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时评:给“报复性锻炼”泼盆冷水

2020-04-30 10:21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25502) 扫描到手机

张玉胜

国内疫情渐渐好转,不少人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重拾户外运动的快乐,尤其是爱散步的中老年人,更是加大运动量,想把之前居家期间的步数“补回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住院医师祁祯楠表示,运动对健康有益,把握好度更重要,“中老年人如果不顾自身状况,盲目追求步数,极有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甚至对关节、韧带、骨骼造成伤害。”(4月29日《新京报》)

伴随着防疫形势的日益好转,部分中老年人也想加入到“报复性锻炼”的行列,这显然是一种认知误区。“报复性消费”或许可以有,但“报复性锻炼”不可取。对此,医疗专家们的“泼冷水”式提醒非常及时、温馨,“把步数补回来”当心得不偿失。

现实生活中,由于锻炼过度导致的健康悲剧触目惊心,尤其是经历了长时间“运动停摆”的中老年人,更需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体育运动规律。数月被迫“宅”家的日子,的确让人们对在明媚春光中锻炼非常渴望,但这种想把居家期间的耽误步数“补回来”的报复性行为,却容易适得其反,甚至是有害无益。

何为运动“适量”?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对“适量”的标准与感觉也不尽相同。总的原则就是要让运动负荷量不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运动过后,自我感觉舒服、不疲惫,不会造成过度疲劳或气喘吁吁。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北大第一医院的医师祁祯楠也提醒,“中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量,建议尽量不要超过12000步。”

过犹不及,健康锻炼也需要把握好“度”。以走路和跑步为例,速度太慢或步数太少起不到健身作用;速度过快或强度过大,也极易发生运动伤害,严重者可影响到运动功能恢复,甚至带来永久性残疾。即使损伤较轻,也可能形成慢性损伤。尽管科研已表明长期规律性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但如果因受疫情影响长时间未参加训练,人体心血管系统不能适应突然的剧烈运动,就可能致使意外发生。鉴于老年人多患有不同疾病,参与户外运动时更需倾听身体的声音,别盲目地跟风、攀比、逞强。一定要把握好“形劳而不倦”的原则,量力而行、劳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