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83岁,她“捡回”了记忆

2025-03-18 08:43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28389) 扫描到手机

梁其乐:“电视遥控器你放哪了?”

孟繁华:“我放在客厅桌子上了。”

梁其乐:“晚上想吃什么?我带你去。”

孟繁华:“我想吃小村庄附近的那家参鸡汤,很长时间没去了……”

3月13日,手术后第68天,83岁的孟繁华和81岁的丈夫梁其乐的日子,像是“穿越”回了4年前孟繁华患病前。

她得的是阿尔茨海默病(AD),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4年来,“脑海中的橡皮擦”慢慢擦掉了她的记忆,她经常记不起钥匙放在哪、吃没吃过饭、喝没喝过水,甚至认不出相伴几十年的老伴梁其乐。

直到今年1月4日,孟繁华在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接受了超显微淋巴回流重建手术治疗,成为岛城首位接受此疗法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术后,孟繁华的认知能力、记忆力有了明显改善,精气神也好了很多。用梁其乐的话说:“一天一个样,越来越好。”

你是谁?

疗养院里,一位老先生每天都会准时拜访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妇人。他总是摊开腿上一本褪色的笔记本,语气轻柔地为她讲述上面记载的故事。每次听到这些,老妇人脸上都会迸发出异样的神采,仿佛再次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是电影《恋恋笔记本》里开头的场景。

“我想过,如果有一天,她什么都不记得了,我也会像电影里这个男人一样,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给她讲我们俩的故事。”4年来,这一幕在梁其乐的脑海中反复上演。因为,撅住电影中那位老妇人的阿尔茨海默病,竟真的降临到了他的老伴身上。

4年前的2021年,梁其乐便发现老伴开始有些不对劲:不是忘了钥匙放哪了,就是去买东西忘带钱,还经常翻找背包,寻找丢失的东西。起初,他没有特别在意。直到有一次,他看到老伴把被子放在了洗手间的洗手盆上,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且,他发现老伴的神情逐渐变得冷漠,话变得越来越少,常常答非所问,就连她以前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也不再感兴趣。

梁其乐带着老伴到青岛一家医院做了脑部CT检查。“当时医生告诉我们,她的小脑正在不断萎缩,以后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会越来越差。”当时,医生并没有跟他提及阿尔茨海默病这个词,但梁其乐对这个病有所耳闻,回来就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咨询医生后,老伴开始服用盐酸美金刚这种药,但效果并不明显。

一年之后,老伴的病情渐渐恶化。2022年的一天,梁其乐带着老伴出门买菜,自己内急想上厕所,便嘱咐老伴在厕所门口等着,别乱走。可等他从公厕出来,买的菜还在原地,老伴却不见了。“当时我惊出一身冷汗,现在路上车这么多,生怕她出什么危险。于是,我就打了110报警,还发动附近的人们一起寻找。”大半天都没找到人,梁其乐只能满心担忧地回到了家,竟发现老伴正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她跟没事人一样,并不知道发生过什么。”

有了这一次经历,梁其乐对老伴的看护更加上心,几乎不敢让她离开自己的视线,但意外却往往来得很快。不久后的一天,梁其乐在家中洗衣服,两三分钟的工夫,老伴又不见了。他赶紧求助派出所,民警通过查监控、发通报后,在附近的一条马路上找到了孟繁华。“一见到我,她就跟我说,想回她小时候生活过的河北路找她妈妈……”梁其乐感伤道,“都说患这种病的人,会退化成孩子,忘记自己的身份,也忘了身边的人。那一刻,我紧紧抱住了她,告诉她,再也不会让她走丢了。”

事情过后,梁其乐给老伴买了一只防走失手环,在里面输入自己和外孙女的电话。但这并没有让他放松片刻。随着老伴病情一天天加重,他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

“她常常记不得自己吃没吃过饭,喝没喝过水,偶尔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有一次小女儿来看她,她竟然认不出女儿,只说对方是个好人,女儿因此很伤心。就连我天天陪着她,她也常常记不起来。有一次我问她,我是谁?她一脸茫然地说‘不知道’。”

央视阿尔茨海默病公益短片里那句“即便忘记了全世界,也不会忘记爱你”曾感动过无数观众,可彼时梁其乐所面对的,却是“我如此爱你,你却问我‘你是谁’”?目睹老伴的精神逐渐离开躯体,梁其乐特别害怕有一天她会彻底忘掉自己。夜深人静时,他常常偷偷抹眼泪,内心的孤独像坠落深海。他比任何人都盼望,眼前的爱人可以回到从前。

勇敢的一步

数据显示,每7秒钟,全球就有一名痴呆症患者产生,其中60%~70%的人群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目前,全球至少有5000万名痴呆症患者,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52亿,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全球人口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令人无奈的是,此前我国并无特效疗法阻止或逆转阿尔茨海默病病情的进展,患者只能无力地困在疾病的魔爪中,哪怕坚持服药,也无法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颈深部淋巴回流重建手术的出现,给无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83岁的孟繁华,成为青岛第一个顺利接受这项手术的患者。而手术的实现,还缘于一次深夜急救。

