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人”科学家:薛其坤

2024-06-24 17:0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54783) 扫描到手机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的荣誉。令人瞩目的成就之下,哪些关键词可以概括他的人生经历?

“皮实”的山东人

薛其坤出生在山东省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家里兄弟姐妹比较多。读小学、中学时,农村条件还相对落后,大人们都在为生计而努力,他每天看到的就是父母起早贪黑干农活的背影。

“皮实啊!”薛其坤用带有浓重山东口音的普通话这样形容自己。因为从小在相对贫穷落后的环境下长大,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人的意志,所以薛其坤认为自己的性格其实是相当乐观坚强的。

因为沂蒙山区人“皮实”,才能一路走来,没有被困难打倒。凭借这种“皮实”、不怕困难、不服输的精神,他带领研究团队继续前行,迎接一个个新的困难和挑战。

2008年,他开始带领团队研究“量子反常霍尔效应”。15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不断尝试,不断失败。1000个样品反复测量,一次次不顺利、调整,再测量……

2013年,薛其坤团队终于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引起世界物理学领域的轰动。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激动不已,评价说:“这是从中国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停不下来的“7-11先生”

薛其坤有个外号,叫“7-11院士”。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早上7点进实验室,一直干到晚上11点离开,这样的作息,薛其坤坚持了很多年。

“7-11”的养成源自薛其坤读博期间在日本学习时接受的“魔鬼训练”。1992年,到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报到的第一天,薛其坤就拿到了一份实验室内部规则,除了一些注意事项,上面还明确规定了作息时间:早7点,晚11点,全员遵守,不得违反。

从2009年起,薛其坤院士就带领其团队开始向量子反应霍尔效应的实验发起冲击。就像当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一样,薛其坤院士始终保持每天早上7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才离开的工作习惯,所以很多同事也因此称呼他为“7-11先生”。在钻研科研的这几十年间,薛其坤几乎在不睡觉的时候都是在工作,有的时候一天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的休息时间。

“我常说,要挑战国际上的权威 ,做科研需要持批判的态度,坚定自己的方向,才能把工作继续往前推进。”在薛其坤看来,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工作需要长期扎实的研究态度,把每一步的攻关做到极致。

“笨人”科学家

已故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曾经说过,“数学是笨人学的”。在薛其坤看来,“神童”和“天才”很优秀,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他们才能去研究数学、搞科研。

“吴老所说的‘数学是笨人学的’,指的是在天赋之外,后天的努力和坚持更加重要。科研同样如此。”薛其坤说,不要认为科学就一定是高深的,再高深的学问,也是在找到方向之后,一步一脚印,慢慢从基础向高深推进的。

薛其坤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天才”,要好好做一个“笨人”。他认为,所谓的“聪明”其实就是智力的体现,天生的因素非常大。但大部分成为科学家的人才都是通过自己勤奋学习,从基础知识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练就好的技能本领。

“我认识的科学家大部分都是非常勤奋的,对大多数人来讲,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勤奋是基本的要求。”薛其坤说,“可以说我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三分天分、七分努力。”

勤能补拙,薛其坤凭着勤奋补齐了语言的短板,也为自己打开了更广阔的物理世界。

读研期间,薛其坤被邀请在物理学规模最大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作报告。为了克服语言问题,他把20分钟的报告中要讲的每个英语单词、每句话都写下来,模拟练习了80多遍。最终,不仅演讲内容能脱口而出,对时间的把握也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基本上能精确到提前5秒钟结束。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2010年,被称为“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南科大正式在深圳筹建;2020年,薛其坤任校长。

与传统高校的育人形式相比,南科大实行书院制和完全自选专业,学生入学第一年不分专业,实行“1+3”和“2+2”的“通识+专业教育”。在引进教师时,对年轻教师实行“非升即走”。但需要强调的是,考核时不完全看论文数量,而是结合教学与科研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

薛其坤认为,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深圳要变成一个引育人才的高地,南科大要发挥重要作用,不但要把全世界最优秀、最有活力的学者吸引到南科大,还要通过他们培养未来的高水平人才。”

顶尖大学不一定规模很大,但一定要集聚一批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南科大会继续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招收最优秀的学生。一组数据显示,南科大教师队伍中高层次人才占50%以上,其中还包括60多位中外院士。从学校的领导班子来说,现有正副校长7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这对学校的事业发展具有一定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