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行医,用“青岛所能”解“喀什所需”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晓哲(图片由喀什地区中医医院提供)
从青岛到喀什,行程近万里。山东援疆干部人才犹如一条纽带,跨越万里将两地联系起来。这其中,就有来自青岛的两位医疗专家,让岛城温柔的海风吹到边疆。
同样是从青大附院来到喀什援疆的专家,同样在喀什地区中医医院工作,但王超和綦鹏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碰面了。每天繁忙的工作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他们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催”着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医院快速成长。
2023年5月,青大附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王超作为山东省第11批援疆干部人才的一员,来到新疆喀什参加医疗援疆工作。紧随其后,2023年8月,青大附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綦鹏也来到喀什开启了援疆之旅。
从青岛到喀什,远隔万里,远离家人,他们尽己所能为当地百姓提供医疗服务,为当地医疗事业发展培养人才,谱写了一曲青喀守望的医者之歌。
创造条件,创造纪录
喀什地区中医医院位于喀什新城区,无论是气派的门诊大楼还是内部先进的智慧叫号系统,都让人们为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医院所感叹;只有随处可见的汉语、维吾尔语双语提醒,以及远处绵延的群山,才让初来此地的人意识到,这是一家在边疆新建的现代化医院。
这也是王超和綦鹏两位医疗专家在喀什医疗援助工作的单位。
2023年9月26日,在山东省卫生援疆的大力支持下,喀什地区中医医院正式揭牌。这座从2019年开始筹备的医院,填补了新疆喀什地区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的空白,也向疆内一流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目标迈进。
2023年5月15日,王超来到喀什医疗援疆。当时喀什地区中医医院还在筹建中,他来到喀什的第一站被安排到疏勒县人民医院。
“因为我是干脊柱外科的。我到那之后,发现他们骨科做创伤还可以,但脊柱的手术开展得相对较少,尤其是脊柱的微创手术做得非常少。”王超说,受人才、技术、设备等各方面的限制,脊柱退变的病人得不到很好的手术治疗,而这在青岛已经很成熟了,尤其是让患者花钱少、创伤小的微创手术也基本普及。
根据调研情况,于是他决定带领科室踏上“以脊柱微创为专业特色、以单侧双通道微创内镜(UBE)技术为突破、全面提升脊柱外科技术水平”的发展路线。
这个手术的开展需要专用的设备支持,当地是不具备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王超发现,虽然他们没有专用的设备,但他们现有的关节镜能派上用场,配合上一些脊柱手术的器械,就可以开展这一手术。
今年4月19日,正是利用这套设备,王超在疏勒县人民医院成功完成南疆地区首例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颈椎间盘摘除术(UBE-Keyhole手术)。
当时,一名维吾尔族女性患者因颈部疼痛伴左上肢放射疼痛、麻木1个月,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患者颈椎C5/6左侧椎间盘脱出,且压迫神经。
这之前,患者曾尝试保守治疗,但效果不佳。由于担心脊椎手术存在的风险,始终未能决心实施手术。得知从山东来的援疆专家王超擅长脊柱微创手术后,患者心中的顾虑终于消散,下定决心接受手术治疗。
王超与当地医院脊柱外科团队进行了周密讨论后,结合医院实际,决定为患者实施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颈椎间盘摘除术。手术历时约1个半小时,出血量仅5-10毫升,切口也仅有0.5厘米和1厘米的2处,非常成功。
“手术当天恰逢维吾尔族传统节日开斋节,患者术后感觉疼痛缓解,就说这是她最好的节日礼物。”患者的认可也让王超更坚定了在喀什的援疆工作。
发展UBE技术作为突破,既是缘于当地医院设备受限,也是由于王超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前唯一支持的脊柱微创自主研发设备项目的核心成员和临床应用专家,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熟练掌握各项核心技术。这也成为科技援疆,即先进科技装备技术应用于新疆基层医院、惠及当地患者的范例。
