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丨国家奖励的800万怎么花?李德仁院士:全捐!其恩师与青岛有段渊源

2024-06-25 09:4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1535) 扫描到手机

6月24日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

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

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学成后毅然选择回国

在李德仁院士家中,记者见到了这幅80字的李氏家训,李院士说,这是他曾祖父留给李氏后人的训诫。从他小时候起,这则家训就一直教诲着他和家人,特别是“爱我中华 兴我家邦”8个字为他的科学人生指明了方向。

李德仁:从小就是这样讲的,人民养育了我们,要做研究,应当为中国人做研究,为国家做研究,学成要报效国家,让中国强大。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李德仁院士说,中国要想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1957年,高中毕业的李德仁被录取到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测绘高级专业人才的大学——武汉测绘学院,从那时起,科技兴国的理想就在这位年轻人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李德仁表示,他当时想要建设祖国、强大祖国,做建设祖国的生力军。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科学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李德仁心怀学成报效祖国、让中国变强大的信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大学期间,他几乎看遍了图书馆中所有的测绘学专业文献,为之后的科学研究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李德仁如愿成为了我国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王之卓院士的学生,并于1982年前往联邦德国深造。留学期间,李德仁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他创立的误差可区分性理论解决了测量学的百年难题,并获得了斯图加特大学历史上最高的论文得分,至今无人超越。

随着李德仁在学术界的名声逐渐显露,多家国外科研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在极为优厚的待遇面前,李德仁毅然选择了回到祖国,用学到的知识回报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 “中国人要为自己的国家干活。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中国科学家为中国服务好,理所当然。 ”

带领中国遥感地面系统逐渐强大

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全面启动实施。李德仁作为高分专项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专项副总师,领导参与了该专项的顶层设计,并带领团队开展了高精度数据处理技术攻关,经过10年建设,实现了我国遥感卫星系统的自主可控。

从2013年4月首颗“高分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到今天,高分专项已成功发射14颗卫星,每颗都具备独特的观测能力,涵盖了光学、雷达、红外、高光谱等多种技术类型,拉动了新一代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为我国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做好了技术和人才储备。

李德仁表示,做了10年,他们把中国的光学遥感的分辨率提高到0.5米。“满足了国家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大众老百姓的需要,也支撑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李院士说,遥感卫星通俗地讲就是给卫星装上了看地球的眼睛,它可以从太空看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看得越清晰,获得的可用信息就越多。遥感技术的用途十分广泛,从城市规划、农业管理、气象预警、灾害监测到国防建设等领域,无不与遥感技术息息相关。

近年来,李德仁带领团队积极开展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并同步启动了珞珈系列科学试验卫星工程,目前已经研制发射了四颗珞珈系列卫星。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中国遥感卫星看地球更清晰了。

李德仁说,他和科研团队计划在未来打造一个拥有252颗卫星的“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希望到2030年,让全球更多的人享受中国卫星带来的优质服务。

这个“星座”由四种卫星组成,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连在一起,可用于农业、交通、采矿、海运、智慧城市、智慧农村等,构成一个对地观测网。“建成这样的一个快、准、灵的地球观测网络,为整个国家的强大,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国人的贡献。”

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武大!

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李德仁表示,将把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其中,500万元将交给武汉大学“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300万元交给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他说:“支持对创新人才培养,这是应当做的事情!”

在武汉大学,“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已经连续举办25届,该奖旨在纪念王之卓对测绘遥感事业的卓越贡献,弘扬王之卓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思想,褒奖在遥感、测绘、资环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的学子,激励他们求实创新、服务社会。2023年底,李德仁还出席了最近一期“王之卓创新人才奖”颁奖会,并作总结发言。

“朱裕璧医学奖”则是武汉大学医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每年奖励医学类专业取得突出业绩、具有重要贡献的教师和学生。朱裕璧,是武汉大学医学部的创始人,也是李德仁院士夫人朱宜萱教授的父亲。2006年,是朱裕璧去世的第20年。为了激励后学,纪念父亲,朱宜萱和李德仁与武汉大学的校友联合捐款设置了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多年来,李德仁夫妇总是把自己获得的国家级奖励金拿出来捐给“朱裕璧医学奖”,粗略估计有近百万元。

其恩师参与创建青岛工学院

大学时代的李德仁,是图书馆的常客。不但把馆内专业文献翻了个遍,他还“大胆”地揪出苏联教科书中的错误,并把心得文章送到我国航测与遥感学科奠基人王之卓教授的案头。

看到文章的王之卓倍感兴奋,在文稿上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在王之卓家中,师徒二人沉浸在学术交流中,总是忘记时间。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39岁的李德仁再次回到恩师王之卓身边,攻读研究生。

李德仁曾说,恩师王之卓有两段话让他记了一辈子。其中一段是在王之卓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王之卓在会议门口看着会标,问工作人员:“我有什么学术思想?我的思想就是不断地跟我的学生学习。”

李德仁也把这句话送给自己。他说,作为一名教师,他可以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而年轻人在任何细节上超过自己,都让他感到高兴。

1952年,国家进行了第一次高校院系调整,新设了一批工学院,以适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需要。王之卓被调往青岛,参与创建青岛工学院。该校设立了两年制工程测量专修科。他被任命为该校教务长,与全校上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在短短四年里为国家建设培养了近千名急需的人才。1956年全国第三次院系调整时,成立仅四载的青岛工学院建制撤销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央视新闻、楚天都市报、新华社、光明网、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