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归来 如何助燃“青岛活力”

2020-06-01 06:3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20895)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刘鑫 王洪智 刘玉凡 孟达

青岛人熟悉的夜台东,又回来了!曾几何时,火爆的地摊经济成为很多人养家糊口的营生,为市民生活带来便利,也是城市市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广大市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摊市场由于种种原因渐渐消失。半岛记者探访这些年消失的地摊市场,挖掘里面的人和事。并寻找现存地摊经济的样本,探讨如何兼顾地摊经济管理的温度和法度。

小市场重现熙熙攘攘,小摊位激活城市烟火

曾几何时,火爆的地摊经济成为很多人养家糊口的营生,为市民生活带来便利,也是城市市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广大市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摊市场由于种种原因渐渐消失。半岛记者探访这些年消失的地摊市场,挖掘里面的人和事。

珠海街道一小时便民市场。

曾经的方中圆夜市市场,是附近居民便捷购物的天堂,它和附近的居民们走过一段很长很长值得回忆的日子,成为不少老四方居民心中美好记忆。5月29日下午半岛记者来这里探访的时候,不见往昔摊贩云集,熙熙攘攘的场景。“以前这个地方夜市非常红火,卖菜的卖衣服卖小吃应有尽有,开张后市场挤得水泄不通。”提起当年的火爆,家住附近的王先生非常感叹,方中圆夜市市场是老四方的一个“老牌市场”,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市场,到了傍晚的时候,商贩就从附近的家中推出了大大小小的购物车来这里摆摊,从平安路一直延续到嘉定路,各类货物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再加上物美价廉,一两公里长的市场人来人往,形成了独有的老四方特色。“当时马路上有很多摊贩,卖啥的都有,下班回家顺路就能买东西,非常方便,而且价格又便宜实惠,在这里逛市场就像赶大集,摊主的叫卖声一声高过一声,有一种热闹的人间烟火气。”居民李女士说,采访中,不少居民对于方中圆的夜市市场非常怀念。

永清路水上公园早市出现地摊营业。

今年49岁的刁东风如今是山东省首家豆制品集中加工园区负责人,20多年前他曾经也在市场摆摊过,在他看来,市场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活动,更是承载了一种文化氛围,“说起消失的市场,李沧最火就是振华路附近那个市场了,当时这个市场什么都有。”流亭豆制品厂负责人刁东风告诉记者,这个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火爆,记忆里,这个市场真的什么都有,少说也有几百个商家,市场里摆满了各式摊位,方圆几公里的居民都会来赶集,周围居民对它感情很深,对于这个消失的市场,大家非常怀念,“市场上东西很好很实惠,买得放心、吃得也放心,而且还可以讨价还价。”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这个市场慢慢淡出市民的视线。

渐渐消失的市场,成为不少市民的美好回忆,“宣化路市场当年搞得很红火,我当时卖猪肉,市场最火爆的时候,一个摊位一天能卖300多斤肉,光卖肉的就有数十个;宣化路市场每逢礼拜集,人山人海,热闹程度不亚于当时的糖球会。”市民张先生说,宣化路市场繁荣最重要就是人流多,而且周围还有个健身广场,“边健身边购物是很多市民的习惯,所有生意非常好,大家吃完饭没事就出去溜达,顺便购物买东西,说到底是群众方便,最终才有了这个市场。”

昔日的李村河大集变身景观河。

有着百年历史的李村大集是青岛摆摊经济最具特色的代表,不过,由于占据河道,李村大集也存在着安全、卫生等问题。如今已完成搬迁的李村大集在新址上焕发了新生。5月31日,半岛记者在李村大集旧址处看到,河道两侧绿树成荫,河水清澈,景色宜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晚7时许,在李村大集原址处,河道两侧照明灯闪着亮光,不少市民前来散步,游人三三两两,有遛狗的,钓鱼的,还有市民静静坐在岸边的板凳上,看人来人往。河道中不时有野鸭的叫声,一片惬意的景象。昔日的百年地摊大集早已转型升级,在城市发展大潮中重获新生。

要温度也要法度,让城市多一些烟火气

地摊经济的复苏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开放地摊经济会不会影响交通影响环境,如何做到既方便群众又不扰民,这考验相关部门的智慧,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岛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采访中专家表示,地摊经济不能一放了之,松绑也不等于放任无视,管理要温度也要法度。

前不久,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曾经为“地摊经济”点赞。近日,中央文明办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据报道,成都、许昌、杭州等地已经开始为“马路经济”“地摊经济”松绑。

