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5部手机连轴转!她在病床上开家政公司,残疾女老板9年助上万人次就业

2024-04-28 22:38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阅读 (52350)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芳

枕头边5部手机24小时不关,五六十个微信群不停提示来信,从家庭、孕产妇、孤老病患,到保洁、月嫂、护工,每天清晨6点到晚上11点,无数“需求”如同两条线,在她手中交会、连接……

13年前,她突遇车祸,高位截瘫,一张病床成了禁锢身体的枷锁;

9年多来,她的家政公司渐成规模,业务成交上万人次,一张病床就是她的工位。

她执着地咬定:“只要肯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单人床·手机·公司

“中介费是第一月工资的10%,你先交押金,等入户能干得住,再交剩下的钱……”4月24日上午9点多,平躺在病床上的于春梅在电话这头一遍遍地解释着。

电话那头,是一位50多岁的大姐,几天前,于春梅给她介绍了一单入户做保洁的活,可到了约定时间,雇主打来电话说没见到人。

于春梅躺在床上办公

于春梅赶紧跟大姐联系,谁知原因竟让她哭笑不得。原来,这位大姐是第一次接单家政工作,心里存有诸多犹豫:雇主好不好相处?工钱划不划算?押金该不该交?

……

左右放不下的态度拖得她始终迈不出家门,让于春梅在老客户那里“爽了约”。

尽管如此,于春梅还是耐心地跟她做工作,“知道了……明白了……”直到大姐支支吾吾的语气转变为明确的回应,一通电话已经打了10分钟。

刚挂了电话,又弹出微信提示:有位老客户想让于春梅帮其朋友雇个月嫂。于春梅赶紧把这条消息编辑成一段文字,发在月嫂家政群里。

不一会儿,群里陆续有人留言,询问雇主家的情况。于春梅针对群里每个有意应聘者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对应建议,等挨个问题回复完,又耗掉了半个小时。

电话打得太久,于春梅向她的右侧转了转头,胳膊和肩膀也顺势向右微微挪动了一下,身体虽然不听自己使唤,但她仍下意识地伸手摸了摸腰间右下方,生怕压住了导尿管;她的胳膊有点冷,于是往小臂上套了一个套袖;长期卧床,她的肠胃功能运转缓慢,为应付时不时痉挛的胃,她从枕头下摸出一片暖宝宝,撕开包装,贴在了胸口下方。

微信群里的信息依旧不停弹出,电话一个接一个打进来……这,就是于春梅的生活日常。

于春梅自己缝制的指套

今年是54岁的于春梅开办家政公司的第十个年头。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嘉陵江西路的一幢高层居民楼里,于春梅家的房门敞开着,走进去是一间客厅,两间卧室。客厅的墙上贴着“乐佳帮家政服务”几个大字,旁边挂着的几块宣传板上,是家政业务介绍等内容。

其中一间卧室里,放着一张一米八宽的床,枕头旁是5部手机、两个手机支架,有4部手机始终连着充电线。这一切,为于春梅搭起了一间专属于她的“办公室”。

平日里,于春梅就通过枕边的这几部手机处理着各种公司事务,五六十个家政群里都是她这些年保持联系的家政人员,被她按照每个人擅长的技能,分成了月嫂群、保洁群、护工群。接到客户需求时,她就在各种群里寻找匹配合适的家政人员。

于春梅家里的另一间卧室改成的宿舍

对躺在床上的于春梅而言,信息是海量的,手指仿佛装了“永动机”,在屏幕上点击、滑动……大拇指已经有些变形外翻,左手拇指内侧磨起了两个厚厚的老茧。于春梅特意用一块黑色的布料给拇指做了个指套。但有时信息来得太频繁,指套影响了刷手机的速度,她干脆摘掉扔在一边。

紧挨着于春梅卧室的另一间屋,被她改造成了员工宿舍,里面放了几张双层床,“如果有从外地来的、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家政人员,可以免费住在这里。”于春梅说,“最多的时候,家里住了十五六个大姐。”

车祸·离婚·念头

如今的一切,并不是于春梅原本的模样。

1998年,她从潍坊老家来西海岸新区打工,并在这里拥有了一段爱情,婚后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买房置业,她和丈夫经营起一家宾馆,生活过得安稳殷实。

可这个普普通通的四口之家,衣食无忧的小日子,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扭转了方向。

2011年7月份,于春梅开车上路时,与一辆出租车发生车祸,导致她颈椎损伤以致颈椎以下高位截瘫。

长期用手机办公,于春梅的大拇指有些变形

“听到医生说‘瘫痪’两个字的时候,我死的心都有了。”在医院醒来后,于春梅只看到头顶上的无影灯照着自己,随即又在麻醉中昏昏睡去,“如果醒不过来就好了,那一刻觉得我的人生完了……”

