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关键词|为何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2024-10-15 18:19 澎湃新闻阅读 (30051) 扫描到手机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二十大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专栏后,2024年澎湃新闻携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键词。我们将围绕全会《决定》选取关键词,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进行解读。

今天的关键词是: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为此,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实际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多项党的重要文件中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加强国际传播效能”“加强国际传播效力”,直至本次《决定》提出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不仅表现了中央对“国际传播”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领会全会精神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即为何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一、“国际传播”的概念矩阵

可以发现,中央虽一直强调国际传播的重要性,但是不同场合与文件的侧重点却略有差异。只有了解差异,才能把握深意;只有了解概念区别,才能把握系统集成。

1.国际传播能力

国际传播能力强调的是国际传播主体的自身能力建设,是传播主体的一种自塑。传播主体概分为官方与民间两大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求各主体依据自身的特点、所拥有的条件、所占有的资源,系统提升传播内容的挖掘能力、传播话语的优化能力、传播平台的搭建能力等。

2.国际传播效能

国际传播效能是在传播主体提升传播能力基础上所要达到的目标,其更加强调传播对受众的作用效果;不仅关注自身能力的指标化提升,更加关注受众“接受到什么内容”“接受到多少”“我想让受众接受的内容有没有达到预期”等方面。

3.国际传播效力

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主要发力点是传播主体自身的升级转化,而国际传播效力更加侧重国际传播后的客体的现实反馈,即“客体接受主体传播后在现实层面的正向舆论反馈与行为表现”。

4.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国际传播体系是涵盖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客体受众、传播效果等诸多因素的系统集成概念。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实质上是对国际传播要素与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强调要素、环节间的联动、互促关系。

二、为何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决定》开列60条,涉及300多项具体措施,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全球产业分工问题。在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联动中,让世界了解中国是首要前提,而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达成这个前提的重要条件保障。毫不夸张地说,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在中外合作交流当中充当了加强政治互信的“铺路石”、促进经贸互通的“助燃剂”、推动文明互鉴的“过墙梯”。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事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决定》提出,要通过“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等措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内外有利条件:一是更有效力地向国际社会宣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战略布局、具体措施、实现路径,彰显改革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二是更有效力地向国际社会宣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与其他经济体展开的合作领域、将给世界带来的发展机遇,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三、如何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既需要官方主体与民间主体共同发力,也需要相应的制度设计、政策输出、物质供给等多方位的支持辅助。《决定》从传播格局、传播渠道、传播效能、践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方案,具体而言,概有四大进路:

一是明确国际传播原则,实现整体传播与局部传播兼顾、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互动、被动传播向主动传播转变;二是找准国际传播视角,在市场—营销视角、媒体—话语视角、中国—世界视角的运用上,既要学会共同发力,又要学会扬长避短;三是打通国际传播路径,实现周边伦理传播、展示政治传播、视像化传播的交互、联动;四是灵活运用国际传播方式,构建多元传播主体以打破“第三人效应”束缚、丰富传播内容以凸显议程设置功能、辩证分析培养理论以突破国际受众信息茧房。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法学博士、博士后,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