2024年12月初的一个晚上,梁其乐像往常一样设定好提醒老伴起身小便的闹钟,便睡下了。没想到的是,闹钟响了以后,他叫了20多遍老伴的名字,她都没有苏醒,这让梁其乐又急又惊,随即拨打了120。

急救人员赶来后,借助医疗手段也没有将老伴叫醒,梁其乐当时急着团团转,生怕老伴是脑梗一类的急性病发作,就让120把他们送去了医院。“到了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急诊科以后,医生说先给她做一个脑CT,判断是否是急性脑梗。在我们把她抬上CT室的床上的时候,她突然坐了起来,和我打招呼。”虽然吓了大家一跳,但检查结果显示,老伴不是脑梗的问题,梁其乐这才放下心来。

当梁其乐准备带老伴回家时,护士通知他,值班的神经外二科主任靳峰想见见他,和他说说老伴的病情。“靳主任在询问了我一些老伴平时的状况后,结合CT片子和我说,老伴应该是患了阿尔茨海默病。说是国内有一种还没普及的手术治疗方法,能改善病人的状态,但目前青岛尚无参照者。如果我们有这个需求,慎重起见,他可以邀请国内几位知名专家为我老伴做个会诊,达标的话,便可以尝试进行这个手术。我当时就说,哪怕有1%改善的可能,我们都想试试。”

于是,在经历了近4年的疾病折磨后,梁其乐决定带老伴勇敢走出这一步。

在进行了一系列术前检查,并进行了多学科会诊后,医疗团队认为,孟繁华老人的情况可以进行颈深部淋巴回流重建手术。

靳峰在手术

“整个手术历时3个小时,很顺利。老伴醒了以后,就有了明显好转。首先是能说出自己午饭吃的什么,看到靳主任时还握着他的手,表达了感谢。1月15日,术后第二天,她就能和我们顺畅交流了,走路也比手术之前平稳了。看到小女儿,像以前那样摸着她的脸和她说话。”特别是,当老伴再一次清晰地叫出梁其乐的名字那一刻,这位经历过无数人生坎坷的耄耋老人瞬间泪如泉涌。

孟繁华出院前和靳峰(左一)合影

今年2月19日,梁其乐带着老伴到医院复诊。当天除了常规检查,医生还问了孟繁华几道算术题,她都答对了。随后,医生拿出一张画有图形的纸,让她顺着线条用笔进行勾勒,她也都做得很好。“靳主任说,老伴恢复得很好,回家以后,我们要多和她聊天,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她提高认知能力和记忆。”梁其乐欣慰地回忆道。

老太太复查时和靳峰的合影

生活的希望

梁其乐和孟繁华是青梅竹马,小时候住在同一条路上。长到十八九岁时,梁其乐便对身材眉眼都十分好看的孟繁华产生了好感。所以,当孟繁华成为自己妻子的那一刻,梁其乐发誓,一定要让这个女人过得幸福。“风风雨雨几十年里,我们从来没有拌过嘴。因为她的脾气很好,我也十分让着她,遇到问题,我们都会及时沟通,从不过夜。”梁其乐补充说,“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心灵也十分契合,我们既是彼此的爱人,也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做完这个手术后,我老伴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整个人变活泼了,话也多了,前段时间还找出之前最喜欢听的外国流行音乐和我一起听,遇到喜欢的旋律,就像以前一样和我探讨。再就是,她会主动要求帮我做一些家务,比如铺床、扫地、斟茶……因为以前她经常忘事,加上我怕她累着,就不想让她做太多,但是她很积极,而且最近放手让她试了几次,都很好,我也就放了心。最近天气暖和了,吃完饭,她还会叫我带她出去散步,见到路上有趣的风景和人,也会和我聊一聊。感觉曾经那个我熟悉的老伴正在慢慢地回来,这个手术真的做对了……”说到老伴孟繁华手术后的变化,梁其乐滔滔不绝。

梁其乐透露,他最近正在筹划一场旅行,想带老伴到烟花三月的南方去走走看看。

“她患病的这几年,我们就没出过远门,有时候出门买个菜,我都要一直牵着她的手,生怕她走丢。而且很多时候她无法自理,一不留神,可能就会做出意料之外的事,十分不方便。所以我看她现在恢复得不错,便想再去寻找一下当年恋爱时的感觉。”梁其乐说道。

采访当天,是孟繁华接受颈深部淋巴回流重建手术后的第68天。从老伴手术前的犹疑不定,到手术后的顾虑不断,梁其乐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心理起伏期。“毕竟之前青岛没有人做过这个手术。手术过程有没有风险?做完之后,到底能恢复成什么样?我们并没有参照。但事到如今,看到她一天天在变好,我真的十分庆幸当初的决定。虽说不能完全恢复到没生病时的状态,但她时隔4年,能再次和我交流,我已经很满足了。”他如释重负。

