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书俱老!青岛书坛名家年近百岁仍笔耕不辍

2024-07-16 16:43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阅读 (40862)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郑成海 朱佳鑫

年幼时迷上书画,年近百岁仍笔耕不辍,这是书画家、退休教师徐国华老先生的真实写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老先生归隐田园,潜心读书写字画画,过着怡然自乐的退休生活。近日,面对记者采访,这位身处病榻的书坛名家表示,如果身体情况好转,他还会坚持写下去。

老先生坚持每天练习书法。家属供图

身居斗室,怡然自乐

在平度市南村镇姜家埠村,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门口,两扇古色古香的大门散发着墨香气息。推开大门,一处别有洞天的院落矗立在眼前。院子面积虽然不大,但树木成荫、曲径通幽,亭台碑刻散落各处,置身此间仿佛踏入“秘境”。

院子右侧是一间简易小屋,墙体上长满了爬山虎,推门而入,98岁的徐国华老先生躺在病床上,子女们每天在这里轮流照顾他。

老先生归隐田园身居斗室。

在这个狭窄的房间里,摆满了各种书籍以及笔墨纸砚等物品。虽然年近百岁,但老先生思路清晰,话语间充满幽默和风趣,传递出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记者来访,老先生一再歉意地表示,因无法下地行走,暂时不能再写了。“他刚才还说,等以后身体情况好转了,还会写下去。”老人的三儿子徐兆梓在一旁说道。

徐兆梓展示父亲年轻时创作的书法作品。

徐国华出生于1926年,从小就痴迷书画艺术。小时候,家里买不起毛笔,每次村里来了卖毛笔的商贩,徐国华就远远地跟在后面。8岁时,徐国华被送到私塾上学,得到了当地一位名师的悉心传授,从此与书画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早在10多岁时,由于勤奋好学,再加上书法功底扎实,徐国华被安排到村里帮忙做一些抄抄写写的工作。17岁时,徐国华在村里当起了教师。25岁那年,徐国华考上正式教师,在南村一所小学任教,不久调入平度八中工作,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休。

老先生获得的荣誉证书。

记者看到,徐老先生退休以来获得了众多荣誉,包括“乡村学校从教30年”荣誉证书,“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等。

“父亲退休后,一直住在这里,除了两处简易房及亭子是后来添置的,左侧的老旧砖房和院子里的一草一木,几十年来几乎没动过。”徐兆梓介绍,归隐田园以来,老人每天坚持读书写字画画,沉醉在艺术世界中。去年10月份,老先生突然病倒,导致无法下地行走,这才暂时放下了手中的笔。

徐国华一家堪称书香门第。徐兆梓介绍,在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下,退休前从事教育工作的大哥也酷爱书法,并且他的正楷颇得父亲真传,父子俩的字体风格一致,外人很难区分。作为老先生最小的儿子,徐兆梓也走上了艺术创作道路,成为一名专攻山水技法的画家。

老先生创作的兰花图。

如痴如醉,精益求精

“父亲对书画艺术的执着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采访中,徐兆梓向记者讲述了关于老先生的几件逸闻趣事。

据了解,徐老先生曾多次对家人们说,衣食可以不买,书籍不能不购。“听家里老一辈的人讲,我父亲结婚那一年,家里给了一笔钱,让他去潍坊置办结婚用品。可没想到,父亲看到喜欢的东西爱不释手,买回一大堆书籍以及笔墨纸砚。据说,当时他把身上的钱几乎全花光了,一路忍饥挨饿徒步走回家。”徐兆梓说,时至今日,这个故事仍被传为美谈。

老先生居住的农家小院。

徐兆梓介绍,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绘画技艺水平,父亲年轻时经常外出求教。“有一次,父亲外出拜访友人,由于双方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就聊到了深夜。返回途中,走到村口时,恰逢河水暴涨,他不得不脱下衣服涉水过河,当时洪水淹到了脖子处,险些被冲走。”徐兆梓说。

老先生的弟弟徐国赞曾撰文回忆,“大哥的执着追求,感动了张伏山、刘直飞、崔子范、高小严、魏启后等书画名家,或收授为徒,或结交为友,相与切磋,更得大师郭味蕖欣赏,亲自指授,故深得书画三昧。”

老先生居住在一处简陋的农家小院。

在徐兆梓的记忆中,小时候,一到年关,徐家就成了全村最忙的一户。那时,利用假期回家团聚的机会,为父老乡亲们写春联成了父亲雷打不动的习惯。“当时,几乎家家户户的福字和对联都是父亲写的,并且分文不取。”他说,每逢此时,全家老少上阵,帮着父亲打下手。“家里炕上、地上全是对联,每写好一副就赶紧晾干并卷起来收好,等待邻居们上门来取,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徐兆梓告诉记者,自退休以来,父亲每天都在伏案奋笔疾书。“一方面,他虽然取得了很深的造诣,但依然坚持临帖练字,而且一练就是厚厚的一沓。另一方面,他还特别爱看书,经常手不释卷。”徐兆梓说,老人常常感慨,自己年纪大了,说不定哪一天就写不动了,“活一天就要学一天”。家人回忆,大年初一天不亮,来给老先生拜年时,发现他正在潜心临摹碑帖。

据了解,多年来,登门求字的书画爱好者络绎不绝。“父亲基本上都是来者不拒。”徐兆梓说。

书画爱好者登门看望老先生。

人书俱老,自成一派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用这句话来形容徐老先生的艺术造诣可谓恰如其分。

徐兆梓介绍,父亲一辈子写字画画,从来不挑拣纸张笔墨,并且经常使用别人剩下或丢弃的笔。他指着屋子里的物品说,这里面有许多全新的纸张和笔墨,但父亲一直舍不得用,日积月累越堆越多。

徐兆梓介绍,在书法方面,父亲擅长正楷和草书,堪称翰逸神飞、自成一派。他拿出一张老先生写的“福”字介绍道,这个楷体“福”字是父亲独创的写法,书写时一气呵成,字体遒劲有力,字里行间展现出一种张力。他还向记者展示了一幅老先生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书法作品。“写这幅字时,我还没出生!”

谈到老先生的画作时,当地书画藏家庞先生更是赞不绝口。“徐老先生创作的兰花图,寥寥数笔、跃然纸上,令人陶醉。”

书画藏家曾先生是徐老先生的学生,这些年隔三差五都会登门看望恩师。他回忆,早在50年前,自己刚到平度八中上学时,老师的名气已经很大了。那时,老师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地区和县里帮忙办展览。他坦言,正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自己学会了素描等基本功,一生受益无穷。

采访中,徐兆梓还向记者展示了此前老先生练习书法时的一段视频。只见老人左手颤颤巍巍,右手握笔却稳如磐石,一笔一画如走游龙。徐兆梓说,与许多书法家不同的是,父亲创作时不用对折纸张,只需看一眼大小,就能对布局心中有数。“由于房间太小,他一般是边写边卷。”他还透露,为了防止书写时碰到墨迹,老人还练出了“倒着写”的绝活。

作为知名书画家,徐老先生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和帮助一直不遗余力。徐兆梓介绍,这些年,经常有人登门请教书画技巧,父亲都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经验分享给大家。“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他不仅赠送纸张笔墨,还经常掏钱资助。”

谈到父亲的长寿秘诀时,徐兆梓坦言,老人节俭了一辈子,从来都是有啥吃啥,并且饭量很大。直到70多岁时,老人一次能吃掉6个大豆包。“如今,父亲年近百岁,一顿还能吃两碗稀饭。”徐兆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