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寒水之上,泳者破浪而舞——青岛冬泳运动的历史进程和数十年的精神传承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汇泉,一浴,气温0~4摄氏度。
下午两点,更衣室内,热闹非常。冬泳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更换泳衣,热身,冲入大海,一气呵成。
六七十岁的年纪,三四十年的冬泳经历,让他们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青岛,是一个游泳历史比较悠久的城市,凡是在青岛举办的运动会,游泳项目也屡创佳绩。夏季不过瘾,冬泳也随之发展起来,从小规模的个人爱好,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有组织的运动,传承多年,冬泳已然成为了青岛独特的风景线。
半岛全媒体记者探访冬泳现场,并查阅历史档案,再现青岛游泳赛场的风范和冬泳运动的历史进程。
游泳赛场
三朵金花在水中绽放
海水,沙滩,浴场,大自然给了青岛天然的游泳胜地。
即便在冬季,栈桥上,冬泳的“泳”士们,仍无惧严寒,一跃而下。那溅起的白色浪花,宛如冬日里最浪漫的雪花,与勇士们的身影一同,在深邃的大海中绽放出绚烂的色彩。
游泳,是一场跨越四季的浪漫之旅,在青岛,已有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项运动,也已超过百年。这种特殊的运动在成为比赛项目后,青岛创造过多项辉煌的战绩。
最早的游泳比赛开启于1930年。当年的夏季举办了第一届游泳比赛。由于规模较小,参赛人员并不多。为了鼓励市民参与到游泳中,此后连续两年举办了游泳比赛,参赛人员的规模也逐渐增多。
青岛的游泳健儿在体育项目中脱颖而出是在1933年的第17届华北运动会上,栈桥畔的欢呼声,响彻海面。在中山路青岛老照片馆中,高清的黑白照片,展示了当年游泳比赛紧张场面。
“依山濒海,四季温和,在东亚屈指可数,为体育理想之乡。交通便利,可舟可车,商业发达,设施齐全,具备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诸多条件。就人和而言,青岛乃东夷之土,习六艺,尚悍勇,为现代体育之嚆……”奥运教练宋君复在第16届华北运动会闭幕式上竭力展示青岛的优势,使得青岛得以进入了举办城市的候选名单。
几经周折,青岛终于取得了举办权。
修建体育场,整修栈桥,一切准备就绪后,游泳运动也作为比赛项目,从汇泉到栈桥,创造了游泳赛场的佳绩。
游泳比赛自第14届华北运动会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后,始终放在总锦标赛的范围内,并没有单列,时任教育局长雷法章提议:“根据近年来游泳运动的发展,从17届起应当像田径、球类一样列为单项锦标赛。”
1933年7月12~15日,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在青岛举行。
汇泉浴场,紧张的初赛结束后,筹委会决定,将决赛的赛场定在栈桥浴场。游泳比赛在海中进行,这在国内游泳史上也是空前的。
“当时的游泳赛项已届完备,唯缺蝶泳,而蛙泳始称俯泳,水上接力已列入赛程,仅自由式一种。另外,入水表演也于本届亮相,入水即跳水,也是首次列入赛事,并作为水赛的前奏隆重推出,顿成一大看点,入水跳台设在东边的防浪堤上,向北探出一段跳板”,于佐臣先生撰文称。
通过老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赛场布置独具匠心。桥下,用成排的浮船作为起点和终点,围成距离50米的泳道,泳道之间以浮标为界,泳道上方悬挂天线,天线上飘着红白两色旗做标记。裁判员统统集中在桥侧的舷梯上卡表计时。为了便于观摩赛况,整座栈桥面朝西搭起数层露天看台,观摩的人群在看台上排列有序,长达半里,纷纷争睹水上奇观……
比赛场选择在栈桥南端海域,主持官员在回澜阁观看比赛,民众伫立栈桥参观。
给比赛带来最大挑战的,是潮汐。比赛安排在满潮时进行,具体赛程要根据潮汐预报而定。当时青岛的海洋气象观测在东亚屈指可数,建在后海的观潮井将水样定期送往观象台,从水样中分析数据预报每日潮汐,毫厘不爽。
当年,青岛市派出了200多名运动员组成的代表队,参加了全部的比赛和表演项目,青岛游泳的总成绩更是爆出本届运动会的最大冷门,囊括游泳男女高中级的4个团体冠军和团体总分的全部冠军,在23个个人单项冠军中,游泳占8个,另外,打破5项华北运动会纪录,创参加华北运动会以来最好成绩……无怪乎媒体纷纷惊叹:青岛人把栈桥赛场变成他们的市运会!尤其是女运动员,成绩耀眼。女运动员都身穿新潮游泳衣,在大海中进行比赛。在当时也只有在广州、上海、青岛这样的比较开放的城市中,女子游泳运动才有根基。因此青岛的女游泳选手在比赛中技高一筹,遥遥领先。尤其是何文雅、何文静、何文锦三姐妹包揽女子50米自由式和100米自由式前3名,被誉为“何氏三杰”。
如此良好的势头下,在1934年7月5日至8月29日,青岛市体育协进会在汇泉浴场举办了第一期暑假游泳训练班,徐锡番任教练,共67人参加。游泳作为一项运动,开始在群众中普及。
