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读书会丨中秋前夜,与那个伟大而自由的灵魂相遇——刘宜庆曹春梅解析“千古浩然苏东坡”及其诗词

2024-09-17 20:08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7572)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实习生  刘梦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又一年中秋,清风明月为伴,9月16日晚,半岛读书会在青岛书城二楼明阅岛雅集,作家、文史学者刘宜庆为书友们分享了“千古浩然苏东坡”,山东省特级教师曹春梅赏析了苏轼的三首经典词作,带领大家走近苏轼的人生与文学,与那个伟大而自由的灵魂相遇。

刘宜庆首先介绍了苏轼的家世和生平,解析苏东坡的来处与性格形成因素、对苏轼影响较大的人。苏轼出生于1037年1月8日(公历),四川眉山人,祖籍赵郡,五代十国时为躲避战乱流落眉山,祖上可追溯至初唐大臣苏味道。隋朝罢赵郡为赵州,后又更名栾州,刘宜庆介绍说,苏轼有“赵郡苏轼”章,苏辙将自己的诗文集命名为《栾城集》,均是当时文人惯例。苏轼祖父苏序为人慷慨侠义,乐善好施,有远见,对苏轼旷达、乐观、天真的性格颇多影响。其父苏洵少时向往游侠生活,游山玩水不爱读书,娶妻程氏后受其规劝,如《三字经》里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最终与苏轼苏辙父子同登科“一门三进士”。程母是书香之家的大家闺秀,相夫教子,对整个家庭的运转、对苏轼品性、人格养成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家族的崛起不仅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且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个家族的女性,”刘宜庆表示,“苏洵和程夫人结合之后,把苏家推向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苏轼、苏辙的名字均带“车”字,“轼”为车前的扶手,虽默默无闻但不可或缺;车翻了能看到车辙,可见福祸相依的哲学思辨。“苏洵为取名专门写了一篇文,‘轼’与“辙”都和马车有关,虽不是马车的重要零件,但是离了不行,其实这可以看出苏洵经程夫人规劝之后,变得低调了。一个读书人有了开阔的眼界,一旦变得低调他就不得了。”刘宜庆罗列了苏轼出生之际后来“群星闪耀”的那批人的年龄状况,“阴历1036年苏轼出生,当时他妈妈 27 岁,爸爸 28 岁,范仲淹45岁,欧阳修30岁,王安石16岁,也就是说在他出生之前,宋代的这些大臣都已经各就各位,司马光比他大了没有多少。”1057年,苏轼父子三人同时以科举入仕,名动京师。不久因祖父去世回乡奔丧,其后母亲、父亲去世均需辞官守制,除孝再起复,此后苏轼几十年宦海沉浮,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50岁之后受新旧党争之累屡遭贬谪,命运可谓多舛。

但苏轼做官,每到一地都在为民生服务,“在杭州当通判;到密州治理蝗灾,建立超然台;到徐州抗洪,黄河决堤后,让大户出钱修筑大坝;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可以说,乌台诗案成就了苏东坡。他在黄州做团练副使,曾在寺庙里住过一段时间,后买地租房子,在周边搞绿化,自号‘东坡居士’。”在黄州四年,苏轼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写他一次醉酒后的经历,可见豁达的人生境界,也是对宦海浮沉心态的写照。

刘宜庆介绍说,宋神宗去世后,苏轼最高官至礼部、兵部侍郎,三品是最大的官,“朝廷新旧两派斗争非常激烈,新派王安石变法一派,旧派是司马光一派,新派和旧派之间有好多个反复。苏轼为什么老被贬谪?就和宋代党争有非常大的关系,新派、旧派上台,都把苏轼划归对方阵营,因为他关注的从来不是派系权争,始终是百姓民生。小妾朝云曾说苏轼‘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深得苏轼之心。张敦当权后,苏轼50多岁快60了,开始不停被贬,再贬惠州,苏轼遣散歌姬,只留朝云在身边;三贬儋州,当时岭南是蛮荒之地,时人印象中几乎有去无回,但他依旧乐观旷达。后来回常州,65岁病逝于常州。”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又具灵心慧眼,学博才高,冷静旷达,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用曹春梅的话说,是“从0到1,从无到有”的建树。他是很多文艺领域内有开拓之功的通才、全才,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评价苏轼:“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谁能不爱苏东坡呢?关于苏轼的研究、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各类传记作品屡见刊行。刘宜庆现场携带了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汪维宏的《千载浩然苏东坡》,都是不错的苏轼传记读本。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千年英雄”(公元1000年至2000年),全球共有12位,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因为他有一颗自由的灵魂!”

曹春梅是语文教师,对苏轼研究很深,她从文学角度逐字逐句解析了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蝶恋花·春景》,引导在座书友们翱翔于苏轼的文学世界。在曹春梅看来,苏轼是一个很高妙的人,“写中秋先把人一下子就拔到天上去,再落脚人间烟火气,营造月亮洁净与高妙的意境,而诗人内心澄净,他旷达地告诉世人,告诉弟弟,也告诉自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我们就顺其自然,有美好的祝福。”苏轼是豪放派开宗词人,他拓展了宋词的叙事领域,由谈情说爱的婉约词风,转为怀古言志的豪放风格,“苏轼来到赤壁肯定要怀古,他心目中有两个明星,一是陶渊明,二是周瑜,他也想建功立业,奈何‘人生如梦’,于是‘一尊还内江月’,祭奠天、祭奠地,实际上也是祭奠自己逝去的青春和壮志难酬之心。”

哲学家周国平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们当代是互联网的时,网络遍地横行,但其实大自然也有,其实上苍也有自己的互联网,上苍的互联网是什么呢?就是大自然和人的心灵。“所以自然是可以治愈人的心灵的,这也就是我们当代人依然很喜欢《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种词的原因。”曹春梅表示,“我们这么喜欢苏东坡,不完全是因为他写诗好、写词好,而是他无论到哪个地方,他都兴修水利,抗旱祈雨,修桥,亲自办学校,办慈善事业,办医院,他心里一直想着为老百姓办事。”

刘宜庆补充了苏轼到登州(今山东蓬莱)做官的故事,“一共就做了五天,第五天又让他回京城做礼部郎中。他在蓬莱就待了五天,但在这五天里,苏东坡写了两份调研报告,第一份是说蓬莱盐卖的不对,官家不让老百姓买盐,盐全上交官员贪腐,老百姓没钱。于是向皇帝提议,让老百姓卖盐,政府收税,皇帝准了,这项提议从北宋苏东坡的提议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历朝历代老百姓心里岂不想着苏东坡的好?”

活动现场,音乐教师、青岛市朗诵协会会员胡燕,高中语文教师、锦瑟诗社创始人刘春华及岛城文友于美德朗诵了苏轼经典词作,为书友们展示了自己对苏轼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一轮中秋圆月中,我们与一颗伟大而自由的灵魂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