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我在大学传授“生活常识”

2024-10-14 08:41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993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牛晓芳 实习生 邱凌希

成为“新闻人物”这件事,对他来说并不陌生。

早在2020年,他就两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一次是因为发布了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大师”马保国的视频,一次是被网友戏称为“最严谨的大学老师”——他将每一位学生请假、旷课、欠作业的次数都认真备注在了通讯录上,并当作一个玩笑发布在短视频平台。

大学老师只是他众多身份中的一个,其他“角色”还有:单平台粉丝量超百万的视频博主,常常出现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兼职主持人,专业Coser(Cosplay扮演者)。在2022年播出的一期《天天向上》综艺节目中,他的出场身份是一位电竞解说——这也是他成年后的第一个社会标签。

最近,他引人注目的大事项中又增加了一项。

新的学期,他在供职的南京传媒学院新开了一门叫作《大学生生活指南》的公共选修课,旨在教会大学生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何去医院看病、如何租房子等生活常识。

9月24日,第一节课,教室内坐着100位同学,教室外“坐着”超过100万“旁听生”;9月27日,他将录课视频上传哔哩哔哩网站,一周后,播放量就超过100万。

来自网友的声音解释了这种火热——太有用了,终于有人将“教大学生如何生活”这个命题搬上了大学课堂;来自权威媒体的评论赋予了这件事超出他本人设想的意义——那些“看似简单的需求”被看见了。

他叫傅怡强,还有两个月过27岁生日,任教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电竞解说与主持方向才5年,但他成为校内“风云教师”的时间几乎和从业时间一样长。2022年,他被学校评为年度“最受欢迎的教师”。

深谙互联网传播之道,与年轻人的兴趣爱好接轨,拥有出众的外貌条件,擅长表演与表达,资深网红……这些信息依次排开,他受欢迎的诀窍似乎跃然纸上: “迎合”。

但是走进傅怡强的课堂,非同寻常的听课体验又多了一层信息:丰富密集的知识点,授课中一个接一个的“梗”,藏在每位同学课桌里作为惊喜出现的“能量”锦囊……受欢迎的秘密或许是“用心”。

与傅怡强对话后,一切预设都成了这个故事中的次要因素。无论是那些在课堂上设计的“花样”,还是与同学间的有趣互动,抑或是这次“出圈”的生活常识课,都源于同一种信念:“对学生有帮助就行”。

上课时的傅怡强

以下为傅怡强自述——

学会在生活中学习

最初考虑得没有特别复杂。就是觉得同学们有需要,就应该开这门课。

开一门公共选修课不像审核专业课,老师根据研究兴趣,每年都可以向学校申报。这门课我准备了很久,所以今年没开别的公选课,就申报了这门“生活常识课”。提交了各种资料,很快就审核通过了。

课程安排上,准备了12周的课,主要围绕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碰到的一些问题,比如乘坐交通工具、去医院看病、做饭,等等。考虑到一些高年级同学面临实习、找工作的问题,所以也涉及一些职场内容,另外就是自我保护、个人安全相关的内容,这些都是我讲课的重点。

对我来说,备课确实挺难。我平时主要是教播音主持业务、电竞解说、网络直播、短视频与直播运营这些方面的课程,严格来说,生活常识并不是我擅长的内容,备课量比较大,涉及各个领域,很多知识需要自己通过各方渠道去考正学习。但我还是蛮开心的,这也是倒逼我自己去学习的过程。

十一前我只开了一次课——《医院看病流程&医保使用》。

这节课一共讲了45分钟。备课的时候,我首先通过关键词检索,整理信源渠道看起来更权威、更真实的内容,比如官方网站、科普博主或者社交平台上高赞的内容,然后再一一去核实。

遇到一些我自己也觉得模棱两可的内容,可能还要打电话去问一下,比如这节课上讲到关于医保的“亲情账户”和“家庭共济”之间的区别,很容易搞混,我就是打官方电话咨询的。

我还真的跑了一趟医院。因为正好开课前我摔了一跤,就把就医的过程拍摄下来,并且把相关资料都留了下来,这些都变成了我课件的一部分。

这些过程,其实累计只花了两个工作日。

我一直在跟学生传递要自主学习的理念。比如上课的时候,就会跟他们说我是怎么在互联网上检索这些资料的,是如何去学习的。我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这种学习的方法,以后在生活中自主学习。