于春梅的母亲早已过世,手术后,年近七旬的父亲从潍坊老家赶过来,陪伴照顾了她一段时间。每次看到一头白发的父亲腰都直不起来,却要费劲地蹲在地上给自己清理尿袋,于春梅有说不出的酸楚。

“一定要振作起来。”她这样告诫自己。

谁曾想,慢慢接受现状的她刚要重拾生活的信心,打击却接踵而至——2013年,丈夫提出离婚。

“毕竟我要一辈子躺在床上,我理解他,他带孩子也不容易。”就这样,两个儿子跟着爸爸,离开了于春梅的生活。

无数个日夜,于春梅像被抛进了无边的黑洞,只能绝望地躺在床上。

住院治疗花了一百多万元,为了还债,家里还卖掉了一套房子,年迈的父亲也没法长久守在身边照顾自己,孤身一人的于春梅只能依赖护工的照料。今后如果没有经济来源,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

“你得找点事儿干,要不容易胡思乱想。”浑浑噩噩的日子没有头,还是护工一句善意的劝慰点醒了于春梅。

她想到自己住院时请中介找过一些护工,于是就琢磨起做家政中介这一行。“我自己有房子,可以给暂时没找到工作的护工提供免费住宿。”住院治疗时,于春梅看到不少护工没地方住,就睡在医院的走廊里,她也想尽自己的力量帮一把,“自己淋过雨,总想给别人撑伞”。

一个大胆的念头萌生后,家政公司就在于春梅那间不大的卧室里开业了。

帮手·起步·200元

今年59岁的张肖娃是2015年认识于春梅的。那年还没出农历正月,她刚从陕西老家来到青岛市区干护工,经一家家政公司介绍,去西海岸新区照顾一个瘫痪在床的病人。

这个病人就是于春梅。

这是一个长期活,是家政人员都愿意接的单。但是第一天从市区坐车去西海岸新区见面时,张肖娃连行李都没有带。

作为于春梅的护工,张肖娃陪伴她十年

张肖娃干过几年家政,入户照顾过老人和孩子,她知道入户家庭最难相处的,便是雇主家里住的人多。那段时间,于春梅的父亲和双胞胎儿子正好在家暂住,也就是说,“这个家里住了三代四口子人”。

坐上公交车的张肖娃,一路都在担心,“担心老人不好相处,照顾不好受埋怨”;“担心孩子也不好相处,刚上小学的男孩活泼好动”;“最担心病人不好相处,长期卧床的人情绪都易怒”……

等进了于春梅家,张肖娃悬着的心反而落了地。她发现于春梅是个乐观又坚强的人,躺在床上还在忙活着开公司,“那时她的家政公司刚刚起步,什么都是一抹黑。”

没过几天,张肖娃回市区取了行李,她决定留下来帮帮这个自强的女人。

创业初期的于春梅没有现成的客户,每天只能在一些找工作的网站上浏览帖子信息,看到有人要找护工或者月嫂,于春梅就打电话过去,自报家门,推介自己的家政公司,问清楚对方的需求,记录下来。

就这样磨破了嘴皮子,等着好容易联系上一个客户,手头却没有现成的家政人员,这又该去哪里找?

张肖娃便在自己的老乡群里发消息,招募一些在青岛的务工人员,逐渐帮助于春梅组建起了自己的家政队伍。

张肖娃帮于春梅穿衣服

熟悉的老乡还好,有张肖娃做担保,大家愿意在这个刚起步的公司里试试机会。可是招募到一些不认识的务工人员,对方要求先到公司看看,“一脚踏进门来的人,什么样的表情都有。”于春梅回忆,“有人朝我竖个大拇指,然后就走了;还有人进门后直接翻白眼,你这样躺着能帮我找工作?”

既当老板又当员工的于春梅,在床上动弹不得,很多事只能靠张肖娃跑腿,而日夜照顾于春梅的张肖娃,也愿意多为她搭把手,“有时候看着她整理客户和家政人员的信息,忙到凌晨一两点钟都不睡觉,我心里还是挺佩服的,正常人干工作也很少有这么拼命的……”

于春梅每谈好一个雇主,就由张肖娃带着家政大姐上门面试、签合同。

“有一个周,带着不同的家政人员去雇主家面试,去一家,没成;再去一家,又没成。到第五家时,才顺利通过面试,留下了我们推荐的家政人员,签了合同。那一单挣了200元,我和春梅开心了很久。”张肖娃望向卧室床上的于春梅,感慨地回忆道。