谈到今后,梁其乐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虽然我们都80多岁了,但是仍然有很多美好的未来。现在物质条件好了,我们吃穿都不缺,所以更向往好的精神生活。老伴生病的那几年,我们错过了很多精神交流的时刻,现在她一天比一天好,我要把那段错过的时光补回来。现在我们俩觉得,生活充满着希望。”

(文中梁其乐、孟繁华为化名)

延伸>>

给大脑排污,唤醒沉睡的记忆

在一些公开报道和文艺作品里,阿尔茨海默病常被形容为脑海里的“橡皮擦”,会慢慢擦去人的记忆。患者就像独行在无边的海洋中,没有时间、伙伴、方向,只能任记忆消失直至忘记自己,令人感伤与无力。

为孟繁华进行手术的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神经外二科主任靳峰告诉记者,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多为隐匿起病,以记忆力减退和情绪障碍为主要病症,部分患者还有严重的淡漠情绪,有的还会有其他精神行为症状,如木僵、自言自语、做一些重复性的匪夷所思的动作等。家属为了照顾这些患者,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经济成本和时间精力,同时需要承担极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2020年,密歇根大学学者通过对1.67万名老年人数据的研究发现,与配偶未患阿尔茨海默病或相关痴呆症的人相比,照顾新近被诊断患阿尔茨海默病配偶的老年人抑郁症状会增加30%,而且这些抑郁症状往往会持续至少两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会影响到他们的护理能力。

这让记者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报道,哈佛大学著名精神科学专家凯博文在妻子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后,变为美国五千多万家庭照护者中的一员。他记录了陪伴妻子的十年,其中写道:“照护,其实是人世间所有关系的本质与核心——照顾好他人,并得到他人的照顾,这就好像是某种交换人生礼物的过程。”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2021年,我国现存的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接近1700万例。但可惜的是,可选择的治疗手段极为有限。往往只能针对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进行药物治疗,且需要长期服药,作用也十分有限。“近些年,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脑类淋巴系统负责脑内大分子蛋白回流并最终注入颈深淋巴结,颅内淋巴回流障碍会诱发认知障碍。利用超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进行淋巴回流重建,通过局部引流作用促进淋巴系统功能的全身效应,可以延缓患者大脑的退行性改变及阿尔茨海默病症进展,这将成为改变这类患者生存现状的重要措施,也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功能外科治疗上的一次创举,会造福广大病患,有着重大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靳峰说。

靳峰介绍,颈深部淋巴回流重建手术依据的理论基础是脑内异常蛋白堆积。而这,也是引发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原因。手术通过采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对患者脑膜内淋巴循环进行分流,加快脑内淋巴的回流,带走更多的脑内代谢产物,从而达到可能逆转大脑退行性病变,减缓病情进展的目标。“简单来说,患这种病的人,脑内淀粉样蛋白会异常堆积,慢慢会形成阻塞,使得相关的循环无法正常进行。就像下水道堵塞住了,废物没法及时运送出去。而颈深部淋巴管静脉吻合手术,可以大大加快患者脑内‘废物’的清运速度,提升清运效率。”

但靳峰同时指出,尽管这项手术目前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开展,临床上想要广泛应用,仍需更多的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并且要严格把握适应人群的指征,进行充分的术前风险评估,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结合术后的认知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达到最优疗效。“阿尔茨海默病目前无法治愈,但相关研究表明,越早治疗,药物治疗效果相对会更好。因此,一旦家中老人出现记忆力下降等预警表现,应及时前往专业的神经内科记忆障碍门诊就诊。”

靳峰介绍,目前国内开展颈深部淋巴管静脉吻合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医院并不多,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在青岛率先开展这项手术,通过先进的蔡司KINEVO 900机器人超显微荧光手术显微镜,可以多角度全方位观察患者的情况,在超过20~40倍的超显微放大倍数下,医生可以准确判断直径约0.3毫米的淋巴管,从而进行精准手术;同时,辅助血管荧光等多种技术,不仅可以示踪淋巴管和吻合是否通畅,从而保证手术效果,还可以降低术后发生水肿等神经损伤并发症的概率,让手术精准有效。在治疗方式上,手术的微创切口直径仅5厘米左右,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副损伤,因此更安全,患者恢复更快。“我们神经外科医生对于神经系统十分了解,尤其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解更有优势,且具有颅内外血管搭桥、神经吻合等技术的优势,在手术技术层面更有保障。”

据了解,截至目前,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已对近4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成功进行了手术。术后,患者都恢复良好,认知功能、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和记忆力都有了明显改善。

(撰稿/半岛全媒体记者 江海峰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