余件文物集中到一起,曾引起当地官方注意并重视。此时的姜殿平思考着要在莱西本土上建设一个民俗博物馆。

原希建购买回的家电

当他和工作人员带着材料走进民政部门,说要成立一个民俗博物馆时,当时民政部门的审批人员很诧异。当审批人员走进民俗文物的王国时,眼前的藏品令审批人员震惊了。很快,“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胶东博物馆”)审批成功,这也成为当时的山东省第一个民俗博物馆。

博物馆里,姜殿平顺手拿起一杆秤向参观者展示。

“别看他不起眼,这可是我国公平秤的鼻祖。”姜殿平说,这是他在收集老物件过程中,从龙口淘回的一杆铜制的公平秤。这杆国内少有留存的公平秤被淘回后,多个省份的省级市场监管局要花高价买走,被他拒绝。

老式煤油灯什么样子?古时胶东新人入洞房的当夜点什么样子的油灯?普通家庭和新人所用的几十个各式各样的煤油灯,都被姜殿平收集购买了回来。而这些古老的油灯,经拾掇添加煤油,仍可以点燃。

旱烟袋

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冰柜长什么样?这个答案可以在胶东博物馆找到。

众参观者对眼前的一个木柜子模样的器具打起了精神。姜殿平说,他们眼前的这个重达六七十斤的木头柜子就是出现在我国的最早的冰柜,冰柜是从天津一大户人家收购回来的。

“收购这个冰柜时,这个大户人家告诉我,他们先辈当时在朝廷做官。”姜殿平说,“后来这个冰柜就在他们家里流传了下来。”

收购回这个整体木质结构的冰柜后,姜殿平经多方查询得知该冰柜是当时的德国外交使臣带来送给晚清的供礼。这个距今已逾百年的外木质内金属冰柜若放入冰块,仍可用。

清朝大生意人雇用他人看店售物收钱,银票或银元放在哪里才放心?博物馆的一个钱柜揭开了这层面纱。清朝的钱柜是一个类似木桶的物件,但与木桶不同的是,这个钱柜的上方安置了半圆形的倾斜木板,而另一个半圆形不但可上锁还有一个银元投送的小孔。如此以来,投进去的银元或银票没有钥匙则难以取出。

有些年岁的邮政包裹棉布

博物馆里还是一个鞋子的世界。200年到如今的鞋子这里都能找到。

“不管是大还是小,”姜殿平说,“每件展品都集中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无处安放的民俗文物

山东省第一个民俗博物馆在莱西的创立,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同时一些美国等国家的友人也来到莱西参观和了解我国民间近代史的遗迹。

向美国友人介绍馆藏文物(资料图)

山东省第一个民俗博物馆在莱西创立,让博物馆里的数百件文物走出了莱西、青岛和山东,代表各级官方参展。

山东省第一个民俗博物馆在莱西创立后,没有让姜殿平停止收集民间文物的脚步。直到今年3月中旬,他还收集和购买了一个贴有“中央财政部税务”等字迹标签的“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卫辉纱厂”的邮政包裹棉布。

胶东新人入洞房用的煤油灯

至此,民俗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已达11.6万件。这些民俗文物涉及“木、石、丝、竹、铜、铁、陶、瓷、麻、纸”等。

事实是,在26年的文物收集、购买和收藏过程中,起初的博物馆已经无法存放堆积如山的民俗文物,以至于这些文物不得不寻找新的场所。

“26年里,主馆身后又扩容了2个分馆。”姜殿平说,“后两个分馆主要放置一些个体较大的文物,如各类古老的自行车、汽车、吊车以及青铜马车等器物。”

为了让参观者都能相对完整的目睹每个时期的历史遗迹,姜殿平不得不建起临时的铁皮房盛放文物,而铁皮房里的这些文物已经放置了五六层,高达五六米。

和原希建一样,一直以来姜殿平也期待着建起一个能盛装的下11.6万件民俗文物的博物馆,让更多国人、国际友人,了解莱西、青岛、胶东、山东和中国,让民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