截至目前,王超带领团队开展各类脊柱外科手术100余例,包括多个疏勒县人民医院首次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如UBE辅助下颈/腰椎髓核摘除术、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UBE-ULBD术)、腰椎椎间融合术(UBE-LIF术)、颈椎脱位复位前后路联合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胸椎后路揭盖式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椎管内肿瘤切除椎板回植术等;带领喀什地区中医医院团队开展医院首个四级(最高难度)外科手术;开展南疆地区首例UBE辅助下颈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UBE辅助下多节段腰椎翻修术,所开展的微创UBE手术例数已位居南疆地区首位,填补了南疆地区微创UBE技术规范化治疗的空白……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去年8月,青大附院的綦鹏来到喀什的时候,喀什地区中医医院筹建进入冲刺阶段。
“接到援疆通知时,我感觉很荣幸,让我有机会投身到援疆这个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中,这不仅是组织对我业务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我个人的信任。”綦鹏说。
他的入选也并非偶然。2023年上半年,第十一批山东卫生援疆队伍接过上一批的接力棒来到喀什,不断创新援疆方式,本着“需要什么选派什么”原则,充分融合“柔性引才”的理念,根据受援地区需求,从山东选派各类急特需干部人才开展定期或短期服务。
“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綦鹏说。
初到喀什时,綦鹏与同事一起,利用医院筹建的空档期走进社区、校园,开展义诊、科普宣教。
从筹建到开业接诊,从外出巡诊到搭建科室框架,从带教查房到手术示教,他见证了一切并深度参与其中。
医院揭牌后,身为脾胃科主任的他又开始了科室的创建工作。他根据医院现有条件、科室实际情况、内镜医生的操作水平和内镜护士的配台能力等情况,决定围绕医疗技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
也就是在这里,他还收到了“妙手神技 医德双佳”的锦旗。“谢谢您为我祛除病痛,可以让我有质量有尊严地生活。”患者张先生的这句话,让他觉得一切努力都得到了认可。
张先生家住疏勒县,今年55岁,胃部不适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由于工作较忙一直没在意。在一次义诊的过程中,綦鹏简单地了解到他的病情后,觉得他并非是“胃部不适”这么简单,于是建议做胃镜和肠镜检查。
果然,在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张先生近肛门齿状线有一个隆起性肿物。“这样近的距离,如果通过单纯的外科手术很难保住肛门。”綦鹏说,再加上病灶离肛门齿状线太近,手术难度很大。
在与青岛后方医院相关专家会诊后,綦鹏等专家一致决定为患者行内镜下直肠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简称ESD),简单地讲就是向患者病灶黏膜下注射液体后人工制造了一个水泡,然后完整地挑去水泡表面的一层黏膜。实际操作就是用高频电刀切,将病变组织与机体彻底分离。可以说是“指尖上的艺术”。
这一技术难度很高,但优点很多,不仅创口更小,还能在直观观察后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不伤及周围正常组织,最大限度保留消化管道的生理功能,使患者术后更快地恢复。
30分钟的手术,拯救了张先生的一生,也迈出了当地相关手术的第一步。
在喀什期间,綦鹏还完成南疆首例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PECC)和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完成院内第一例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肠道ESD等新技术新项目,成为当地医疗事业的“拓荒人”,为喀什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12个月的医疗援疆工作,綦鹏也发现,当地群众的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青岛。这也是綦鹏在日常接诊和治疗工作间隙,还安排大量科普宣传工作的原因之一。他说,只有持续加强喀什地区的胃肠镜筛查,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将“早癌”扼杀在“摇篮”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当地相关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达到“治未病”的最终目标。
变输血,为造血
如今,两位医疗专家的援疆工作时间过半。与时间赛跑,努力再努力,为当地医疗留下更多,成为他们共同的目标。
为了培养本地医疗团队,綦鹏一方面通过“师带徒”的方式,手把手带教,争取在短期内让科室医生规范和熟练掌握胃肠镜的操作;另一方面化身桥梁,依托山东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培训资源共享,通过接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内部的线上培训、授课等,保证培训质量的同质化,持续加强科室医护人员胃肠镜操作的规范性及早癌筛查意识,不断提高胃肠镜检查的质量。同时,通过山东医疗援疆计划择优选派“零基础”医护人员到山东省属优质医院进修学习,实现喀什中医医院医护人员快速成长的目标。
