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时评|不畏“流量”遮望眼
只要你敢赞,啥我都敢干。在“流量至上”的逻辑诱惑下,互联网上无下限、毀三观的事件层出不穷:网络主播“小小努力生活”卖惨牟利;博主“冬冬安安”声称生日收到奶奶1.8亿红包炫富博眼球;278万粉丝网红孔羽丰直播间里吃起猪饲料……
流量,是网络空间的重要评价指标,它的背后是无数点击和观看,关乎着潮流风向、价值养成和社会风尚。可憎的是,一些人为了追逐流量不择手段。从“胖猫”坠江事件到“饭圈”粉丝伪造人民网文章,从造谣“山东19万文科生滑档”到网红“小虎行”大闹深圳机场,热搜榜上各种离奇惊悚、翻车事件屡见不鲜。热点事件真相大白前,总有“知情人”散播不实消息,误导舆论,甚至恶意攻击当事人,掀起网暴;每当重要政策出台,总有所谓“资深大佬”断章取义、片面解读,做标题党,甚至无中生有,撕裂认知;网络平台上,某些“自媒体”为吸引粉丝,以丑为美,大搞“审丑异化”,吃播胡吃海塞,喝播拼酒致死……乌烟瘴气,群魔乱舞,真相在流量面前仿佛无足轻重,丑与恶似乎成了流量的密码。在信息高速冲刷中,社会共识和主流价值观被蚕食,身在流量中的我们,信任与期望一再被辜负。
与此同时,由平台算法主导的信息推荐逻辑,极易让人深陷“信息茧房”的桎梏。AI技术的进步,虽然给创作者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因其技术不确定性及其滥用恶用,催生了多重风险挑战。AI虚拟信息在规模、形态和传播路径上不断升级裂变,引发了全球性真实性危机。技术的自身局限与使用者的私利诉求产生合谋,污染了舆论生态,对个体认知和社会舆论造成负面影响。
不畏“流量”遮望眼,如何规范算法、引导流量向上向善,是时代给出的必答题。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剑锋直指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社会痛点。
然而,以算法规制失控的流量,尚面临多重挑战。例如,更新迭代日新月异的算法技术看似理性、中立,背后是否存在技术偏见?应用场景复杂,适用规范标准也更加多元,监管能否全盘掌控?此外,算法技术的高度专业性和算法“黑箱”的存在,以及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都为算法治理增添了难度。要尽快完善政策法规,成立专门监管机构依法展开检查和监管,关键是开发出合规合法的算法,利用大数据语义分析、AI识别等技术,精准阻断“毒流”,让算法服务于主流价值导向,积极传播正能量,推动“智能向善”。
不畏“流量”遮望眼,在整治“毒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流量的积极作用。今年8月,41岁山东好汉栾留伟为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一人感动京冀鲁,他的事迹在网络上的浏览量超过15亿次,凝聚起群体向善和崇敬英雄的社会共识;不久前霸榜热搜的“杨妞花事件”,汇聚全网关注,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近期湖南怀化的理发师李晓华又火了,一次直播观看就超10万,她用“诚不我欺”四个字诠释了立身处世的根本,被网友点赞“这才是人民的理发师”……正是这些正能量的流量,汇聚起激励人生、推动社会向前的洪流。
以正能量引领大流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向上的清朗网络环境,才是民心所向、民众所需。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