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独家丨龙湾养“草”!“海草碎片回收计划”即将启动
海草床是海底生物的“产床”,对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自2023年6月,西海岸新区琅琊台龙湾海草床“浮出水面”,为有效助力其保护修复,去年6月,由渔民自发组织发起的“基于海草床保护的渔民自发社区友好型渔业和生态赶海试点”公益项目正式启动。然而,民间组织师出无名,一度成为阻碍龙湾“护草”的最大屏障。如何让这个民间组织管理有方?1月7日,项目组邀约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等部门的相关专家及渔民志愿者展开深入探讨,共议这片“海底森林”的养护之道。
“渔民主体”生态保护成效初显
去年8月,中国海洋大学对这片区域进行生态勘测发现,西海岸新区琅琊台龙湾海草床是青岛目前已经发现的第二大海草床!“初步估算,这片海草床的长度接近3海里,宽度约为1海里。整片区域生长着茂盛的海草,植株高度普遍在60至70厘米之间,部分最高可达约1米。尤为珍贵的是,这里还分布着许多海草幼苗,这表明整个生态系统正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之中,预计未来其覆盖面积将会继续增加。”邀约专业机构进行勘测的是琅琊镇刘家崖下村的渔民刘树杰,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基于海草床保护的渔民自发社区友好型渔业和生态赶海试点”公益项目的发起人。
蓝湾卫士、土专家、海马爸爸……在试点启动之前,刘树杰就有多重身份,为了海草床保护项目的顺利开展,他不断通过学习突破认知,尝试以渔民带渔民,合力守护着这片海。
考虑到海草床生长区域渔获较多,沿线渔业社区对海草床存在、保护的认识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海草床恢复进程。刘树杰带领项目组一方面召集当地的渔民、渔嫂及渔二代,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在互动问答中加深大家对海草床保护的了解。同时还主动走进渔业社区,通过设置宣传展板、悬挂宣传横幅、开展宣传活动、播放科普视频等方式,让大家从日常捕鱼、赶海出发,了解海草床,了解海草床保护。
面对每年夏天龙湾海域数十万计的游客,和当地经常赶海的社区居民,刘树杰带领项目组一方面积极联动渔业社区,共同规划《基于海草床保护的村民自律约定》,提升社区居民保护海草床的意识,从日常行为规范上进行引导,同时,还推出当地首个基于海草床保护的”青少年生态赶海实践活动“。活动招募培育社区渔民渔嫂、渔二代成为“生态赶海导览员”,通过现场科普、潮间带观察、海滩清洁、互动活动等多种方式,陆续引导近三百人次社区居民、外来游客积极参与践行生态赶海,保护海草床、保护海洋,帮助大家从不知道、不了解,逐步转变为关注海草床保护、践行生态赶海。
让刘树杰欣喜的是,在2023年调查时尚未发现海草床的区域,在2024年底的巡护中呈现出了新的气象:多处区域出现扎根新生的海草。更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日本海马零星出现在附近。
专家:建成“保护区”可解护草之急
“从潜水员拍摄到的观测视频中,我们看到,在海草床中心区域,有长势更好的海草,但如果边缘区域的海草都能节节高,那整片海草床的恢复效果会更好,我们也会持续观察。”刘树杰坦言,但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他们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渔民和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虽然有所提高,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渔民在长期的传统渔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不利于海草床保护的习惯和观念,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引导和改变。同时,随着生态赶海等活动的开展,游客数量的增加也给海草床保护带来了新的压力,如何规范游客的行为,避免对海草床造成破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每年的伏季休渔期,海草床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鱼类的庇护所,是鱼类幼苗天然的“产床”。“因为海草床在水下一般不会超过16米,这时期就会有渔民偷捕。”作为一个有30余年捕鱼经验的老渔民,他深知像刺网、地笼等捕捞方式,不仅会对海草叶片、根茎和根系造成不同程度破坏,更会影响包括海马在内的以海草床为栖息地的海洋生物群落。为此,刘树杰组织渔民志愿者成立巡护小队,开展海草床区域沿线巡护,劝离、阻止渔民在海草床海域进行渔业捕捞,引导渔民采用垂钓、潜捕等其他有利于海草床保护的友好型作业方式。“你们凭什么管?”刘树杰在此前的巡逻中,也经常会遭遇偷捕者的质疑。
“‘师出无名’是目前龙湾海域海草床保护的最大屏障。”黄海水产科学研究所渔业资源研究员李显森指出,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只能靠开化民智,来进行科普、劝导。“但那片海域属于公用海域,海草现在也不是国家保护植物,不具备强制性管理的前提。黄河口已经成为了国家级的保护区,这片海域是否可以结合琅琊台风景区通过旅游开发等形式保护起来?”李显森提议,随着龙湾海草床保护活动的不断开展,也得到了西海岸新区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可向有关部门申请,将该区域建成为海草床或海马的保护区,那样就可以根据园区的管理来进行具体操作。
李显森指出,龙湾海草床长势良好、区域面积相对较大,如果能够将其划定为当地海草床保护试点区域,不仅会有利于更加规范、有效地展开保护,也会让志愿者的保护行动少一些阻力。此外,生态赶海可以从生计赶海、休闲赶海两方面入手,围绕不同人群的赶海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观念行为引导。
其实,刘树杰一直在尝试通过多方合作机制壮大保护合力。目前项目组已联合当地海洋发展局、渔政部门,展开了联合巡护活动,让保护海草床的义举真正做到了“师出有名”。
“海草碎片回收计划”即将启动
如今,当地渔民深刻认识到海草床对海洋生态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渔民逐渐从过去单纯的渔业生产向主动参与保护转变,这片海域的志愿巡护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以前我们这里有很多海草,大家都还会用海草来盖房子,但后来就没有了。但现在,海草又回来了,这一次,我们会好好保护它们。”一位渔民志愿者在交流会上分享项目开展感悟时表示,巡护时,他看着成团的海草床裹挟着海洋垃圾被卷上岸,非常心疼。而在此前的潜水观察中,志愿者们也发现,目前海底的海草床,尚有一些未完全连接成片的区域,这些未成片的海草床抵御风浪的能力低,就会不断面临被风浪冲出海底的可能性。
“巡查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台风或较大的风浪过后,有很多的海草会被拍打上岸,以往这部分海草就白白被浪费掉,这太可惜了,其实只要及时将它们重新播种,并且持续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避免重点区域海水受到除草剂污染,那些海草有很大概率会获得重生,那片未成片的海草床也会逐渐生长连接起来。”刘树杰带领渔民志愿者在海草床保护实践中有了重大发现。
基于此,他提议开展“海草碎片回收计划”,鼓励志愿者、社区居民收集海草碎片,并尝试将经过筛选修复的海草植株,重新栽种回海草床区域。“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并无先例,希望这个举措能从西海岸龙湾海域开始真正做好落实。”刘树杰说。
(半岛全媒体记者 陈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