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观察|“我关闭了朋友圈”冲上热搜!关了,就不焦虑了?
这两天,#我关闭了朋友圈拒绝焦虑与内耗#话题冲上热搜后,再次引发人们对朋友圈的广泛讨论。
对此,有人心有戚戚,觉得“朋友圈现在又杂又乱,看来看去徒增烦恼”;
有人不以为然,“朋友圈不会带来焦虑,焦虑都是自己给的”;
更有人直言,天天炒作“关朋友圈”“不发朋友圈了”其实也是在变相渲染焦虑。
有关闭的网友表示,他们的焦虑感、内耗情绪有所减轻,生活变得更加专注和自在。
也有观点指出,朋友圈本是人们分享生活、保持联系的工具,过度关注焦虑而选择“关闭”,可能只是一种逃避。我们应当探讨,朋友圈引发焦虑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关闭”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
朋友圈的降温
说起来,这些年关于朋友圈的话题总能引发热议。当下,有许多人习惯了在朋友圈转发工作信息,偶尔想发个人生活记录时,反而会有一种隐隐的“羞耻感”,被左思右想困住:别人会怎么看我?这样发是不是显得太沮丧或者太炫耀?好久不更新突然来一条有点难为情……还是算了吧。
也有很多人的朋友圈从“三天可见”到“查删单向好友”,从“不爱发朋友圈了”到“精装朋友圈”,作为一个国民社交场域,微信朋友圈俨然成了我们观察当代社交的一面镜子。
“朋友圈降温”是个客观现象。
过去的朋友圈里,大家能随心所欲发布动态,即便是琐碎的小事、生活的点滴也乐此不疲地认真记录。如今,微信好友越来越多,朋友圈里的动态也极大丰富,除了分享的文章、生活的动态,商业广告、拉票集赞、微商语录等芜杂信息也充斥其间。其中,加了重重滤镜的精心摆拍,更让人常有不真实的“眩晕”之感。社交过载之下,大家感到倦怠,生出远离之心倒也正常。
朋友圈焦虑来自哪?
在#我关闭了朋友圈拒绝焦虑与内耗#这一话题词下,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一个人的焦虑和内耗,更多的原因是无法平衡自身内在的欲望”“大家的分享欲降低了”“其实朋友圈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内容”……
来自北京的陈末(化名)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分享动态了,偶尔会在朋友圈看一看别人的分享内容。“毕业之后好像分享欲望没有那么高了,而且发了之后也会去关注是不是有人给自己点赞,慢慢地,发的频率也越来越低了。”关于朋友圈焦虑,她坦言在自己的身上,存在这种感觉,“看到别人发的光鲜亮丽、有趣好玩的朋友圈,我也会去和自己对比,从而造成一些心理压力。”
那么,刷朋友圈到底为什么会让人觉得焦虑?内耗的根源是朋友圈这一载体吗?对此,陈锐表示,朋友圈的焦虑其实主要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信息过载的焦虑,当我们接触过多杂乱且与自身关联性不强的无效信息时,大脑会拒绝处理,形成“信息过载”,对于这些无法处理的信息,就容易产生焦虑;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比较的焦虑,在心理学领域,这种社会比较又可以分为上行社会比较和下行社会比较。
“通常来说,刷朋友圈时的社会焦虑,主要来源于向上的社会比较。”他分析,人们在发朋友圈的时候,往往都会进行“精装”,也就是把自己生活中最好的、最积极的方面给展现出来,一般情况下都会优于正常的普通生活,“刷朋友圈的人,看到别人分享的生活状态时,会进行向上的社会比较,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容易引发焦虑。”
怎么做才能与朋友圈“和谐相处”
其实,朋友圈焦虑并非一个新话题。
在某平台,仅仅是在“朋友圈焦虑怎么缓解”这一标签下,就有八千多篇笔记。可是,关闭朋友圈,就真的能够隔离焦虑吗?“前台表演”或是“真实分享”,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朋友圈的存在?
“要解决朋友圈带来的这种焦虑,我觉得首先要正确认知朋友圈。”陈锐告诉记者,不是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生活,原原本本地搬到朋友圈里面的。我们应该明白,作为一种媒介,朋友圈和现实生活存在一定差距,它是真实生活的一种映射,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真实生活,“不要被这种不完全真实的氛围给影响了,老是拿虚拟的东西去比较,肯定会焦虑。”
图源央视新闻。
在陈锐看来,除了正确认知朋友圈这一媒介之后,我们也可以选择更主动地去使用媒介。如果仅仅是被动地看别人的状态,对比之下就容易焦虑,可是如果自己也参与其中,或许就能够一定程度上对抗这种焦虑,“尝试分享一些积极向上的状态,也相当于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
“线下交往和线上交往的结合也同样很重要,两者的重叠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焦虑。”陈锐表示,如果朋友圈的人际关系都是疏离于现实的人际关系,那么这种隔离感会更容易带来上行比较,觉得大家都比自己过得好。可是如果你与朋友圈的好友在线下也有很多交往,那么在刷朋友圈的时候,就更容易融入到自我当中,不会过度区分彼此,反而有“我们”的认同感,“这种情况下,你在朋友圈刷到光鲜亮丽的场景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我也是其中一分子,反而会从中汲取到一些力量。”
大众·半岛新闻综合自北京日报、潮新闻、央视新闻、红网、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