比如讲医保的时候,我就直接把国家医保服务平台的联系方式放在了PPT上,鼓励大家有什么想要获取的东西,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平台去查询。

我告诉学生,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动态的,我讲的内容一定会因实际情况不同而有出入。比如,大医院和小医院看病流程可能就不一样,在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看病可能也不一样,各地区的医保政策也有差异,这些都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后自主探究。

表面上,我是在教授大家生活的常识和技能,但本质上,我其实一直是在鼓励大家要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我的观点是,在大学里最应该学会的是学习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生活的态度。

吃亏不是“老师”,是伤害

很多人会说,如今通过互联网什么生活常识学不到?另外,只要走出家门,勇敢地问一嘴,也大概率是能获取的。

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存在“社恐”,或者是“i人”(指基于人格类型理论MBTI指标区分的一种人格,在社交语境中代指内向的人),非常害怕出去暴露自己的无知。他们往往一开始就觉得不好意思,畏难,或者是我们俗称的脸皮薄,怕丢人。

现实中真的有学生不了解医院看病流程,也不好意思这里问一下,那里问一下,所以生病不去就医,最后导致一个小病拖成了大病。

有人会说,不是大学生吗?这也不知道?但对很多人来说,在成长过程中,这些事情就是没有人教过。这方面可以我自己为例。

我出生在江西新余一个农村家庭,家里的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弟弟比我小将近20岁。我从小算是比较独立的,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学做饭,不做不行,家里没人管。直到2014年,我考入南京一所大学,第一次感受到了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的那种彷徨。

那是我真正感受到生活常识欠缺带来的压力。

大城市里的很多东西我是完全不知道的,比如怎么去医院看病,怎么坐飞机、坐地铁、坐高铁……这些从小没见过,也没人教过。

我第一次坐地铁是在2014年,那时候的互联网平台发展不及现在,有什么问题在网上一搜就有攻略。记忆中,那天我应该是假装漫不经心地和同学一块出门,眼睛四处留意,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因为是第一次,什么都不懂,但是不想让别人看出来,要假装自己什么都知道,所以我全程都保持高度的紧张感。

后来我长期观察发现,很多大学生,甚至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都比较缺乏生活常识。比如一个很常见的情况,因为不懂,很多同学都租不到好的房子,或者遇到房东不退押金的情况,不知道怎么处理。

现在绝大多数孩子可能在中小学阶段只是被要求好好读书,其他都不用管;还有很多像我一样从农村地区考进大城市的同学,他们确确实实没有办法,也没有途径接触与未来生活相关的内容。但是一毕业,他们突然就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了。

也有人说,等你进入社会就知道了,吃过亏就知道了。但吃亏不是老师,吃亏是伤害。我认为,避免学生受到伤害,本身就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当老师以来,我在很多学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很想去帮助他们,为他们的窘迫处境做出一点改变。

开学第一节课上,傅怡强为学生准备了巧克力。

让上课的同学不白来

当然,一定会有学生觉得我这门课轻松,要求不严格,就是来“混课”的。刚做老师那会儿我也会“内耗”,觉得学生不听课是不是因为自己讲得不好?现在我就很能理解,学生不听课有很多原因,可能我讲的东西他们会,或者他们手头上有比较重要的事情,这些都很正常,没办法避免。

面对这些情况,我要做的就是,通过一些有趣的课程设计,让每一位来上课的同学不白来。

因为都是知识碎片,难以深入,这门课很容易变成老生常谈、讲大道理、念PPT的“水课”,所以我会想办法用各种方式让课程变得实用且有趣。

我在开课前分享的视频里说过,准备在课程里加入一些生动的案例、影视片段,甚至考虑在“学做饭”章节里让学生们上手体验,在教大家挑选瓜果蔬菜的部分请个水果店店员来分享……

当时说的时候没有考虑那么多,但是我这两天在认真想这个事。我在考虑,是带电磁炉呢,还是带卡式炉?如果带卡式炉就会有明火,有明火的话我就要配灭火器……到底用什么方式,可以让课程既安全,又有比较好的呈现效果呢?我还在思考。

所以,到现在,虽然12周的课大体要讲什么已经准备好了,但是具体呈现方式还没有备全,我还要不断查漏补缺。

我还想过,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能会要求学生向陌生人学习一项生活技能,或者将今天在课堂上所学的技能转教给一个朋友。其实,课程最后是不设考核的,不可能说教了医院看病流程,就让学生去医院看看病。