半岛记者从青岛市城市管理局了解到,针对目前社会关注的摊贩经济,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在前期调研、问卷调查、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意见。“我们正按有关程序提交市委市政府研究,通过后将抓紧贯彻落实并组织实施。”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说。据了解,目前岛城各区市也正在制定相关政策意见。

执法部门在珠海街道一小时便民市场巡查管控。

成都、许昌、杭州等地已经开始为“马路经济”“地摊经济”松绑。中央文明办已明确表示,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但在以往实践中,地摊经济有一些负面标签,比如占道经营影响城市秩序,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深夜扰民,产生垃圾破坏城市环境等。城市管理者因而出台禁止和限制措施,也不难理解。

地摊儿经济在当下应该说是一个热门词汇。地摊儿经济松绑,对民生经济大有裨益。在过去的管理中,地摊经济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局。如何走出这个困局?松绑不意味着放任、无视。我们不能像过去一样,一禁了之是一种懒政,也不能简单的放任自流。地摊经济考验了我们城市管理的温度,对于市民,特别是城市里的一些低收入群体,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的创业、就业很有意义。让整个城市更加健康有序的我们试运转。

对于地摊经济,我们既要有温度,还注意管理的法度,在温度和法度之间实现一个平衡。成都的做法是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允许临街店铺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开展占道促销,但强调前提,一定是在不占用盲道和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工作。“养活了小商小贩,解决就业。我们既要保民生,促进就业,刺激居民消费。同时不能任由摊贩占道经营、野蛮生长,尽量保证城市市容环境,以及维护交通的秩序和安全。”

青岛人熟悉的夜台东,又回来了

5月30日晚,台东三路步行街上,许多市民来到这里休闲逛街,步行街上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周边小吃街更是美味飘香灯火通明。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岛城的夜经济已开始慢慢复苏。

周末,台东三路步行街的夜晚,已经恢复到了以往旅游旺季时的那种热闹的景象,大批市民来到这里逛街,其中许多都是年轻人的身影。如今,步行街上人气最旺的地方非夜市小吃街莫属了,这里每天从中午12点运行到晚上10点,各类小吃摊鳞次栉比。许多年轻人来逛台东,专门就是奔着品尝小吃而来,一些网红店铺的窗口前更是纷纷排起了长队。作为一个规范化运作的夜市,初夏的台东已经释放出了夜经济的蓬勃活力和魅力。

半岛时评>>

促民生暖民心,一“摊”烟火最动人

对于“地摊经济”,我们并不陌生。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就在我们的左右,是城市里的寻常一景。但后来随着政策变化,“地摊经济”在全国很多城市逐步销声匿迹。3月中旬,成都率先为“地摊经济”松绑,随后不少地区也出台文件,纷纷跟上。

摆地摊从业门槛低、失业风险小,在为市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能激发创新活力。此前,很多创业者最初的经验和第一桶金,正是在摆摊练摊的过程中积累的。“地摊经济”所带来的是更丰富的业态,在市民踊跃参与之下,百花齐放,百舸争流。

因为没有房租等开销,地摊所售商品价格相对较低,深受消费者欢迎。人们喜欢光顾地摊,正是因为那里有浓浓的烟火气。这烟火气来自民间,是最真实的小日子、小幸福、小情调,一盘蛤蜊、几串烤肉,就能卸下一天的辛劳,体会到满满的获得感。

“地摊经济”所涵育的“地摊文化”,也是城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看似纷乱,实为多元,有着其内在的逻辑。一个城市不能只有CBD、酒吧街,也应该容得下地摊。很多国际化大都市,都有特色浓郁的地摊。比如,新加坡是著名的花园城市,大街小巷却不乏小摊小贩,有的小摊还成了“明星”,吸粉无数。地摊虽小,却体现了城市对底层社会的吸纳和包容,隐藏着自下而上的社会流动通道。

当然,松绑“地摊经济”,也考验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在“放活”的同时,也必须要“管好”“服务好”。放开“地摊经济”不是走“回头路”,而是要在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的基础上放开,使其既有市场活力和消费动力,达到安全、健康、整洁等要求。这方面,很多城市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四川彭州采取考核积分的形式对摊区进行管理。摊贩积分满分为10分,违反管理细则扣除相应分值,当积分扣至5分时,责令摊贩停业整改;积分扣完时,取消摊贩经营资格。这些显然值得借鉴参考。而且,在互联网社会、大数据时代,也有了更多的技术手段。

“地摊经济”这项民生工程,关系到“六保”和“六稳”,应该以保障民生为中心,以精细管理为依托,以多方共赢为目标。而如何做好、做实,考验城市管理者的胸襟与智慧。