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探访薛其坤家乡:那艘“小船”启航的山村

2024-06-26 10:1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62270)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牛晓芳 谷朝明

沿着盘山路绕过一座又一座山头,一块醒目的白色石牌终于出现在眼前——西峪村。这是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薛其坤院士的家乡。

除了村口那块建于2019年的地标外,这座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高都镇的小村庄,看起来同沿途的每一座村庄无异,白墙红瓦掩映在夏日的郁郁葱葱里。

在多个公开场合,薛其坤曾自喻为“一艘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并多次提到山东人的性格特质对他逐梦科研路的帮助。探寻“小船”驶出的痕迹,一位科学家的成长之路徐徐展开。

薛其坤的“拧劲”

生于1963年12月的薛其坤,在艰苦中磨砺了乐观、坚强的性格。

在堂叔薛庆存眼中,薛其坤是个人人都喜欢的孩子:和同伴们一起“摸鱼捞虾”,擅长用玩笑话把大人们逗乐,是他的一面;听话懂事,每逢假期都要回家帮忙割麦子、干家务,是他的另一面。让薛庆存印象最深刻的,是薛其坤的“拧劲”。

“其坤是那种拧劲的性格,非要把事情搞懂。学习的时候,遇到不懂的问题,不管是在吃饭还是干什么,都要先去翻书,弄懂以后才回来吃饭。”薛庆存说道。

在当地方言中,人们用“拧劲”形容人“犟,一根筋”。在薛其坤身上,“拧劲”成为他身上宝贵的特质,助他在学习上出类拔萃,自小学至高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优异的成绩背后,是家人的放心与省心。“放学回家就帮忙干活,我摊煎饼,他拾柴火、烧柴火,还要哄孩子。”在母亲孙云花眼中,薛其坤自小就是听话、能吃苦的孩子,是家中那个能帮父母分担繁重劳务的长兄。

薛其坤的家乡,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高都镇西峪村。

“也没见他做作业,但是从小学习就很好。也不管他,也不问他,我一个字都不识。他就是自己干,自己学,吃苦。”孙云花说道。

在长辈们眼中,薛其坤的学习天分早已显露。

薛其坤的初中老师李大年回忆,薛其坤在读高二那年,参加了县里组织的首届“物理化学数学竞赛”,获得了物理、化学第一名和数学第二名的好成绩,在物理方面的天赋在彼时已初露锋芒。

“我砸锅卖铁供你上学,人家不上咱不用管他,咱得好好上。”孙云花说,因为薛其坤在学习上的优异表现,他们作为父母为支持儿子的学习倾注了全力。

薛其坤的母亲,孙云花。

薛庆存记得,为了支持儿子上学,薛其坤的父母曾去邻近的新泰卖苹果、卖豆腐。“上大学时,他们家里粮食都不够吃的。”薛庆存回忆,薛其坤的父母依然扛着地瓜干到粮站换粮票,“好让儿子带去学校吃饭用。”

“再穷也要供他上大学”

求学路是艰苦的,但是在孙云花眼中,儿子“很能吃苦,怎么都行”。

初中毕业后,薛其坤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拔至县城读高中,每两周回家一次。三十多公里的路,他靠步行要走三四个小时,每次回家带走煎饼、咸菜,还有1元钱的生活费。

“其坤没有钱了,去借同村同学的三块、两块,回家就说‘妈妈我借了同学三块钱’。我说‘行啊,我在家借了你拿去还人家’。”孙云花回忆道。

“上大学时候很穷的,我什么也没给他。截了一块布,做了个褂子去的,也没有秋裤秋衣,就穿了个褂子去。做了一个褥子,就这么宽,到济南一个亲戚给他套了一个被子。”谈及往事,老人动情落泪。

“好好上学,长大了好吃馍馍,吃上馍馍就不孬了。”在薛庆存眼中,“上大学、当工人、吃馍馍”就是最好的出路,“没想到他这么有出息。”

薛其坤与家人。

“再穷也要供他上大学”,这是父母的“拧劲”;一心要考取山东大学,这是薛其坤的“拧劲”。

1979年,薛其坤报考山东大学,因几分之差未被录取。因心怀在物理领域持续钻研的梦想,他放弃了去本地一所大学的就读机会,复读一年后,终于如愿考取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

这种“拧劲”,推动薛其坤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持续前进。

本科毕业后,薛其坤将中科院研究生列为下一个奋斗目标,这一考就是三年。第一次考研,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第二次考研,物理只考了39分。虽然在其间也曾获得其他高校读研的机会,但他依然坚持,第三次考研,终于考进中科院物理所。

“这是他人生选择中的两次转折点。”堂弟薛其涛感慨道。

小山村走出8名博士

作为村中较早的大学生,薛其坤成为村里“知识改变命运”最有说服力的榜样,带动了整个村庄的尚学风气。

“科学研究道路上虽荆棘满布,但高峰上的盛景永远值得我们为之倾注,有为者永不会停住向上攀登的脚步。”这是薛其坤精进不息的心声,也是他对家乡学子的寄语。

几十年来,这个只有167户、476人的小村庄里,走出了1名院士、8名博士、15名研究生、30多名本科生,学子们走出家乡后,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比学习、上大学”已成为村中多年来的传统。

薛其坤为家乡成功升学的学子赠送笔记本并赠言。

西峪村党支部书记张强介绍,在薛其坤的影响下,自2018年起,村里设置了“升学奖励基金”,激励村里的学生们好好学习、持续深造。“考上本科奖励1000元,硕士奖励1500元,博士奖励2000元。”张强说,“自奖励基金设立以来,村里每年都有学生考上大学。”

薛其坤为这些成功升学的学子准备了笔记本,他在扉页上寄语:弘扬沂蒙精神,为祖国富强读好书。

尽管儿子更忙了,一年仅在过年时回家一次,偶尔因工作路过时,也只能在家里短暂停留一小时,这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消息也是从儿媳口中得知,但对儿子如今取得的成就,86岁的孙云花仍一遍遍激动地说,“好好干,继续干,为国家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