结课时,我会让学生交一份学习心得。我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告诉同学们,生活中遇到什么不会的,就问一下,没关系的。我还是鼓励大家多走出去,多在生活中学习生活。

我在第一节课上设计了一个给学生送礼物的环节,其实在我的所有大课上都有这个环节。这既是一个课堂气氛的调剂,也是一个心意。我觉得大家能在一间教室里认识就是缘分。多年以后,学生可能想起来曾经有这样一位老师,我就觉得蛮开心的。

第一节课结束后,我把录制的完整课程视频发到了线上,现在可以看到,有那么多人在看。很多网友都说,自己确确实实需要这门课,这些天也有很多学生私下里通过微信或者社交平台的私信给我反馈,说特别有帮助,甚至和家里人也沟通过,家里人也觉得这门课非常有用。

这些反馈让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这就是很大的意义。这45分钟的时间,我和学生都没有浪费。

2022年,傅怡强被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

受欢迎年龄不是关键

做老师不是我的梦想,其实我有一个梦想是做歌手。

我爱好唱歌,播音主持是意料之外的出口。初中时,我就比较爱表达自己的想法,到了高中,有同学说附近有这方面的老师,我就想着要不要去学习学习,大家都说我非常适合学习这个专业,我就去学了。

后来进入大学,我学了播音主持专业。因为家里有三个孩子,负担比较重,所以我从大三开始,就做好了以后任何事情都不依靠家里的准备。直到现在,我都保持着这种状态,就是自己没有退路,只有不停地往前冲。

大三那年,我成为一款热门游戏的官方解说,同时还兼职做一些艺考辅导,这样每个月有一些收入,基本能够维持生活开支。大学毕业后,我继续从事电竞解说。2019年,学校正好要开设电竞解说的相关专业,联系到我,就这样,我成了一名大学老师,也算是这个专业的第一批老师。

作为老师,我的同理心可能比较强,更能理解现在学生的想法,年龄确实是一方面原因。但现在年龄差已经开始慢慢拉大了。我觉得,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年龄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尊重。

我遇见过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是上学时教我们“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一位老教授。他一直生着重病给我们上课。有一次,可能大家的心思都没在课堂上,他就凶了我们几句,之后他就站在讲台上哭了,他说:你们都是孩子啊,我怎么能凶你们呢?

这件事对我冲击很大。我当老师以后就想,是啊,你不会去凶一个陌生人,但你会去凶学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在观念上认为自己比学生高一级。我从我的老师身上学到的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姿态放低,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认真备课上课,你的用心学生是能感受到的。

其实,现在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对老师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都和课上得怎么样关系不大。学校真正考核的是老师的工作量,包括上课、指导论文、班主任工作、科研等,这些能够量化的内容。我做的很多东西是无法量化的,但对我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因为对大学老师来说,能把学生留在课堂上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网友留言说,如果让我去上课,一定会听,其实不是的。他们比较的只是课和课的差别,但学生上课不是课和课的比较,而是课和睡觉、玩游戏、看视频的比较。

所以,如果有人听我的课,我就很开心,这是一种成就感,或者说是被认可的心理状态。

另外,得益于互联网上大家对我有一些关注,有些朋友可能从南京的其他高校跑来上我的课,还有从外地来的。

前段时间就有从事新媒体相关工作的人专程从上海坐高铁赶过来听我的新媒体课,听完课又连夜坐高铁返回去。如果让人家空跑一趟,觉得我这堂课上得特别“水”,特别“拉垮”,那我也会很难受。所以,这也是逼迫我把每一节课上好的动力。

可能做“自媒体”赚得比老师多。但对我来说,我热爱的并不是老师这份工作,我热爱的是在做的这件事情。

我曾经在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身上看到过自己的影子。

他来自一个山东农村家庭,在艺术院校读书本身就已经承受了很大压力,又学了电竞解说专业,在家人看来就是不务正业。所以,我一有实习机会就带上他,经常介绍有报酬的活动给他,帮助他改善生活,开拓视野,希望他在未来能够拥有选择的能力。去年,他考研成功,相信他一定会有非常好的发展。

我之所以要帮助同学们做一些改变,是因为我也曾面对过那样一个陌生的世界,我也曾感受过那样一种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