也是在这一年,青岛队参加在北平举行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游泳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单项取得5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和2个第四名。吕守孝破100米仰泳华北记录获冠军。何文雅则打破了100米自由泳华北运动会的纪录。
运动员回到青岛后,是年的9月2日,体育协进会与教育局在汇泉海水浴场联合举办了青岛市第四届游泳比赛会,男女共有130人参赛,男子分为特别组、普通组、初学组,女子分特别组和普通组,凡参加过华北游泳比赛的优秀选手均编入特别组,比赛成绩以女子为优,共有2人打破4项华北纪录。
然而,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游泳运动比赛不得不被迫停止。从1937年到青岛解放,青岛再也没有举行大规模的游泳比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市首届游泳比赛大会于1950年9月1日在汇泉海水浴场举行,参赛运动员190余人,优胜者男子组有熊开发、孔庆超、周惠民、潘宝生等24人,女子级有王洁梅、夏冠芸等7人。此后,游泳比赛多次举行,成绩尤为突出,名将层出不穷。
1958年9月1日,青岛体育学校成立,游泳被列为所设体育专业7个项目之一。上世纪50年代,青岛市的游泳水平在山东省一直居于霸主地位,女子更为突出。
比赛带动了群众的热情。于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群众性游泳活动在浴场兴起,自发形成的游泳团体也逐渐增多。冬泳,也是在此期间兴起的。
冬泳流行
半个多世纪的延续
陈崇进,今年72岁,身体硬朗。
回想当年,身体不适,免疫力下降,他一度消沉。偶然的机会,了解了冬泳,便跟随着有经验的老人参与进去,一游就是40年。
陈崇进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他是一九八几年开始冬泳的,彼时,冬泳作为一项公共的团体运动组织已经成立了20多年。
海浴的起源已经无从追溯,作为消遣的方式起源于欧洲,但青岛村渔民天热下水洗个海澡也不新鲜。
1897年的冬天,登州总兵章高元在衙门里迎接了一批自称演练的德国人,结果“引狼入室”,青岛被德国侵占。青岛气候温和,海岸线长,适宜海水浴。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他们如获珍宝。“青岛所拥有的,首先是山岗、树林和大海。在家乡,如果想要疗养的话,我们只能作出这样的选择:到山地还是到海边去?而青岛则是二者兼备的”,德国人华纳考察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于是,青岛最早的海水浴场——汇泉湾开辟而成。
1901年,德国人修建汇泉海水浴场,禁止中国人入内,入浴者极少。1902年仅30人,1903年126人,1904年546人。不过,作为海边生长的青岛人,靠海吃海,很多人深谙水性。到了上世纪30年代,随着游泳比赛的频繁举行,“洗海澡”引起群众兴趣,人数增多。
随着青岛的迅速发展,海浴的观念也日渐普及,虽然作家老舍还是“羞于”晾晒自己的“排骨”,但大量的国人已经能够接受在大庭广众之下穿泳衣洗海澡了,更衣室也开始分男女了。再后来,因为游客人数的增加,更多的浴场加入队伍,比如山海关路海水浴场(第二海水浴场)、太平角海水浴场(第三海水浴场)、湛山海水浴场(第四海水浴场)、新疆路海滨浴场(第五海水浴场)、栈桥浴场(第六海水浴场),它们的产生有的具有了小众性和私密性,更为青岛的海浴增添了独特的风景和魅力。
青岛解放后,政府号召人们学游泳,于是,人们纷纷拥向海水浴场,洗海澡,去游泳成为了老百姓最喜爱的休闲方式。上世纪50年代,一到夏季,海水浴场平均每日高达三四万人次,风平浪静的星期天可达八万人次,“下饺子”的场面也是在那时兴起的。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浴场的人数更多,全市群众性游泳高潮迭起,游泳活动天天不断。尤其是万人游泳大会横渡汇泉湾,观众逾万。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各海水浴场成立了游泳辅导站。在如此厚重的群众基础下,冬泳作为特殊的运动,脱颖而出。
冬泳,是一场集日光浴、冷水浴、空气浴、沙浴于一体的浪漫之旅。不仅锻炼了冬泳者的身体,更滋养了他们的心灵,这是一场关于勇气、自然与生命的盛宴,让他们在挑战与磨砺中找到了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冬泳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就是一些老同志老干部下水,以后慢慢地扩大了”,青岛市冬泳协会负责人战培忠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说。1965年,罗桂新、马云祥和4名学生组成第一支冬泳队,他们的勇气吸引了更多人的参与,队伍从少到多,1980年开始组建成青岛市冬泳队,队员达到了68人。1984年6月17日,青岛市冬季游泳协会成立,会员增加到120多人。1985年春节,市冬泳协会在第一海水浴场举行冬泳表演,从此,每年春节元旦都举办冬泳活动。