綦鹏的援疆任务还有半年,工作还有很多。
他说,下一步会利用现有医院平台,搭建符合当地疾病特点的肠菌移植基地,为当地的炎性肠病、便秘、功能性胃肠病等疾病提供新的、更适合的治疗方案。还要通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继续教育线上平台,进一步提升当地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利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科研平台申请自治区和喀什地区课题1-2项,以青岛大学为依托,帮助培养1-2名研究生……
“援疆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把自己掌握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经验,通过言传身教,带给本地年轻的医生。”綦鹏说,新疆地处祖国西北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不均,各族群众对疾病认知不足、预防意识相对薄弱。他知道,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无法诊疗所有的患者,所以在新疆的每一天,他都会努力再努力,去培养新疆本地的医疗团队,从“输血”到“造血”,为喀什地区各族群众的胃肠道健康保驾护航。
从“输血”到“造血”,也是王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于援疆工作仅剩3个月的他更感时不我待。
在日常临床工作之余,王超十分注重科室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带领当地骨科团队参加全国骨科医师年会、全国骨科年会;参加南疆地区脊柱外科新进展培训班并授课,主持线上手术直播,指导南疆地区UBE手术培训……
为培养当地专业医师,他还为科室医师团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科室内开展了常态化的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学术讲座;参加“青蓝工程”师带徒签约仪式并制定专科医师培养方案;对于科室骨干,则进行一对一、手把手教学指导。
在王超的悉心指导下,疏勒县人民医院的两名骨科主任从零开始,先后掌握了UBE手术基本要领,并可独立开展相对简单的腰椎髓核摘除术
2023年9月,王超利用援疆经历积极搭建友谊和合作的桥梁,促成后方单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与受援单位——喀什地区中医医院签署对口帮扶协议,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全面、对口支援喀什中医医院的骨科建设,并协助建成喀什地区中医医院建成后的首个远程医疗中心。2024年7月,再次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与喀什地区中医医院签署骨科专科联盟合作协议,在骨科人才培养、专业帮扶、进修培训等各方面提供全面支持,助力打造喀什地区特色骨伤中心和骨科微创中心,带动当地医疗水平的提高,打造一直“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作为山东省重要的医疗高地,近年来,青大附院贯彻中央精神和国家要求,创新开展“组团式”医疗援助等多维援疆模式,推动大量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山海,投送至新疆医疗资源匮乏地区。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喀什地区,在石河子,至今仍然传扬着青岛医生的名字。
从2016年5月青大附院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牵手建立长期医疗帮扶关系至今,该院已先后派出9批次30余名骨干医务人员前往第四师医院支援。不仅如此,按照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和省卫生健康委的要求,青大附院还相继派出8位专家前往新疆喀什、石河子等地区,推动大量新项目和新技术在新疆落地开花。
从青大附院整理的一份份援疆手记中,记者看到了一批批援疆医生的鲜活身影。他们在医疗援助期间,与当地医护人员精诚合作,攻克疑难杂症,填补医疗空白,为边疆人民群众健康福祉贡献着青大附院人的力量。
采访最后,王超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就在最近的一次上午门诊接诊中,有患者听说后,就从一大早开始往医院赶,结果直到下午两点才赶到。虽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但他还是认真仔细地为这位患者做了检查。“当时看到他,深深感受到喀什当地百姓对我们越来越信任,也深深感受到当地百姓对好的医疗资源的渴望。我感觉更应该对得起这份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