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得天独厚,有山、有海、有帆,山海相依、与城为伴,山、海、城完美融合,这便是青岛!70年辉煌历程,70年沧桑巨变。在这70年里,青岛这座城市在不同的时间,呈现着不同的风貌,美丽青岛...
"青黄不接"只在记忆中……半岛互动活动《我和我的祖国》受关注 数百名读者积极投稿
上世纪50年代青岛与黄岛之间唯一的渡海交通工具为小舢板。(拍摄于栈桥码头,受访者供图)
□半岛记者 刘笑笑
70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7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70年来,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自半岛全媒体大型互动活动《我和我的祖国》启动以来,数百名市民和读者参与活动,一起“给祖国点个赞”,他们中有的人已经年过七旬,有的是正在上学的大学生。他们发来老照片追溯过去的历史,感受幸福生活。更有不少市民积极推荐身边叫“国庆”的人,讲述他们的故事。
这其中,市民陈敬刚向我们展示了一张1958年拍摄的老照片,讲述了青岛到黄岛从过去只能靠小舢板通行到现在天堑变通途的巨大变化。
“青黄不接”是用来形容旧粮已经吃完、新粮尚未接上的那段时间,但过去在青岛,人们却借用这个词来形容青岛市区和黄岛虽然近在咫尺却不能方便快速到达的困境。市民陈敬刚晒出了一张停泊在青岛栈桥码头的小舢板的老照片,讲述了姥姥所在的“青黄不接”的年月,以及天堑变通途的巨大变化。
市民陈敬刚今年43岁,他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是曾经在照相馆工作的邻居1958年在栈桥随手拍摄的。陈敬刚说,照片中的小舢板时期他没有经历过,但是听姥姥讲述过。“我姥姥的娘家是黄岛区沿海地带的南屯村,姥姥结婚后居住在青岛市区。上世纪50年代,青岛、黄岛两地唯一的渡海交通工具只有靠人工摇桨的小舢板。小舢板行驶在海面上,就像飘荡在狂风中的一片落叶。遇到大风大浪,随时有倾覆的危险。”陈敬刚说,有一次姥姥回娘家在海上遇到风浪,衣服和头发都被海水淋得湿漉漉的。从那之后,每次乘坐小舢板,姥姥总要提心吊胆。尽管渡海要经历这么大的风险,可那些居住在黄岛的渔民和小手工业者为了生计,差不多每天都要乘坐几乎毫无安全保障的小舢板,往返于青岛市区与黄岛。
到了上世纪60年代,陈敬刚的母亲去黄岛乘坐的交通工具改成了小型火轮(轮船)。“我母亲说,当时火轮的票价一块钱左右。火轮虽然不像小舢板那样猛烈颠簸,但由于体积太小,航行中依然很不平稳,因此她经常晕船。”陈敬刚说,风高浪急的时候,小火轮还经常不能出海。
到陈敬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们开始乘坐亲戚家所在的薛家岛的机帆船渡海。年幼的陈敬刚难以适应海上的颠簸,坐船时经常呕吐不止。“所以那时我非常讨厌坐船,每次去黄岛几乎都是父母哄着我去。”陈敬刚说,后来干脆不坐船了,每逢父亲单位出车去黄岛时,便搭乘父亲单位的大卡车。“那时可没有现在的环胶州湾高速,只能沿着胶州、原胶南沿海的道路环行。清晨一大早出门,中午还到不了目的地。”
1986年12月,青岛至黄岛的轮渡开通。上世纪90年代又有了快艇。青黄两地的交通比过去便利多了。陈敬刚说,乘坐轮渡码头的客船和快艇,没有了过去那种海上颠簸的感觉。但每逢遇到大雾天和风力较大的时候,轮渡和快艇依然不能通行,给青黄两地的人们造成了诸多不便。
不过,随着胶州湾海底隧道和胶州湾大桥的相继落成,青岛市区、黄岛两地的交通变得畅通无阻,人们往返于“青黄”之间终于再也不用看天的“脸色”了。陈敬刚说,桥隧开通后,母亲曾多次乘坐汽车体验过,无不感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今,由于工作需要,陈敬刚更是经常需要开车前往西海岸新区的东方影都,无论是走海底隧道还是胶州湾大桥,都十分便利,不到1小时可达。青岛历史上“青黄不接”的年月彻底掀过,尘封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征集
一起来给祖国点个赞
半岛全媒体大型互动活动《我和我的祖国》仍在火热进行中,征集主题包括“我给祖国点个赞”“晒晒老照片”和“全城寻找叫‘国庆’的人”,快快参与吧!
征集主题(一)
我给祖国点个赞
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0华诞,身为中华儿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你想如何表白祖国母亲?欢迎给我们发来一段小视频或一段文图,向祖国问好,说说对祖国70年巨变的感受。
征集要求:1、视频中请自我介绍姓名、身份等,如“我叫×××,是一名旅居海外的青岛人,在××(国家、城市)向祖国问好!”并谈一下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巨变的感受等。结尾请用统一格式“祖国你好,祝祖国……”2、视频请横屏拍摄,可拍摄成一段视频或者多段。3、如果是发送文图,文中请做详细自我介绍,并写上对祖国的祝福。同时,附上一张您的近照,照片背景最好是您所在城市的景观等。
征集主题(二)
晒晒老照片
70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恰恰为我们记载了70年的岁月变迁。如果您珍藏着珍贵的老照片,欢迎您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我们愿与您一起追溯历史,品读往事,重温美好时光,见证祖国发展。
征集要求:1、全面征集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岛城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沧桑巨变、建设成就等各个方面的老照片。2、老照片须为原创照片,提供照片者须对照片负责。要求影像清晰,原始照片或翻拍的均可。黑白、彩色、尺寸不限,围绕一个主题不同时期的组照最好,单幅亦可。3、每张照片须附文字说明及大致的拍摄时间,照片记载的事件、地点、人物姓名,以及与照片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故事等。
征集主题(三)
全城寻找叫“国庆”的人
中国人的名字里藏着时代记忆,记录着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新中国成立后,举国同庆。因此,也就有不少人被起名为“国庆”。你的名字或者你身边有人叫“国庆”吗?名叫“国庆”的人们经历过哪些时代风云?有着怎样的成长故事?
半岛都市报现全城寻找名字叫“国庆”的人,以采访、口述、散文等形式,讲述同叫“国庆”的个人故事,揭示大时代的变迁。以铭刻一生的名字,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奉上我们的礼赞。请你骄傲地举手,告诉我们:我的名字叫“国庆”!
征集要求:请留下您的姓名、出生日期、照片、一段和名字或祖国发展有关的小故事、联系方式等。
参与方式:
以上征集内容均请发送至邮箱woaizhongguo70@163.com,发送时请注明征集主题;也可拨打半岛热线96663提供与征集主题相关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