陈崇进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参与进去的,年轻的他正在经受疾病的困扰,加入冬泳的队伍后,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1986年5月创刊的《青岛冬泳》小报,成为了冬泳爱好者的必读刊物和动力。
此后,青岛市冬泳队参与到各大小城市的邀请赛,频获佳绩。冬泳运动也成为了体育运动的一个特殊门类。1987年,在参加“五一”横渡琼州海峡活动中,黄克泽、王元玺、刘宏珍、金伟柯、潘占凛、高志强、李军被授予国家体育运动二、三级奖章。
冬泳者从不缺乏勇气,更是一种传承。2024年的4月23日,在青岛市冬游协会的组织下,8名“泳士”从海口市白沙门出发,再次横渡“海上珠穆朗玛峰”琼州海峡,最终在湛江市徐闻县黑土角登陆,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50岁。
近40载的时光里,冬泳者的接力仍在继续。
1989年元旦,孕妇张一兵站在了冬泳表演队伍的前排,大步走向海中引起轰动。她一直坚持冬泳至产前20天,后顺产下一男婴。
此后,冬泳的队伍一直在壮大。“一般都是老同志比较多一些,以五六十岁的为主,冬泳从二十来个队,发展到现在为止是30多个队伍,冬泳协会经常参加全国各地冬泳比赛和表演,今年除了参加横渡琼州海峡,还参加了大沽河冬泳等活动,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目前冬泳协会正在蒸蒸日上”,战培忠自豪地说。
“泳”者无畏
寒风中的快乐运动
“冬泳快乐。
2024年12月13日,气温0~4摄氏度,水温预报11.4摄氏度,实测8.9摄氏度。”
汇泉浴场旁的更衣室门口,下午两点,小黑板上记录着详细的信息,为冬泳者提供下水的参考数据。
协会会员张家荣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他们冬泳的时间一般都是在下午两点前后,根据水温来判定下水的时间。他们现在的组织是青岛市冬泳协会汇泉湾二队,每天必来,“不来心里不踏实”。
现场,忙于冬泳的爱好者们饱满充沛,换好泳装迅速热身,然后飞速地冲入大海,让海水浸泡身体后,游上大约10到20分钟,便出水回到更衣室,擦干身体更衣。“一般游20分钟,时间长的游40分钟,但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量力而行”。
陈崇进说,现在老年人有很多娱乐方式,老年中心也有很多运动,“但我们选择了冬泳,是因为这是一个团体的运动,大家非常团结,给了我们更多的快乐,我也尝到了冬泳的甜头。40年来没有放弃过。我今年72岁了,但感觉到身体的状态像刚退休一样,经过实践,把身体练棒了,睡觉也好了,吃饭也香了”。
这个观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今年71岁的王永安也觉得自己像60岁“小伙子”一样。
判定冬泳的温度是10摄氏度以下,12月中下旬的天气,日渐寒冷,冬泳爱好者们则在寒风中,享受着海洋与沙滩给予的快乐。“冬泳让我们受益匪浅”,他们纷纷表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冬泳。战培忠提醒说,有高血压的、心脏病的人不建议贸然冬泳,如果关节不大好的,可以适度游泳,“还是要依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去制定自己的活动方式”。谈及会员的年龄,战培忠说,他们最大年龄的92岁,最小的三四十岁,而七八十岁的长者,则是冬泳队伍中最坚实的力量,他们用行动诠释着生命的活力与不屈。在这片冬日的海洋里,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以各自的方式,书写着属于冬泳的浪漫篇章。
采访完毕,十来位冬泳者举着汇泉湾二队的红色旗帜,冲向了蔚蓝的大海。在最后的留影环节,他们向记者的镜头喊出了他们喊了多年的口号:
“我游泳,
我健康,
我快乐!”
结束采访回程,在凛冽的寒风中,竟然感受到了无尽的暖意,冬泳爱好者们选择了挑战,他们迎难而上,以无畏的姿态跃入冰冷的海水中。他们不畏严寒,日复一日地坚持着这项运动。
青岛的冬泳,既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又不断焕发着新的活力。从古老的冷水浴到现代的冬泳运动,青岛的冬泳爱好者们一直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青岛的冬泳,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他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同时也享受着自然带来的恩赐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