闲聊·主心骨·乐趣

为了让公司尽快步入正轨,于春梅给家里添置了三张桌子作为课桌,定期请一些家政专业老师来给大家做岗前培训。一些新手在这里学会了如何照顾新生儿、护理病号和老人。

“除了培训技能之外,一些细节也要嘱咐到位,比如进门要换拖鞋、洗手,自己带的东西要规整好,如果带拉杆箱入户,进门前要把轮子擦干净……”于春梅说,自己培训的家政人员面试通过率高,就是赢在了这些细节上。

于春梅的用心留住了一大帮闲散靠活的务工人员,愿意接她安排的活,很多大姐把她那里当成了家,来自天南地北的打工人凑在屋里聊聊天,也能缓解一些思乡的情绪。

时下,有四位外地来青务工的大姐就住在于春梅家里。

一位来自云南的大姐站到于春梅床前,聊起自己的打工经历:只身来到青岛,缘于她在网上联系到一份需要长期护理老人的工作。

于春梅床头的5个手机

进门前对方介绍老人体重140多斤,谁知道接手以后才发现,老人体重180多斤,单薄的她根本搬不动。有一次,她扶老人从轮椅上起身,老人一个趔趄,整个身子朝她压了过来,她一下子重重仰倒在地,后背摔得青紫一片。

说到这,大姐挽起衣服,把后背展示给于春梅,“你看,现在还贴着膏药呢。”

“骨头没伤到吧?”

“应该只有皮外伤。”大姐回答完,话锋一转,问于春梅,“今天还没有合适我的活?”

“有一个老客户要找一个照顾孩子的阿姨,不过人家要求会开车。”

“哎呀,在农村老家,我可是开过摩托车、拖拉机的!”

于春梅无奈地笑笑说:“你没有驾照,上不了城里的路。”

住在于春梅家的外来务工人员,多数出身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比较困难,“要不是被日子逼的,谁愿意跑这么老远,就干个打扫卫生的活?”

联系找活时,于春梅会注意维护大家的权益,谁在雇主家里受了委屈,她都会帮着出面。

曾经,一位大姐入户护理老人,这位老人生活节俭,吃饭定量,大姐在老人家里吃不饱饭,总是饿肚子。于春梅就找到老人,委婉地提出要求,“最起码让她吃饱,不然怎么有力气照顾你呢?”

有务工人员在于春梅家住了一个多月,换了七八位雇主,每次介绍的活都不满意,于春梅还是会耐着性子给她找活,一句“出门在外都不容易”,道尽一切。

背井离乡出来干家政的人,生活压力大,不少人会流露出负面情绪。一位河北大姐在于春梅的家政公司干了四五年,她是老伴去世后瞒着儿子跑出来的,时常抱怨:“我以前是教师,后来去了企业,如果从教师退休的话,工资能翻两番呢,还至于出来打工?”

“别去想假设的事,我还假设我能跑呢。”于春梅指指自己的腿安慰道,大姐的气就消了一半。

前几年,于春梅与时俱进,花钱用上了面试软件,雇主和家政人员可以在线上“小房间”进行面试,相互了解后线上就能签约。

于春梅家里的墙上,贴着家政公司的宣传板

“对于我们这些残疾人来说,网络科技的发展,解决了我们生活上的很多麻烦,真是太便捷了。”线上交流省了很多跑腿的烦恼,让于春梅的小公司能够“高速”运转起来。

于春梅坦言,现在的家政行业非常卷,“以前雇主不太挑人,家政公司把大姐送上门,一般都能通过。可是现在的雇主会提出很多条件,比如要求身高1米6以上,或者要求长相端正。有人要求新手,认为新手干活不会偷懒;有人要求有经验的,省得干活毛手毛脚……”

尽量满足雇主的需求,尽心帮家政人员找到合适工作,于春梅只能更努力一些。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要忙到11点,有时候一些医院着急找护工,会在凌晨两点多打来电话,也毫无怨言。

“有单再晚也要处理,不然以后谁还敢找你?”于春梅不会因身体残疾而对自己降低要求。她的坚持也让公司口碑越来越好,主动来找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单一单地积累,于春梅的家政公司业务量越来越多,从一周成交一单,到现在一天最多能成交三四单,最高峰一年成交1000多单。

9年多来,于春梅的家政公司一共为社会输出家政人员上万人次。

每单业务成交有三四百元的收入,一年下来能稳定在十万多元,“虽然挣得不多,但是把自己请护工的钱和生活费都挣出来了,也算是自食其力了,我很满足。”于春梅说,工作让她感到充实,也让她慢慢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每天为这么多人找工作,忙得都快没时间睡觉了,哪儿有心思胡思乱想?”

梅花香自苦寒来。于春梅励志的创业故事得到了爱心回馈,一些客户跟她签订长期合同,“就是觉得她靠谱”;从2022年开始,西海岸家政协会每年给她送去3000元援助金……

“只要肯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于春梅说,这就是她对人生的感悟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