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闯开放新路,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的里程碑意义

2019-10-20 11:00 青岛大家谈阅读 (248238) 扫描到手机

青岛大家谈

从“深圳模式”到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改革开放助力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从某种程度来说,站在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最前沿的青岛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

李杨 刘汉锋/文

10月19日,首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致贺信,“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营商环境只会越来越好,为全球跨国公司创造的机遇只会越来越多。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贸摩擦增多的特殊时刻,这场专门为跨国公司量身定制的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的举行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释放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另一方面则展现出中国对外开放的思路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过去40年,中国靠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的“深圳模式”创造世界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逐渐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今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位于青岛的上合示范区被赋予打造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重任,而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也是在持续放大上合青岛峰会办会效应背景下应运而生。

从“深圳模式”到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改革开放助力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从某种程度来说,站在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最前沿的青岛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

01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种种细节表明,在当今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思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说,举办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聚焦跨国公司同中国合作,既是对跨国公司发展的展望,更是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营商环境只会越来越好,为全球跨国公司创造的机遇只会越来越多。我们欢迎全球企业家来华投资兴业,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这是国家领导人在多个重要场合一直强调的。“营商环境只会越来越好”,则是首次跟“对外开放”放在一起进行阐述。回首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进程,“开放”无疑是中国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杰有个观点,中国经济还要增长,还要发展,新增长点在哪里,排在第一的就是全方位开放。但开放的思路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出于吸引外国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需要,中国对外商投资给予了税收优惠为主的一系列激励政策。当前,全球引资竞争日趋激烈,不少国家要素成本和政策优惠力度比我国更大。随着我国要素成本不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吸引外商投资已不可能停留于简单的优惠政策,必须转向更多依靠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期间将针对《外商投资法》实施、通关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召开闭门会,听取跨国公司意见建议。此外,商务部将就《外商投资法》实施发布重要政策。

可以说,作为新时代中国利用外资的基础性法律,《外商投资法》的意义在于彰显了新时期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的决心和信心,这部被寄予厚望的开放型法律必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提出的“营商环境只会越来越好”,体现了我国从制度层面打造权力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的发展环境的鲜明导向。

不难看出,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是彰显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平台,同时也是中国扩大开放的新平台。

从中,参会的跨国公司领导人将切身感受中国扩大开放的实招和诚意。

对中国而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02

再闯开放新路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之后,青岛接连承担了多个国家战略。无论是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还是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其核心都是两个字:开放。

本次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依然围绕“开放”做文章。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之下,中国前进征途中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破解?中国迫切需要闯出一条新路。

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便是一种新的尝试。峰会是解决内外企业经贸合作的平台,具有全国指向性。这一平台办好了,辐射的不仅仅是青岛和山东,而是全国。

对于青岛来说,从此之后便拥有了两个独有的勇闯开放新路径的平台,另一个当然就是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说白了,继上个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那一轮开放之举之后,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一带一路”倡议将引领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使我国由重点开放转向全面开放。

转向全面开放,两个国际合作平台不得不提:金砖国家组织和上合组织。

之所以单提这两个,是因为从之前的G8到后来的G20等,均是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治理平台。

G8扩展到G20,也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意识到单纯依靠他们关起门来开会,已经寻不出有效对策,于是才纳入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均没有西方国家的影子。这两个组织,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发展和国际治理的重要平台。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在厦门举行,并发布了《厦门宣言》;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在青岛召开,被誉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成果最多,创造了一系列上合组织的纪录。

青岛的上合经贸示范区,就是去年峰会的重要成果之一。放眼全国,与青岛这个示范区定位类似的,并不多见。

两个重量级平台落户青岛,国家对青岛的厚望可见一斑。

03

青岛的文章

今年以来,青岛的主政者提出,要站在山东地图、中国地图,甚至地球仪前,重新考量“自我定位”:于全国,要负起“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的使命;于全省,要扛起“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的重任。

上述说法和定位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具体到上述两大平台,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的嘉宾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经济富庶,资本雄厚;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主要做好“一带一路”的文章,其中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机会多、潜力大,对资本需求也大。

青岛如何嫁接两种资源,寻找其中的利益契合点,将是一片“大而深”的文章。通俗来讲,在全球的资本和资源寻找出口之时,青岛能否承担起“中转平台”的角色。

这篇文章做好了,不但青岛的“自我定位”会轻松实现,而且也会为国家的开放事业贡献“青岛路径”。

山东是全国第三大经济省份,青岛GDP1.2万亿元,是山东经济龙头,尤其是青岛的实体经济——制造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2018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4100亿,缔造了多个享誉世界的品牌。面向未来,青岛首先要夯实制造业之基,在信息化浪潮中站稳潮头。

此外,承接好多个国家战略,青岛必须补齐自身短板,解决“木桶理论”的难题,比如城市国际化,科技引领、金融方面等等。

今年青岛“学深圳 赶深圳”,并发起15个攻势,在多个领域攻坚克难,力争走在前列。

比如,青岛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作战方案提出,到2022年,青岛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国际时尚城建设初具规模,“一会三都三城”(万国建筑博览会,帆船之都、电影之都、品牌之都,海洋之城、足球之城、啤酒之城)建设日臻完善。

比如,青岛市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作战方案提出,着力建设服务于航运贸易的金融中心、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和面向国际的财富管理中心。到2022年,全市金融服务航运、贸易发展能力显著提升,金融机构达到330家左右,创投风投基金达到800只,上市公司争取达到70家,服务航运贸易的金融机构专营部门或特色分支机构达到10家左右。

如今,国家已经把青岛推到了开放最前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就在首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表示:来中国,来山东,来青岛,共谋发展!

改革开放的前40年,深圳是中国开放的高地。进入新时代之后,青岛的地位日益凸显,国家战略持续加持。青岛,真的已经站到了风口上。

下一个40年,青岛会成为下一个深圳吗?

作者简介

李杨,青岛市政协委员,“青记”创始人。人大工科硕士,前媒体人,曾在《南方人物周刊》、瞭望智库、上海观察等媒体发表文章。

刘汉锋,供职于青岛新闻网,青岛市优秀新闻工作者,作品多次获得省市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